第314章 花漫山河,同心无疆(1/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七世缘:清宫劫与时空归》最新章节。

三月的春风,携着融雪后的温润与新生的暖意,漫过神州大地的每一寸肌理。它拂过塞北草原,将沉睡了一冬的枯黄野草唤醒,嫩绿色的新芽争先恐后地从草皮下钻透,以燎原之势铺展成无边无际的绿毯,风过时翻涌着细碎的波纹,似在诉说着草原的苏醒;它掠过江南水乡,轻吻着粼粼波光的春水,让阳光在水面碎成千万颗银星,岸边抽芽的垂柳垂下嫩黄的丝绦,与水中的倒影交织,勾勒出“春江水暖鸭先知”的诗意画卷;它亦悄然潜入同心文化园,拂过那两棵承载着三百年光阴的海棠树,让枝头凝结的时光,在春日里绽放成漫天粉白的繁花,续写着一段跨越时空的温情传奇。

园中的老海棠树,枝干早已粗壮如虬龙,深褐色的表皮布满了纵横交错的沟壑,那是三百年风雨侵蚀留下的印记,每一道纹路都像是时光刻下的密码,藏着英台与雍正帝种下初心的执着,藏着历代传承者守护信念的坚守,藏着无数百姓对“同心”的期许。枝头的海棠花层层叠叠,粉白相间的花瓣在阳光下泛着柔和的珠光,微风拂过,花瓣轻颤,宛如无数只振翅欲飞的白蝶,带着岁月的温柔翩翩起舞;旁侧的新海棠树,是当年研学队的少年们亲手栽种的,如今已亭亭如盖,枝叶舒展得肆意而蓬勃,花瓣鲜嫩得仿佛一触即破,带着少年人般的朝气与鲜活;更有无数新栽的海棠幼株,在春风里小心翼翼地舒展着嫩绿的芽叶,叶尖带着清晨的露珠,像一个个好奇的孩童,探头探脑地打量着这个被“同心”温情浸润的世界。

微风再次拂过,老海棠与新海棠的花瓣交织飘落,如一场温柔的花雨,沿着文化园的青石板小径缓缓铺展。花瓣漫过刻着“同心”二字的石刻——那石刻历经三百年岁月打磨,字迹却依旧苍劲清晰,被粉白的花瓣覆盖后,硬朗的线条晕染出几分柔软的温情;漫过同心纪念馆前的石阶,在台阶上积起薄薄一层,像是时光为纪念馆铺上的绒毯;偶尔有花瓣落在往来行人的肩头,带着淡淡的清甜香气,仿佛在轻声诉说着三百年间“同心”信念的坚守与传承。这漫天飞舞的花雨,像是要将三百年沉淀的温情,一点一点洒向这天地山河,让每一寸土地、每一个角落,都浸润在“同心”的光芒里。

这日清晨,天刚蒙蒙亮,东方的天际泛起淡淡的鱼肚白,同心文化园的朱红大门在晨光中缓缓开启。门轴转动的“吱呀”声,悠长而古朴,像是在唤醒沉睡的时光,又像是在为一场特殊的征程奏响序曲。很快,一支整齐的车队从晨曦中驶来,缓缓驶入园区。车队的每一辆车身上,都印着淡粉色的海棠花图案,花瓣细腻逼真,旁边是苍劲有力的“同心”二字,墨色深沉,在晨光中格外醒目。这支车队,便是由“同心文化传承社”精心组织的“山河同心行”队伍,承载着将“同心”信念传递至四方的使命,即将踏上一段跨越山河、连接心灵的旅程。

车队稳稳停下,车门陆续打开,阿古拉、阿依古丽、陈棠安等一群年轻人率先下车,他们的脸上带着朝气与坚定,眼中闪烁着对此次旅程的期待。阿古拉身着一件天蓝色的蒙古袍,袍角绣着精致的云纹,腰间系着一条鲜红的腰带,愈发衬得他身姿挺拔。他手中提着一个古朴的马头琴琴盒,琴盒由深色木材制成,表面刻着简单的海棠花纹路,盒身上系着那条当年在海棠树苗上挂过的“同心共守”红丝带,丝带在春风中轻轻飘扬,像是在呼应着他心中的信念;阿依古丽穿着一身艾德莱斯绸长裙,裙摆上印着海棠花与葡萄藤缠绕的图案,色彩鲜艳浓烈,如边疆的晚霞般绚烂夺目,行走间裙摆摇曳,仿佛带着边疆的热情与活力;陈棠安则穿着简单的白色衬衫与浅蓝色牛仔裤,胸前别着一枚小巧的银质海棠徽章,徽章上的“同心”二字清晰可见,她怀中抱着一摞厚厚的绘本,绘本封面印着海棠花与“同心故事集”的字样,脸上带着温柔却坚定的笑容。

在他们身后,数十位来自全国各地的“同心使者”陆续下车,组成了一道独特而温暖的风景线。有扎根戈壁的治沙人,他们的脸上带着风沙吹过的粗糙痕迹,皮肤黝黑,却有着一双明亮而坚定的眼睛,手中提着装满治沙成果的标本盒,盒中装着沙棘、梭梭等耐旱植物的枝叶,那是他们用青春与汗水在戈壁中种下的希望;有守护非遗的手艺人,他们的指尖带着常年劳作留下的薄茧,那是岁月与技艺的印记,身上背着装满工具的行囊,行囊上绣着各自非遗项目的图案——苏绣的牡丹、皮影的人物、木雕的海棠,每一针、每一刀都藏着手艺人的匠心;有支援边疆的医生,他们穿着洁白的大褂,胸前别着红十字徽章,手中拿着一本厚厚的笔记本,里面详细记录着边疆百姓的健康状况与医疗故事,字里行间满是对生命的敬畏与关怀;还有跨越国界的文化交流学者,他们的行李箱上贴满了来自不同国家的贴纸,眼中充满了对不同文化的尊重与热爱,手中捧着各国文化交流的资料,期待着将“同心”信念传递到更远的地方。

“苏奶奶特意交代,让我们从这里出发,从这棵承载着三百年记忆的海棠树下出发,带着‘同心’的故事,走遍全国的山川湖海,也走向世界的每一个角落。”阿古拉走到驾驶座旁,伸出手轻轻抚摸着车身上的海棠花图案,指尖感受着图案的凹凸纹理,目光望向不远处的老海棠树,眼中满是郑重与虔诚。此次“山河同心行”,他们肩负着双重使命:不仅要将传承社耗时一年收集整理的“同心”故事绘本,送到偏远地区的孩子们手中,让那些身处大山深处、草原腹地、戈壁边缘的孩子,也能听到英台与雍正帝的故事,感受到“同心”带来的温暖与力量;还要用手中的相机、画笔与笔杆,记录下当下各行各业人们践行“同心”的瞬间,让这份跨越三百年的信念,突破地域的阻隔、民族的差异,连接起更多不同的心灵,让“同心”的光芒照亮更多角落。

陈棠安抱着怀中的绘本,走到一株新栽的海棠幼株旁,轻轻抚摸着嫩绿的叶片。指尖传来叶片的柔软与湿润,带着生命的温度,她的眼神愈发温柔,声音却带着坚定的力量:“我奶奶林棠棠当年在山区支教时,总对我说,‘同心’从来不是一句挂在嘴边的口号,也不是写在纸上的文字,而是要靠双脚去丈量每一寸土地,靠真心去传递每一份温暖。”她顿了顿,望向远方的山峦,仿佛能透过时空看到奶奶当年支教的身影,“这次我们的第一站,就是奶奶曾经支教的那个山区村庄,我们要把这些年‘同心’的传承故事,讲给村里的孩子们听,让他们知道,‘同心’的信念一直都在;然后我们会去腾格尔爷爷守护了一辈子的呼伦贝尔草原,看看草原上的‘同心’如何在绿水青山中延续;最后,我们还要去古丽奶奶曾经工作过的外交使馆旧址,看看‘同心’的信念如何跨越国界,温暖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车队出发前,众人在老海棠树下举行了一场简单却庄重的“同心启航仪式”。阿依古丽从车上抱下一卷红色的绸缎,在众人的协助下轻轻展开——那是一面巨大的“同心旗”,旗面由上好的真丝制成,质地柔软光滑,色泽鲜红如血,在晨光中泛着细腻的光泽。旗面上的刺绣精美绝伦,是传承社的成员们耗时三个月,一针一线绣制而成:中央是两棵枝桠紧密相连的海棠树,老海棠的枝干苍劲嶙峋,彰显着岁月的厚重;新海棠的枝叶繁茂鲜嫩,代表着传承的希望,两棵树的枝桠相互缠绕,象征着“同心”信念的代代相传;树下是来自不同民族的人们手拉手的图案:蒙古族的摔跤手露出结实的臂膀,汉族的书生手持书卷,维吾尔族的姑娘戴着鲜艳的头巾,藏族的牧民牵着温顺的牦牛,回族的商人提着满载货物的行囊……他们的脸上都洋溢着真挚的笑容,眼中满是友善与信任,仿佛在诉说着“各族人民一家亲”的美好愿景;旗帜的边缘,用金色的丝线绣着“花漫山河,同心无疆”八个大字,字体雄浑有力,在晨光中熠熠生辉,像是在宣告着“同心”信念的无限力量。

“这面‘同心旗’,是我们传承社的所有成员,用三个月的时间共同绣制的。”阿依古丽的眼中满是骄傲与自豪,声音带着几分激动,“我们每到一处,就会邀请当地的人们在旗上签下自己的名字,写下对‘同心’的理解与期许。等这次‘山河同心行’结束,我们会把它带回这里,郑重地挂在同心纪念馆最显眼的地方,让它成为‘同心’信念跨越山河、连接心灵的永恒见证。”

说着,阿依古丽拿起一支毛笔,蘸了饱满的红色墨汁,在旗帜的左上角郑重地写下自己的名字——“阿依古丽”,字迹娟秀却不失力量,旁边还用维吾尔文工整地标注了“同心无界”四个字,一笔一画都饱含着她对“同心”信念的坚守。紧接着,扎根戈壁的治沙人走上前,他的手掌粗糙而有力,握着毛笔在旗上写下“与沙共生,与民同心”八个字,字迹粗犷豪迈,带着戈壁滩特有的坚韧与豁达;守护非遗的手艺人随后上前,他的指尖灵活而细腻,笔下的“一针一线,绣满同心”字迹娟秀细腻,藏着手艺人的匠心与执着;支援边疆的医生拿起笔,写下“医者仁心,山河同心”,字迹工整端庄,饱含着对生命的敬畏与对百姓的关怀;跨越国界的文化交流学者则写下“跨越山海,同心共行”,字迹洒脱飘逸,带着对世界的包容与对和平的向往……

一个个名字,一句句心声,像一颗颗跳动的火种,在红色的旗帜上汇聚成一片温暖的光芒。微风拂过,旗帜轻轻飘扬,那些名字与心声仿佛也被赋予了生命,在晨光中轻轻摇曳,诉说着对“同心”信念的坚守与热爱,诉说着对美好未来的憧憬与期盼。

仪式结束,车队缓缓驶出同心文化园,沿着当年英台与雍正帝守护过的土地,踏上了“山河同心行”的征程。车轮滚滚,扬起轻微的尘土,带着“同心”的种子,向着远方驶去。车窗外,海棠花依旧在飘落,像是在为他们送别,又像是在为他们祝福。

第一站,便是腾格尔守护了一辈子的呼伦贝尔草原。此时的草原,刚刚褪去冬日的银装,冬日的寒冷尚未完全消散,却已挡不住春天的脚步。嫩草从枯黄的草皮下顽强地冒出来,给辽阔的草原铺上了一层淡淡的绿色,像是大自然亲手织就的绿毯;远处的蒙古包像一颗颗洁白的珍珠,散落在草原上,炊烟袅袅升起,在晨光中化作淡淡的雾气;牧民们正赶着成群的牛羊转场,牛羊的“哞哞”“咩咩”声,与牧民们悠扬的吆喝声交织在一起,还有牧羊犬偶尔的吠声,构成了一幅生动而鲜活的草原画卷,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当“山河同心行”的车队出现在草原的地平线上时,腾格尔早已带着各族牧民等候在路边。他虽已年过七旬,却依旧精神矍铄,腰板挺直,身着一件深蓝色的蒙古袍,袍角绣着传统的卷草纹,腰间系着一条宽大的黑色皮带,皮带上挂着一把精致的小刀,那是草原牧民的象征。他胸前别着的海棠徽章,是当年苏同心亲手为他戴上的那一枚,历经数十年的风雨洗礼,徽章的光泽依旧如新,仿佛在诉说着他对“同心”信念的坚守。看到车队缓缓驶来,腾格尔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眼角的皱纹因笑容而舒展,他快步走上前,与率先下车的阿古拉紧紧相拥。

“爷爷,我们来给草原的孩子们送‘同心’故事绘本啦!”阿古拉的声音带着抑制不住的激动,他松开腾格尔,指了指车上装满绘本的箱子,眼中闪烁着期待的光芒。腾格尔笑着点头,伸出手轻轻拍了拍阿古拉的肩膀,手掌的力量带着长辈的关爱与认可:“好,好啊!孩子们早就盼着你们来了,天天围在我身边问,‘阿古拉哥哥什么时候带着海棠花的故事来呀?’”他转头指向不远处的一座白色建筑,眼中满是骄傲,“那就是我们草原上的‘同心小学’,是当年在汉族、蒙古族、回族等各族乡亲的共同帮助下建起来的。学校里有来自不同民族的孩子,他们像兄弟姐妹一样,一起学习、一起玩耍、一起成长,亲得很呢!”

众人跟随着腾格尔,一同来到“同心小学”的操场上。此时,孩子们早已穿着各色民族服饰等候在那里,他们的脸上带着天真烂漫的笑容,眼中闪烁着期待的光芒。蒙古族的孩子穿着鲜艳的蒙古袍,头上戴着小小的皮帽,腰间系着彩色的腰带,活泼可爱;汉族的孩子穿着整洁的蓝色校服,胸前系着红领巾,脸上带着腼腆的笑容;回族的孩子戴着白色的小帽,穿着干净的白色衬衫,眼神明亮而好奇。看到车队和抱着绘本的陈棠安,孩子们欢呼着围了上来,像一群快乐的小鸟,叽叽喳喳地围着他们转。

陈棠安在孩子们的簇拥下,坐在操场中央的草地上,轻轻打开一本绘本。阳光洒在她的身上,也洒在绘本的纸页上,她的声音温柔而舒缓,缓缓讲起了英台皇后与雍正帝的故事:“很久很久以前,在遥远的京城,有一位叫英台的皇后,她和雍正帝一起,在雍亲王府的庭院里种下了一棵海棠树,也种下了‘护亲护民,同心相守’的初心。英台皇后为了让百姓过上安稳的日子,亲自创办夜市,让各族百姓互通有无;为了让先辈们的付出被铭记,她主持修建功劳阁,将每一份守护都刻在石碑上;为了守护国家的海疆,她召集能工巧匠,造出战船,抵御外敌……”

孩子们听得入了迷,小脸上满是专注,有的孩子托着下巴,有的孩子瞪大了眼睛,仿佛被带回了三百年前的时光,亲眼看到了英台皇后与雍正帝守护家国的场景。当陈棠安讲到草原牧民共同抗击雪灾的故事时,一个皮肤黝黑、眼神明亮的蒙古族男孩高高举起了手。他叫巴特尔,是“同心小学”三年级的学生,个子不高,却透着一股草原孩子特有的爽朗与勇敢。“陈老师,我知道!我知道这个故事!”他的声音洪亮,带着草原孩子的质朴,“去年冬天,我们草原下了特别大的雪,雪把我们家的羊圈都压塌了,家里的草料也不够了,爸爸妈妈都急哭了。后来,汉族的工程师叔叔冒着大雪来帮我们修暖棚,他们的手都冻得通红,却不肯休息;回族的商人叔叔从很远的地方给我们送来了草料,还帮我们喂羊;还有藏族的医生叔叔,顶着寒风来给我们和牛羊看病。那时候我才明白,不管我们是蒙古族、汉族,还是回族、藏族,我们都是一家人!”

巴特尔的话刚说完,操场上便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孩子们的掌声清脆响亮,牧民们的掌声厚重有力,交织在一起,像一曲动人的乐章。腾格尔走到巴特尔身边,伸出粗糙的手轻轻摸了摸他的头,眼中泛起了泪光,那泪光里有欣慰,有感动,也有对“同心”信念传承的自豪。他拉着阿古拉的手,走到操场中央的一棵海棠树下——这棵海棠树是阿古拉小时候亲手种下的,如今已长得比人高,枝繁叶茂,枝头缀满了含苞待放的花骨朵,透着勃勃生机。“你看这棵树,”腾格尔的声音带着草原特有的辽阔与深沉,像草原上的马头琴曲般动人,“它就像我们草原上的‘同心’,从一棵小小的树苗,在风雨中慢慢长大,长成了如今的模样。当年英台皇后守护的是天下百姓,如今我们守护的,是这草原的绿水青山,是各族人民之间的团结与和睦。只要‘同心’的信念还在,草原就永远不会孤单,各族人民就永远是血脉相连的一家人。”

阿古拉望着眼前的海棠树,又看了看身边的爷爷、操场上的孩子们与牧民们,心中充满了感动与震撼。他转身从琴盒中取出马头琴,轻轻拨动琴弦,悠扬的琴声在辽阔的草原上回荡开来,琴声时而舒缓,时而激昂,像是在诉说着“同心”的故事,又像是在赞美着草原的美好。孩子们跟着琴声,齐声唱起了《同心谣》,他们的歌声清澈而真挚,没有经过专业的训练,却充满了最纯粹的情感。琴声与歌声交织在一起,飘向草原的每一个角落,飘向远方的山峦,飘向蓝天白云之间。

离开呼伦贝尔草原,车队继续前行,沿着蜿蜒曲折的山路,驶向江南的山区——那是林棠棠曾经支教数十年的地方。这里的山路依旧崎岖,却已铺设了平坦的水泥路,取代了当年泥泞不堪的小路,车轮行驶在上面平稳而顺畅;当年破旧的土坯校舍,如今已变成了一座明亮整洁的“同心希望小学”,红色的屋顶在青山绿水间格外醒目,白色的墙壁映着阳光,窗户明亮得像镶嵌在山间的宝石;校园中央的海棠树,是林棠棠初到这里时亲手栽种的,如今已亭亭如盖,枝桠舒展着伸向天空,每到春日,粉白的花瓣便会铺满树下的青石板,像是时光为这座校园织就的锦绣。

林棠棠虽已年过花甲退休,却始终舍不得离开这片她守护了半生的土地,依旧每天清晨踏着露水来到“同心希望小学”,或是坐在教室后旁听年轻教师讲课,或是在操场边陪孩子们玩耍,偶尔还会拿起粉笔,给孩子们讲一段当年的“同心”往事。当她远远望见车队沿着山路驶来,车身上的海棠花图案在绿树间格外鲜明时,浑浊的眼睛瞬间亮了起来,快步拄着拐杖迎了上去,衣角被山间的风吹得轻轻扬起。

“棠安!我的好孩子!”林棠棠的声音带着激动的颤抖,快步走到车旁,紧紧握住陈棠安的手。她的手掌布满了老年斑,指节因常年劳作有些变形,却依旧温暖而有力,“可把你们盼来了!孩子们昨天还在问,‘林奶奶,讲海棠故事的陈老师什么时候来呀?’”

陈棠安弯腰抱住奶奶,鼻尖蹭到她花白的头发,闻到一股淡淡的皂角香——那是奶奶一辈子都用惯的味道,像山间的清泉一样质朴。“奶奶,我们来了,带着‘同心’的故事,也带着大家的牵挂。”她轻声说着,帮奶奶理了理被风吹乱的衣襟。

“同心希望小学”的孩子们早已趴在教室的窗户上张望,看到陈棠安抱着绘本走进校园,立刻欢呼着涌了出来,像一群叽叽喳喳的小麻雀,围着她不肯散去。“陈老师!陈老师!”孩子们仰着小脸,眼中满是期待,“您要给我们讲英台皇后的故事吗?林奶奶说,您知道好多好多关于海棠花的秘密!”

陈棠安笑着点头,跟着孩子们走进明亮的教室。教室里的桌椅整齐排列,墙上贴着孩子们画的“同心”主题画作——有各族小朋友手拉手的场景,有海棠树下讲故事的画面,还有村民们一起修桥的温暖瞬间。她坐在讲台上,翻开绘本,温柔的声音在教室里流淌:“很多年前,你们的林奶奶就像现在的我一样,背着简单的行囊来到这里。那时候的山路没有现在好走,一到下雨天,泥泞能没过脚踝,林奶奶每天都要背着年纪小的同学过河,她的鞋子永远是湿的,裤脚也总是沾着泥土,却从没有一句抱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