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珊瑚(1/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饮茶杂话》最新章节。
重庆府城郊的安家村,背靠青黛色的缙云山脉,村前一条浅溪绕田而过,水色清浅,映着两岸错落的竹篱笆与黑瓦土墙。安生大成就住在这里——他家不算村里最殷实的,却因祖上出过秀才,门楣上还挂着半块褪色的“耕读传家”木匾,在乡邻间总多几分体面。
大成的父亲是位孝廉,可惜在大成弱冠那年染了时疫,不到半月便撒手人寰,只留下妻子沈氏、长子大成,还有刚满五岁的幼子二成。沈氏本是邻村于家的女儿,年轻时性子就烈,丈夫一走,家里没了主心骨,那点烈气渐渐熬成了悍戾,看谁都像带着三分亏欠,尤其对儿媳陈氏,更是没个好脸色。
陈氏小字珊瑚,是邻县私塾先生的女儿,生得眉目清秀,性子却像溪边的软柳,温顺得很。当初大成托媒人提亲时,沈氏原是瞧不上陈家清苦的,可架不住媒人把珊瑚的“娴淑”夸得天花乱坠,又说她一手针线活能绣出活灵活现的鸳鸯,想着家里总得有个知冷知热的人操持,才勉强点了头。
自打进了安家的门,珊瑚就没敢有过半分懈怠。每天天不亮就起身,梳好整齐的发髻,换上浆洗得平整的蓝布衫,端着温水去沈氏房里问安。沈氏起得晚,她就捧着铜盆在门外候着,冬天手冻得发红,也从不敢搓揉——怕动静大了惹婆婆烦。可即便这样,沈氏对她还是横挑鼻子竖挑眼,做饭咸了是“想咸死我这个老太婆”,淡了是“嫌我吃得多,故意省米”,缝补衣裳针脚密了是“浪费线”,疏了是“糊弄我,盼着我早死”。珊瑚从不辩解,只低眉顺眼地应着,转过身把眼泪咽进肚子里,下次做得更尽心。
那年秋天,大成受了风寒,连着三天高热不退,躺在床上昏昏沉沉。珊瑚怕他夜里渴,搬了张小凳守在床边,时不时用帕子蘸温水给他擦额头。沈氏进来送药,正看见珊瑚俯着身子给大成掖被角,鬓边的碎发垂在大成脸颊旁,模样温柔得很。她心里顿时窜起一股火,把药碗往桌上重重一墩,指着珊瑚的鼻子就骂:“好个不知廉耻的东西!男人病着,你倒打扮得光鲜亮丽凑跟前,是想勾引人还是怎么着?”
珊瑚吓了一跳,忙直起身解释:“娘,我没有……我就是怕他冷。”
“没有?”沈氏眼睛瞪得溜圆,上前一把扯住珊瑚的衣领,“你瞧瞧你这头发梳得多亮,衣裳穿得多整齐,不是想诲淫,是想做什么?我们安家可容不下你这种狐媚子!”说着,竟抬手往自己额头上拍,哭天抢地起来,“我这命怎么这么苦啊!丈夫早死,儿子生病,还要受儿媳的气……我活着还有什么意思!”
大成在昏沉中听见母亲的哭声,勉强睁开眼,见母亲捶胸顿足,珊瑚站在一旁脸色发白,心里顿时慌了。他自小就孝顺,知道母亲这些年不容易,从不敢违逆半分。此刻见母亲哭成这样,只当是珊瑚真的做错了,挣扎着坐起来,从床尾摸过平日里教训下人用的细竹鞭,朝着珊瑚的后背就抽了下去,“你这不懂事的!快给娘认错!”
竹鞭抽在身上,火辣辣地疼,珊瑚咬着唇没敢哭出声,只屈膝跪下:“娘,是我不好,您别气了。”
沈氏见儿子动了手,哭声才小了些,指着门口骂:“滚出去!别在我跟前碍眼!”
珊瑚默默退了出去,回到自己房里,第一件事就是解开发髻,把头上的银簪、耳坠摘下来收进匣子,又换了件洗得发白、打了补丁的旧布衫——她想着,这样素净些,母亲或许就不会再骂她“诲淫”了。可等她端着重新热好的药再去沈氏房里时,沈氏看见她这副模样,火气反倒更大了:“怎么?穿成这样是给谁看?嫌我骂你了,故意装可怜博同情是不是?”说着,竟真的一头往门框上撞去。
大成吓得赶紧拉住母亲,转头又对珊瑚发狠:“你就不能让娘省点心吗?”
从那以后,沈氏对珊瑚的憎恶就摆到了明面上。珊瑚依旧每天端茶送水、洗衣做饭,把家里打理得井井有条,可沈氏连正眼都不看她,吃饭时要么把碗往桌上一推说“没胃口”,要么就夹起一块菜嚼两下吐在地上,说“呸,这是什么东西,猪都不吃”。大成看在眼里,心里不是滋味,可一边是生养自己的母亲,一边是温顺的妻子,他夹在中间,左右为难。最后实在没办法,只能搬到了隔壁的柴房去住,故意跟珊瑚划清界限——他想着,这样母亲或许能消气。
可沈氏的火气半点没减,反而变本加厉。院子里的鸡下蛋晚了,她指着鸡骂“不下蛋的东西,留着有什么用”;灶台上的柴火湿了,她敲着灶台骂“废物点心,连点干柴都找不来”;甚至二成放学回来晚了,她也能扯到珊瑚身上,“都是家里有个不省心的,把运气都败光了,连小孩子都跟着倒霉”。那些话明里暗里,句句都戳在珊瑚心上。
大成被母亲闹得实在没法,一天晚上,看着沈氏又坐在门槛上骂骂咧咧,终于硬起心肠对珊瑚说:“我娶你回来,是让你伺候娘的,可你看看现在,娘天天被你气成这样,这媳妇你还怎么当?”他顿了顿,声音沉了下去,“你……你还是回娘家吧。”
珊瑚听到这话,身子猛地一僵,眼泪瞬间就涌了上来。她嫁进安家三年,掏心掏肺地伺候婆婆,从没敢有过半分差池,如今却落得个“不能事母”的罪名。第二天一早,大成找了村里的张老妪,让她送珊瑚回陈家。走到村口那棵老槐树下时,珊瑚突然停住脚,转过身望着安家的方向,眼泪顺着脸颊往下掉,声音发颤:“我作为女儿,没能尽到孝道;作为媳妇,又没能伺候好婆婆,这样灰头土脸地回去,怎么有脸见我爹娘?不如死了干净!”
张老妪还没反应过来,珊瑚就从袖子里摸出一把剪刀,朝着自己的脖子就刺了下去。老妪吓得尖叫一声,赶紧扑上去夺剪刀,可还是晚了一步,鲜血顺着珊瑚的脖颈流下来,染红了她胸前的衣襟。老妪不敢耽搁,扶着浑身发软的珊瑚,往村西头的王家跑去——那是大成的族婶王氏家,王氏早年守寡,一个人住,性子最是热络,平日里也常帮衬珊瑚。
王氏见珊瑚脖子上缠着布条,脸色苍白得像纸,一问才知道是怎么回事,顿时就红了眼,一边给珊瑚换药,一边骂大成“糊涂”、沈氏“霸道”。张老妪回去后,大成特意叮嘱她,千万别把珊瑚自杀的事告诉母亲,怕母亲又闹起来。可纸终究包不住火,过了四五天,大成听说珊瑚的伤快好了,心里又犯了难——他怕母亲知道珊瑚在王氏家,又去找麻烦,于是揣着忐忑的心思,去了王氏家。
他没敢进门,就站在院门外,朝着里面喊:“王婶,珊瑚的伤好了,您就让她走吧,别留在这儿了。”
王氏正在给珊瑚缝补衣裳,听见这话,气得把针线往炕上一摔,拉开门就瞪着大成:“安生大成,你给我进来!”
大成不敢进去,只梗着脖子说:“她不能伺候我娘,我已经把她休了,您就别留她了。”
“休了?”王氏冷笑一声,转身把珊瑚扶了出来。珊瑚站在王氏身后,脖子上的布条还没拆,脸色依旧苍白,听到大成的话,她什么也没说,只是低下头,肩膀微微颤抖,眼泪一滴一滴砸在地上。王氏指着珊瑚的眼睛,对大成说:“你自己看看!她哭了这几天,眼泪都是红的,衣裳都染透了!她到底犯了什么错,让你这么狠心?”
大成看着珊瑚那副模样,心里像被针扎了一样疼,原本准备好的话一句也说不出来,只能闷着头转身走了。
可这事还是传到了沈氏耳朵里。村里的闲汉在村口嚼舌根,被去溪边洗衣的沈氏听了个正着。她当即就炸了,拎着洗衣棒就往王氏家冲,一进门就指着王氏的鼻子骂:“好你个老王婆子!我安家的家事,轮得到你管?你留着那个扫把星,是想咒我死是不是?”
王氏也不是软柿子,双手叉腰,毫不客气地回怼:“沈氏,你说话别这么难听!珊瑚已经被你儿子休了,现在她是陈家的姑娘,不是你安家的媳妇,我留她住几天,跟你有什么关系?倒是你,对自己的儿媳这么狠,传出去也不怕别人笑掉大牙!”
沈氏被王氏怼得说不出话,看着王氏那副理直气壮的样子,再想想村里人的议论,又气又愧,竟一屁股坐在地上哭了起来,最后还是王氏看不过去,扶着她回了家。
珊瑚在王氏家住得越发不安。她知道沈氏恨自己,也不想给王氏添麻烦,正琢磨着要去哪里,突然想起了大成的姨母于媪——于媪是沈氏的亲姐姐,今年六十多岁,儿子早死,家里只有一个年幼的孙子和守寡的儿媳。当初珊瑚刚嫁进安家时,于媪来走亲戚,见珊瑚性子好,常偷偷塞给她几块糖,还叮嘱她“要是受了委屈,就来找姨母”。
第二天一早,珊瑚就辞别了王氏,揣着仅有的几文钱,往于媪家去。于媪家在二十里外的于家村,珊瑚走了大半天,脚都磨起了泡,才终于到了地方。于媪见她这副模样,一问清缘由,当即就拍着大腿骂沈氏“糊涂”“暴虐”,拉着珊瑚的手说:“孩子,你别害怕,就在姨母家住着,有姨母在,没人敢欺负你。”说着就要让人去给沈氏捎信,让她来接珊瑚回去。
珊瑚赶紧拉住于媪:“姨母,您别去。我娘……我婆婆她要是想见我,当初就不会让大成休了我。您要是去了,她肯定又要生气,到时候反而连累您。”于媪见她说得恳切,只好作罢。从那以后,珊瑚就在于媪家住了下来,白天帮着于媪纺线织布,晚上就陪着于媪的小孙子读书,日子虽清苦,却也算安稳。
珊瑚的两个哥哥听说妹妹被休了,特意从邻县赶来看她,见她住在亲戚家,过得这么委屈,心里很不是滋味,劝她说:“妹子,安生大成那个糊涂蛋,还有沈氏那个恶婆婆,你就别惦记了。跟哥回去,哥再给你找个好人家,保准没人敢欺负你。”可珊瑚摇摇头,说:“哥,我嫁过人,又是被休回来的,再嫁只会给人家添麻烦。我就在姨母家住着,靠纺线也能养活自己,你们别担心。”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再说大成这边,自从休了珊瑚,沈氏就开始四处给大成物色亲事。可安家村的人谁不知道沈氏性子悍戾,又知道珊瑚是因为不能“事母”才被休的,都怕自己家的女儿嫁过去受委屈,不管沈氏怎么托媒人说和,都没人愿意应这门亲。就这样拖了三四年,二成也长大了,沈氏只好先给二成办了婚事。
二成娶的是邻村臧家的女儿,叫臧姑。沈氏原想着,臧姑家里条件好,性子应该温和些,能跟自己合得来,可没想到,臧姑比她还要悍戾十倍。沈氏要是敢给她脸色看,她当场就敢摔盘子砸碗;沈氏要是骂她一句,她能指着沈氏的鼻子回骂十句。二成性子懦弱,见妻子和母亲闹起来,只会躲在一边发抖,连劝都不敢劝。
这下沈氏彻底没了往日的威风。以前她对珊瑚呼来喝去,珊瑚从不反抗;可现在面对臧姑,她连大气都不敢喘,每天看着臧姑的脸色说话,端茶递水、洗衣做饭,活像个伺候人的老妈子。大成看母亲受委屈,心里难受,却不敢说臧姑半句,只能偷偷帮着母亲干活——臧姑让沈氏洗碗,他就趁臧姑不注意,抢过来自己洗;臧姑让沈氏扫地,他就早早起来把院子扫干净。母子俩常常在夜里,躲在柴房里相对流泪,却一点办法也没有。
没过多久,沈氏就因为长期郁气积胸,病倒了。她躺在床上,连翻身都需要人扶,吃喝拉撒全靠大成伺候。大成白天要去村里的私塾教书,晚上还要守在母亲床边,连个盹都不敢打,没几天,眼睛就红得像兔子。他想让二成过来帮忙,可二成刚走进母亲的房里,臧姑就在院子里喊:“二成!你死哪儿去了?孩子哭了,快过来哄!”二成吓得赶紧跑了回去,根本不敢停留。
大成实在撑不住了,想起于媪是母亲的亲姐姐,或许她能劝劝臧姑,于是揣着满心的委屈,往于家村去。一进于媪家的门,他就忍不住哭了起来,把母亲生病、臧姑跋扈的事一五一十地说了出来。可话还没说完,就看见珊瑚从里屋的帘子后面走了出来。
大成顿时僵住了,脸上火辣辣地烧——他想起自己当初是怎么对珊瑚的,想起她脖子上的伤,想起她红着眼睛流泪的模样,羞愧得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转身就要往外走。珊瑚却快步上前,用双手叉住了门框,挡住了他的去路。大成窘迫极了,低着头,从她胳膊底下钻了出去,一路小跑回了家,连跟于媪道别都忘了,更不敢把见着珊瑚的事告诉母亲。
没过两天,于媪就提着一篮鸡蛋,亲自来了安家村。沈氏见姐姐来了,像是见到了救星,拉着她的手哭个不停。从那以后,于媪家就天天有人来安家——有时是于媪的儿媳,有时是于媪的小孙子,每次来都提着大包小包的东西,有熬好的鸡汤,有蒸好的馒头,还有给沈氏补身体的红糖。于媪特意跟儿媳说:“我在妹子家住着,不缺吃的,以后别再送东西了。”可儿媳还是天天来,从不间断。
于媪也不吃这些东西,每次都把东西收起来,等沈氏饿了,热给她吃。沈氏吃着那些温热的食物,心里渐渐暖了起来,病也慢慢好了些。有一次,于媪的小孙子提着一碗红枣粥来给沈氏,沈氏摸着孩子的头,叹了口气说:“你娘真是个贤惠的媳妇啊!姐姐,你真是好福气。”
于媪看了她一眼,慢悠悠地说:“我这个儿媳是不错,可也不是没有缺点,只是我能容着她罢了。你当初要是有个像我儿媳这样的媳妇,恐怕也享不了这个福。”
沈氏脸一红,有些不好意思地说:“姐姐,你这话说得我都惭愧了。我又不是木头脑袋,谁好谁坏我还分不清吗?当初珊瑚……虽然不如你儿媳贤惠,可也比臧姑强多了。”
“哦?”于媪挑眉,“你觉得珊瑚不如我儿媳?”她顿了顿,说,“珊瑚在你家的时候,你从来没干过活吧?你天天骂她,她也从没跟你红过脸,这难道不如我儿媳?”
沈氏的眼泪一下子就掉了下来,哽咽着说:“姐姐,我知道错了。你跟我说说,珊瑚现在嫁了人没有?”
于媪摇摇头:“我也不知道,等我帮你问问。”
又过了几天,沈氏的病彻底好了。于媪收拾东西准备回去,沈氏拉着她的手,哭着说:“姐姐,你可别走啊!你要是走了,臧姑肯定又要欺负我,我迟早得被她气死!”
于媪叹了口气,转头跟大成商量:“不如这样,你和二成分家吧。分开住,臧姑就不能天天欺负你娘了。”
大成点点头,赶紧去找二成说分家的事。二成回去跟臧姑一商量,臧姑当场就炸了:“分家?凭什么?家里的田和房子都是我公婆留下的,凭什么分给你们?”
大成赶紧说:“只要你同意分家,家里的良田都归你,我只要村后的那几亩薄田就行。”
臧姑一听这话,眼睛顿时亮了——那几亩良田是家里最肥沃的,每年收成顶得上那片薄田的三倍,她当即换了脸色,拍着桌子说:“这话可是你说的!不能反悔!”大成连忙点头,找了村里的长辈做见证,立下分家文书,把良田全划到二成名下,自己只留下村后那几亩贫瘠的山地,于媪见事情办妥当,这才放心回了于家村。
第二天一早,于媪就雇了辆马车,来接沈氏去于家村小住。沈氏一到于媪家,就拉着于媪的手,急切地说:“姐姐,快让我见见外甥媳妇,我得好好跟她道个谢,这些天多亏她送的东西,我这病才能好得这么快。”
于媪给她倒了杯热茶,慢悠悠地说:“她是个好孩子,可也不是十全十美,只是我性子软,能容得下她的小毛病。你啊,就算有个像她这样的媳妇,恐怕也享不了这份福——你那脾气,谁能跟你长久相处?”
沈氏脸涨得通红,急着辩解:“姐姐,我知道我以前糊涂!可我又不是石头做的,谁对我好、谁对我坏,我心里清楚得很!当初是我对不住珊瑚,我这心里一直愧疚着呢。”
于媪抬眼看向她,语气平淡:“你当初把珊瑚休了,你猜她背地里怎么说你?”
沈氏低下头,声音发虚:“她……她肯定在背后骂我吧。”
“要是她反过来想想,自己半点错处没有,又怎么会骂你?”于媪放下茶杯,看着沈氏的眼睛,“你总说珊瑚有瑕疵,可那些所谓的‘瑕疵’,不都是你鸡蛋里挑骨头挑出来的?她要是真有那么不堪,怎么会在你生病的时候,天天让我儿媳给你送吃的?”
沈氏猛地抬头,一脸茫然:“姐姐,你这话是什么意思?那些东西……不是外甥媳妇送的吗?”
于媪叹了口气,朝里屋喊了一声:“珊瑚,出来吧。”
帘子一掀,珊瑚端着一盆刚洗好的衣裳走了出来——她穿着一身洗得发白的粗布衫,头发简单挽在脑后,脸上虽没什么血色,却比在安家时多了几分平和。看见沈氏,她手里的木盆“咚”地一声落在地上,水溅了一地,眼泪瞬间涌了上来,膝盖一软,就跪在了沈氏面前。
沈氏这才明白过来——这些天给自己送鸡汤、蒸馒头、补身体的,根本不是于媪的儿媳,而是被自己亲手休掉、骂了无数次的儿媳!她看着珊瑚跪在地上发抖的模样,想起自己以前对她的苛待:冬天让她在门外冻着问安,生病时骂她“诲淫”,甚至逼着大成打她、休她……愧疚和悔恨像潮水一样涌上来,她猛地抬手,朝着自己的脸狠狠扇了下去,一边扇一边哭:“我不是人!我对不起你!我这个老糊涂蛋!”
珊瑚赶紧爬过去,拉住她的手:“娘,您别这样……过去的事,都过去了。”
于媪也上前拉住沈氏,劝道:“现在知道错了就好,别再折腾自己了。珊瑚这孩子心善,没怪过你。”
沈氏抱着珊瑚,哭得喘不过气:“孩子,是娘瞎了眼,委屈你了……跟娘回家,咱们还像以前一样,娘以后一定好好待你。”
珊瑚靠在沈氏怀里,眼泪也止不住地流,点了点头。
在于是家住了十多天,沈氏就拉着珊瑚回了安家村。家里只有村后那几亩薄田,土地贫瘠,种出来的粮食勉强够糊口,大成白天在村里的私塾教书挣点束修,晚上就着油灯批改学生的作业;珊瑚则白天纺线织布,晚上缝补衣裳,攒下的钱换点油盐酱醋。
二成那边仗着分来的良田,日子过得滋润,可他从没主动来过大成家——臧姑叮嘱过,“你哥当初自己要分家,现在穷了是他自找的,别跟他来往,免得沾一身穷气”。大成也从不去找二成,他知道臧姑的性子,不想自讨没趣。
臧姑打心底里瞧不起珊瑚,觉得她是被休过的女人,每次在路上遇见,要么故意扭过头假装没看见,要么就故意咳嗽一声,阴阳怪气地说“有些人啊,被休了还敢回来,脸皮可真厚”。珊瑚从不跟她计较,只当没听见,低着头赶紧走过去。
两家分了院住,臧姑没了欺负沈氏的由头,就把气撒在二成和家里的丫鬟身上。二成性子软,被她骂了也不敢还嘴;丫鬟更是可怜,每天天不亮就起来干活,稍有不慎就被臧姑用鸡毛掸子抽,饭也不让吃饱。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