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1章 阳泉马家坪系列杀人案(2/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大案要案详情录》最新章节。
此时,警方已对杨树明实施了严密监视。3月25日,专案组与丁同春商量再出一套题,测试杨树明把凶器藏在什么地方。然而,3月26日,无论警方怎么做工作,杨树明坚决不再接受测试。
3月27日,阳泉市公安局将犯罪嫌疑人杨树明拘审。面对铁证,杨树明的心理防线终于崩溃,他开始交代自己的犯罪行为。
四、真相大白:恶魔的真实面目
4.1 十四年杀戮:十二起案件的真相
4月3日,阳泉警方正式宣布马家坪系列杀人案告破,犯罪嫌疑人杨树明被抓获。从他的家中,警方发现了20余把各种尖刀。
据杨树明交代,自1992年之后的14年内,他已累计残害妇女12人,致9人死亡、3人重伤。这些案件的具体情况如下:
1. 1992年3月2日零时许,家住马家坪西居民区的钟蕊(化名)下班途中遇害。
2. 1992年3月7日晚10时30分,24岁的女工张然(化名)在途经马家坪咸菜厂附近回家时,被人卡住脖子,左侧背部被凶徒用单刃刀连捅四刀,后经抢救脱险。
3. 1992年4月22日晚10时30分,29岁女工时春(化名)途经马家坪西区石坡处回母亲家时,遭到歹徒迎面拦截,腹部被歹徒持单刃刀连捅两刀,经医院抢救无效于次日凌晨死亡。
4. 1992年7月11日零时40分,23岁女工李昕(化名)外出返回住处时,在矿区平坦新区居民楼道内,被尾随而来的歹徒用单刃刀连捅八刀,当场死亡。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5. 1993年12月27日晚9时40分,30岁女工郝花(化名)下班回家行至马家坪西区运输二场北侧土坡处时,被尾随歹徒用单刃匕首连捅七刀,后经医护人员抢救无效死亡。
6. 1998年5月6日晚8时许,30岁的辽宁籍女青年张秀(化名)打着雨伞走进河神庙一拆迁锅炉房废墟内时,被凶犯朝胸腹部连捅数刀致其死亡。
7. 1999年5月31日晚9时许,19岁女青年王花(化名)从河神庙华梦歌厅外出,当行至河神庙口"之"字形台阶附近的厕所处时,被凶犯劫持连刺胸腹部、背部七刀。次日早6时被人发现死于马家坪南区一菜地里。
8. 1999年11月15日晚6时20分许,37岁女工毕平(化名)回到市委党校居民楼内时,被尾随而来的凶犯连刺胸腹部数刀,当场死亡。
9. 2000年11月23日晚9时15分,21岁女工张雪(化名)下班行至王岩沟口石板路段时,被尾随凶犯采用卡脖子、拖拉等手段拦截,背部被连捅四刀,经抢救脱离危险。
10. 2001年10月10日中午12时许,43岁女工郭沁(化名)在回家途经王岩沟居民区时失踪,遭到凶犯捆绑、殴打、侮辱、绳勒等,又被剖腹、割脸皮、碎尸等,手段凶残,令人发指,3天后尸体被抛出。
11. 2004年11月24日晚,下班回家的青年女子唐蕊(化名)与同事们在矿区俱乐部分手后,在没有任何防备的情况下,被凶犯连续数刀刺中胸腹部、颈部,当场死亡。
12. 2005年1月18日晚9时左右,37岁的男子刘某回家途中在马家坪变电站后方的空地旁遭到袭击,被凶犯从背后持刀对其背部连捅数刀,后经抢救脱离危险。
4.2 扭曲心理:报复社会的变态动机
杨树明落网后,认识他的人都不敢相信他就是肆虐了14年的连环杀手。在邻居们眼中,杨树明成天笑眯眯的,孝敬父母,对妻子、孩子特别好,没什么异常。
更令人震惊的是,据说郭某的尸体被发现后,杨树明也去看热闹,回来还跟邻居说:"谁干的,太狠了。"这种表里不一的表现,充分展现了杨树明的双重人格。
据杨树明交代,他的杀人动机是为了报复社会,他认为周围的人都过得比自己好,社会对他不公平。这种扭曲的心理源于他在生活中的种种不如意:
杨树明出生于1966年,是山西省寿阳县落摩寺乡五台垴村人,初中文化程度,原系山西阳煤集团京宇磁材公司二厂工人。他曾有过多次恋爱经历,均因其"性格孤怪"而失败。这些经历让他心灰意冷,后来发展到仇视几乎所有的女性。
婚前的挫折经历加上婚后生活的不如意,让杨树明逐渐形成了一种扭曲的世界观。他在公安人员面前为自己的"变态行为"找出一个理由:"我不比别人差,可这些年来我没有遇到过一件顺心的事。看看我周围的人,谁都比我过得好,我觉得这对我不公平,所以我要报复!"
杨树明甚至给办案人员举例说:"比如一个花瓶,我得不到,就要把它砸碎,别人也不能拥有!"这种极端的占有欲和报复心理,成为了他连续14年疯狂杀人的心理动力。
4.3 恶魔现形:令人发指的犯罪细节
随着调查的深入,杨树明的真实面目逐渐浮出水面。他的犯罪行为不仅残忍,而且充满了变态的细节:
据公安人员介绍,在郭某遇害案以前,杨树明还注意到马家坪一位漂亮的少妇,由于心理极度不平衡,决定下手,踩点时偷走了那个少妇家的DVD。后来,那个少妇搬走了,给杨树明留下了"遗憾"。
在凶残制造一起起血案的过程中,杨树明越来越丧心病狂。就在案发现场,面对被害人家属撕心裂肺的哭喊,面对围观群众咬牙切齿的痛骂,杨树明竟站在人群中,一边"欣赏"自己的"杰作",一边装模作样地附和。转身离开后,他仍觉意犹未尽,再次返回现场,继续评论、观赏。
在杀害郭某的第三天,杨树明将部分尸体放进箩筐,背着到处游逛,还在他前一天抛尸的地方混进围观的人群里"看热闹",然后大模大样又到另一个地方去抛尸。
第一次传唤杨树明时,公安人员问一句他能说三句,说自己是一个老实本分的人。被刑事拘留后,杨树明考虑到自己死罪难逃,就向公安人员公开挑衅:"是文斗还是武斗!"当公安人员提出"文斗时",他提出要考考公安人员。他不时出一些打油诗,如果公安人员答得不错,他交待案情的进度就明显加快。
封闭了14年的话匣子一旦打开,杨树明的谈兴就无法遏制,声调越说越高,手势越来越多。说至兴奋处,杨树明甚至"激动得有些口吃"。交代最后几起血案时,杨树明又开始"消极怠工"。专案组副组长见状,假意恭维他:"还是你能干,我做了这么多年公安,也没斗过你。"杨树明听了非常受用,马上纠正态度,还顺便表扬了一番自己:"我早就知道,最危险的地方最安全。"
随着审讯的深入,杨树明逐渐从癫狂状态中平静下来,他请求办案人员:"你们问得慢一点,我想多活几天。"
五、正义终结:恶魔的最终下场
5.1 法律审判:罪有应得的死刑判决
2006年8月3日,杨树明被检察机关以故意杀人罪、抢劫罪提起公诉。8月8日上午,阳泉市中级人民法院开庭审理此案。庭审中,杨树明对检察机关所指控的犯罪事实供认不讳,本人未提出任何辩护意见。
经审理查明,杨树明因婚姻不幸、生活坎坷,对社会产生不满,因此疯狂作案报复社会,滥杀无辜。从1992年3月2日至2006年4月的14年间,杨树明疯狂杀人、滥杀无辜,致9人死亡、3人受伤。
此外,检察机关还查明,1993年1月6日晚8时许,杨树明在外出寻找作案目标时,窜至马家坪西区,将白某停放在自家门前的自行车盗走。白某发现后追至马家坪西区变电站附近路口,欲从杨树明手中夺回自己的自行车时,杨树明采取暴力,连捅白某数刀,致白某肝脏破裂,经法医鉴定为重伤。
阳泉市中级人民法院认为,被告人杨树明犯罪情节特别严重,作案手段特别残忍,社会影响极其恶劣,于2006年8月10日公开宣判,杨树明因故意杀人罪被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因抢劫罪被判处有期徒刑13年。数罪并罚,决定执行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5.2 执行死刑:罪大恶极的最终结局
2006年11月21日9时50分,阳泉市中级人民法院院长宣读山西省阳泉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判决和经山西省高级人民法院核准,裁定判处杨树明死刑。
随后,阳泉市人民法院依法将罪犯杨树明验明正身,押赴刑场。在阳泉市中级人民法院宣读判决书时,杨树明的眼里并没有流露出害怕的神色,他的头不时转动着向周围看。当院长宣读执行死刑命令时,杨树明依然面无表情。
9点50分,杨树明被押着从宣判现场出发在阳泉矿区的街道上游行,百姓把周围的街道都站满了,不少人的脸上流露出"恶人终食恶果"的兴奋表情。
游行完毕后,杨树明被押到刑场执行枪决。随着一声枪响,这个残害了9条生命、给无数家庭带来无尽痛苦的恶魔终于得到了他应有的下场。
5.3 案件余波:社会反思与警示
杨树明被执行死刑后,死者家属李先生告诉记者:"光是枪毙杨树明那也太便宜他了,他的一条命换不回9条命。"这句话道出了所有受害者家属的心声,也反映了这起案件给人们带来的巨大伤痛。
杨树明被处决的前一天,他在狱内见到了妻子。他的妻子哭着说:"你一直在杀人为啥也不告诉我?"杨树明回答:"你太单纯,告诉你怕你害怕。"他还要求和妻子握手,握着妻子的手说:"来世再见。"
杨树明告诉记者,他最牵挂的人是自己的女儿。他还要感谢阳泉的民警,因为他自从被抓到看守所里后,一点罪也没有受。杨树明说:"在看守所里就是到了人间天堂。"这种不知悔改的态度,再次展现了他扭曲的心理。
杨树明在执行死刑的前一天还请求将自己的鲜血献出来,他认为自己献血之后,妻子和孩子生病后就不用花钱买血了。由于看守所没有献血设备,他最终并未如愿。这种看似"善良"的举动,与他之前的残忍行为形成了鲜明对比,进一步凸显了他的矛盾人格。
六、案件启示:刑侦技术与社会心理的反思
6.1 刑侦技术的进步与局限
阳泉马家坪系列杀人案的侦破过程,反映了中国刑侦技术在过去几十年中的巨大进步。从最初的依靠传统侦查手段,到后来引入心理测试等现代刑侦技术,这起案件的侦破标志着中国刑侦工作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在案件初期,由于技术手段有限,警方虽然成立了专案组,但面对狡猾的凶手,侦查工作进展缓慢。然而,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刑侦技术的进步,特别是心理测试技术的应用,警方终于找到了突破口,成功锁定并抓获了犯罪嫌疑人。
这起案件也反映了传统刑侦手段的局限性。在14年的侦查过程中,警方虽然进行了大量的排查和走访,但由于缺乏有效的物证和线索,案件的侦破工作一度陷入僵局。直到心理测试技术的应用,才为案件的侦破提供了关键的突破口。
6.2 社会心理的关注与干预
杨树明的犯罪行为,反映了社会心理问题的严重性。一个原本看似正常的人,如何一步步走向犯罪的深渊,最终成为一个残害9条生命的连环杀手,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杨树明的犯罪动机是报复社会,他认为社会对他不公平,周围的人都过得比他好。这种扭曲的心理源于他在生活中的挫折和不如意,但如果能及时得到心理干预,也许悲剧就不会发生。
这起案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心理健康问题的忽视。在杨树明犯罪的14年间,如果能有有效的心理健康干预机制,也许他的扭曲心理能够得到及时疏导,从而避免更多的悲剧发生。
6.3 公众安全的保障与挑战
马家坪系列杀人案给当地居民带来了长达14年的恐惧和不安。在这14年里,马家坪这个面积仅1.5平方公里的地方,成为了阳泉的"白色恐怖区",天色一暗几乎无人敢出门,若家中有人上夜班,家人必定早早等在大路边。
这起案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的不足。在长达14年的时间里,凶手能够在警方的眼皮底下连续作案12起,这不得不让人反思当时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存在哪些漏洞。
然而,随着案件的侦破和凶手的伏法,马家坪地区的居民终于摆脱了长达14年的恐惧,恢复了正常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