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6章 杨元元自缢事件(1/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大案要案详情录》最新章节。

2009年11月26日上午9点,上海海事大学24号宿舍楼506室的卫生间里,30岁的法学研究生杨元元用两条毛巾系在一起,将自己悬挂在距离地面不足一米的水龙头上。当宿管和母亲撞开卫生间的门时,她已经没有了呼吸。这个曾被武汉大学师生视为"品学兼优"的女孩,这个带着母亲求学多年的孝顺女儿,最终以一种极端而决绝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洗手台距离地面不足一米,如果她当时还有一丝求生的意念,完全可以避免悲剧发生。但她却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与世长辞,足见她对生活已彻底绝望。

一、贫寒童年:知识改变命运的沉重承诺

1.1 破碎家庭中的求学梦想

1979年,杨元元出生在湖北宜昌一个普通家庭,父亲是北京化工大学毕业的工程师,母亲望瑞玲则是一位普通的工厂女工。在那个年代,大学生是凤毛麟角般的存在,父亲给她取名"元元",寄托了希望她将来能赚大钱的梦想。弟弟杨平平出生时身体虚弱,父亲给他起名"平平",期望他一生平安无事。

杨元元6岁那年,父亲因肝病不幸去世,这个原本普通但温馨的家庭瞬间崩塌。母亲望瑞玲陷入了深深的悲痛中,甚至一度想要随丈夫而去。但在那一刻,她找到了支撑自己活下去的理由:两个年幼的孩子。

为了抚养两个孩子,望瑞玲开始在湖北的一家军工厂当工人,后来又去给人看门,每月只有215元微薄工资。她常常以亡夫的北京化工大学学历激励两个孩子,告诉他们:"只有知识能改变命运。"这句话也成为了杨元元从小的座右铭。

杨元元从小便十分懂事,目睹母亲的辛苦劳作,她立志要考上好大学,找到好工作,成为大老板,让母亲过上好日子。一家三口的生活虽然清贫,但姐弟俩天赋聪颖,加之勤奋努力,学习成绩始终名列前茅,这也成为望瑞玲坚持下去的动力源泉。

1.2 高考志愿:梦想与现实的第一次碰撞

1998年高考,杨元元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在填报志愿时,她原本计划报考大连海事大学的法律系,梦想成为一名律师,认为能为社会伸张正义是一件很酷的事情。然而,她最终决定放弃这个梦想。

望瑞玲坚决反对女儿报考大连海事大学,理由是大连距离太远,路费开销不菲,而且她更希望女儿学经济学,将来能当老板赚大钱。杨元元多次恳求母亲无果,最终妥协报考了距离家乡较近的武汉大学经济学专业。

这是杨元元第一次完全服从母亲的意愿,也是她梦想与现实的第一次重大碰撞。多年后,杨元元曾对母亲说:"如果当年你没阻止我去大连读书,是不是就不会有这些事了"。

二、大学生活:母女同宿的"特殊待遇"

2.1 母亲突然"投奔"的生活剧变

杨元元进入武汉大学后,为减轻母亲的负担,她不仅申请了助学贷款,还积极参加勤工俭学,利用课余时间在学校食堂打扫卫生,赚取生活费。她与同学相处融洽,还交了男朋友,大学生活虽然清苦但充满希望。

然而,这种平静的生活在杨元元大三那年被彻底打破。2001年的一天,望瑞玲背着行李包突然来到武汉大学,告诉杨元元自己已经办理了内退,要和女儿一起生活。原来,望瑞玲所在工厂宿舍即将搬迁,换房需缴纳3.5万元费用,这对供养两个大学生的她来说几乎是不可能的负担。

面对母亲的突然到来,杨元元感到十分诧异,但她还是接受了母亲的决定,将望瑞玲安顿在自己的宿舍。当时宿舍的同学也很有礼貌,以为望瑞玲只是短暂的借住,所以对她十分客气,不料望瑞玲完全将宿舍当成了女儿的私人财产。

杨元元和母亲开始了"母女同住"的生活。宿舍里1.2米宽的小床,两人每天晚上侧着睡觉,连翻身都困难。这样的情况也让杨元元在宿舍里成为了异类,她从此再也没有主动参与过学校活动,性格也越来越沉默。

2.2 校方的特殊照顾与社会边缘化

很快,宿舍里住进家长的事被学校得知。一番了解后,学校同情杨元元的家庭情况,也念在她的优秀和懂事,拨出一间闲置的寝室给母女俩,这才缓解了杨元元在室友中的尴尬处境。

望瑞玲在学校里摆摊卖各种各样的小商品,每天赚个十来块钱,她对这样的生活十分满意。而杨元元从上大学开始就一直在勤工俭学,望瑞玲来之后也没有停止。她不仅要为自己赚取生活费,还要承担弟弟的部分学费。

在这段时间里,杨元元逐渐被同学们边缘化。她不再参加任何校园活动,甚至很少与同学们交流,性格变得越来越内向和沉默。望瑞玲似乎始终没有意识到她的存在对女儿生活的影响,她坚持带着杨元元一起生活,甚至共用一部手机,以便节省开支。

这种母女同宿的生活一直持续到杨元元大学毕业,这段经历成为了她大学生活中最特殊也最沉重的记忆。

三、毕业困境:助学贷款引发的连锁反应

3.1 无毕业证求职的艰难处境

2002年,杨元元从武汉大学毕业。作为重点大学热门专业的毕业生,她本以为自己终于可以实现梦想,找到一份好工作,让母亲过上好日子。然而,现实却给了她沉重的打击。

由于申请了助学贷款,按当时的规定,杨元元需要还清贷款才能拿到毕业证和学位证。这意味着在还清贷款之前,她无法以正式毕业生的身份求职。杨元元认为,正是因为没有这两证,她才找不到工作,于是她下定决心要尽快还清贷款。

为了生计,杨元元开始四处求职。她尝试过各种工作,包括英语培训中心的讲师、保险公司的经理等,但收入微薄且不稳定。在这期间,她还曾考虑过继续深造,但都因为经济原因而放弃。

3.2 被母亲"掌控"的就业选择

杨元元在就业过程中遇到了多次机会,但都因为母亲的干预而放弃。她曾考上湖北枝江公务员,但遭母亲反对,望瑞玲不愿女儿去那个她曾经下乡的偏远县城。当西北大学通知面试时,她满心欢喜,却被母亲以"距离远"、"不靠谱"劝退。

望瑞玲对媒体解释说,她们接到枝江公务员的机会之后,正好碰到一个从枝江来的找工作的路人,对方说"在武汉扫大街都不回枝江",然后杨元元就自己不愿意去了。而杨元元的表妹则表示,是望瑞玲不让他去,他只好没去。

此外,杨元元还曾通过北京大学法学硕士考试,但因自费需缴纳3万元学费,舍不得让母亲负担,遗憾放弃梦想。这些机会的错失,让杨元元的职业发展受到了严重阻碍,也加剧了她对母亲复杂的情感。

3.3 七年还贷路:还清债务的艰难历程

杨元元从2002年大学毕业开始,就为了还清3970元的助学贷款而努力工作。然而,微薄的收入让她的还贷之路异常艰难。直到2007年,经过整整五年的努力,杨元元终于还清了助学贷款,拿到了毕业证和学位证。

这五年间,杨元元的生活十分艰辛。她做过英语培训中心的讲师,也做过保险公司的经理,拿着微薄且浮动很大的薪水,艰苦度日。唯一值得庆幸的是,她的弟弟杨平平在2007年被保送北京大学读博,这给了望瑞玲很大的安慰。

然而,当杨元元终于拿到毕业证时,她已经毕业五年了。同一届的同学大多已经在职场站稳了脚跟,而她却还在起点徘徊。这种落差让杨元元感到十分沮丧,但她并没有放弃,而是决定通过考研来改变自己的命运。

四、考研之路:重返校园的希望与挣扎

4.1 四度考研:终于实现的上海梦

经历了五年的职场挫折后,杨元元决定重返校园,通过考研来改变自己的命运。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她多次参加研究生考试,但都以失败告终。直到2009年,30岁的杨元元终于以优异成绩考取了上海海事大学海商法公费研究生,所有费用由学校承担。

得知消息后,杨元元喜极而泣,抱着母亲激动不已。这是她多年努力的结果,也是她重新开始的机会。望瑞玲也为她感到骄傲,因为女儿笔记本里满是法律知识。

值得注意的是,望瑞玲年轻时曾被外派到上海工作过五年,她本人有着很深的上海情结,经常回忆起上海的繁华,梦想再回上海。因此,杨元元考取上海的研究生,不仅是为了自己的未来,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母亲的心愿。

4.2 带母求学:历史重演的"母女同宿"

研究生录取后,母亲的居住问题成了杨元元的心病。学校附近出租房既远又贵,母亲不愿住。杨元元想到弟弟已在北京安家,便提议让母亲先去弟弟那里生活,待安顿好再接她过来。弟弟也认为母亲和女儿长期生活不现实,爽快同意。

但母亲坚决不同意,认为和女儿住一起更方便照应。她甚至提出,何不重回武汉大学时代,共住一间宿舍。望瑞玲对上海充满向往,这次考到上海读书,也是她为女儿定下的目标:"弟弟去北京,你就来上海。"

无奈之下,杨元元只得带母亲入住学校宿舍。这在学生中引发轩然大波,大家议论纷纷,元元成了另类。她变得沉默,只和母亲交流,室友们因尴尬纷纷搬走,宿舍只剩母女两人。

学校多次提醒望瑞玲不能继续住在宿舍,这不符合规定。辅导员提出请望瑞玲搬出去住,然而望瑞玲说自己在上海人生地不熟,要求辅导员给她找房子。之后杨元元的室友觉得生活不便于是主动搬走,望瑞玲就直接住到了那张空床上。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