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9章 年柳州柳北水泥封尸案(2/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大案要案详情录》最新章节。

4.2 魂归何方:决定性的一问

就在覃某贵放松警惕时,莫国华突然拿出了黄某莲的遗照,情绪氛围瞬间拉满。莫国华问道:"魂归何方?您知道吗?你愿意说吗?她在哪里?"

这突如其来的提问让覃某贵瞬间变了脸色。他的眼圈整个都红了,眼泪几乎要掉出来,却一句话也不说。这一反应被测谎仪准确地捕捉到,显示覃某贵在多个关键问题上均有强烈的心理反应。

莫国华趁热打铁,继续追问:"她现在哪里去了?"面对这一问题,覃某贵的心理防线彻底崩溃。在专案组强大的审讯攻势下,覃某贵最终供认了3年前杀死妻子并运尸至罗城县埋藏的犯罪行为。

五、水泥封尸:迷信背后的罪恶

5.1 犯罪现场的指认

2018年8月16日下午,侦查人员押着覃某贵来到罗城县东门镇,根据其指认寻找黄某莲的尸骨。覃某贵选择的埋尸地点十分特殊——一座高压电线塔下。据覃某贵交代,他之所以选择这里,是因为黄某莲是被电死的,他认为将尸体埋在电塔下可以镇压其亡魂,防止其回来报复自己。

更为诡异的是,覃某贵不仅选择了特殊的埋尸地点,还在"头七"过后特意回罗城老家买了一袋水泥,将埋尸地进行了硬化处理。他以为这样就能彻底困住黄某莲的魂魄,让自己高枕无忧。

5.2 尸骨的发现

办案民警在覃某贵的指认下开始挖掘。他们首先撬开了硬化的水泥地面,然后向下深挖了约五十公分,终于看到了一团用塑料袋以及床单包裹的东西。小心翼翼地将这团东西取出后,民警们发现里面是一具白骨。

技术人员迅速对尸骨进行了DNA采样,并与黄某莲的亲属进行比对。结果很快出来了,这具白骨正是失踪三年的黄某莲。至此,这起困扰柳州警方三年之久的"零证据"命案终于有了确凿的证据。

5.3 犯罪动机:金钱引发的悲剧

在审讯中,覃某贵交代了自己的犯罪动机。原来,覃某贵在退休时还有十四万块钱的退休公积金没有取出来,黄某莲知道后要求覃某贵给她七万。覃某贵觉得这笔钱是自己的不是夫妻共同财产,所以他就不愿意给这个钱,于是就遭到了黄某莲的威胁。黄某莲声称,如果覃某贵不给这个钱,到时候就给覃某贵好看。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覃某贵担心黄某莲真的会对他不利,于是决定先下手为强。案发当天,黄某莲打完牌后回到家中躺在沙发上睡了过去,覃某贵直接用电击工具将她电死,并将她的手机关机。为了消除犯罪证据,他将黄某莲的尸体放在后备箱,然后赶回自己的老家罗城。

六、法律制裁:正义的最终审判

6.1 案件审理与判决

2019年11月8日,柳州中级人民法院公开审理了这起备受关注的案件。法庭上,公诉机关指控覃某贵犯有故意杀人罪,并出示了相关证据,包括覃某贵的供述、DNA鉴定结果以及现场勘查记录等。

覃某贵对自己的犯罪行为供认不讳。法院经过审理认为,覃某贵因经济纠纷而故意剥夺他人生命,其行为已构成故意杀人罪,且犯罪手段残忍,情节恶劣,应依法严惩。

最终,柳州中级人民法院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相关规定,以故意杀人罪判处覃某贵无期徒刑。这一判决既体现了法律的公正,也为黄某莲讨回了公道。

6.2 法律解析:夫妻共同财产与量刑依据

这起案件引发了人们对夫妻共同财产的关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1062条的规定,夫妻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下列财产,为夫妻的共同财产,归夫妻共同所有:(一)工资、奖金、劳务报酬;(二)生产、经营、投资的收益;(三)知识产权的收益;(四)继承或者受赠的财产,但是本法第一百零六十三条第三项规定的除外;(五)其他应当归共同所有的财产。

根据这一规定,覃某贵的退休公积金属于夫妻共同财产,黄某莲有权要求分割。然而,这一经济纠纷却演变成了一场悲剧,令人扼腕叹息。

对于故意杀人罪的量刑,我国《刑法》第232条规定,故意杀人的,处死刑、无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法院在量刑时会考虑犯罪动机、手段、后果等多种因素。在这起案件中,虽然覃某贵的行为极其恶劣,但考虑到案件起因于家庭内部矛盾,法院最终判处其无期徒刑而非死刑。

七、案件启示:从"零证据"到心理战术的突破

7.1 案件侦破的难点与突破点

这起案件的侦破难度极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现场没有留下明显的犯罪痕迹;其次,没有直接的目击证人;再次,犯罪嫌疑人具有较强的反侦查能力;最后,关键证据——尸体——一直没有找到。

然而,柳州警方并没有放弃。他们通过细致的调查和分析,找到了案件的突破点:一是黄某莲的拖鞋证明她确实回到了家中;二是覃某贵的异常行为和矛盾供述;三是覃某贵的迷信心理。正是这些看似不起眼的细节,最终帮助警方侦破了这起"零证据"命案。

7.2 心理战术的应用与效果

在这起案件中,心理战术的应用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莫国华利用覃某贵迷信的特点,在黄某莲失踪三周年之际对其进行讯问,并通过展示全家福和遗照,成功击溃了覃某贵的心理防线。

这一案例展示了现代刑侦技术中心理学的重要性。正如莫国华所说:"既然你擅长搞心态,那我也和你搞心态,我们比比谁更会搞心态。"这种"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策略,最终让覃某贵不得不面对自己的罪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