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9章 四川"绝命糖师"罗金成案(1/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大案要案详情录》最新章节。
2015年6月11日清晨,四川大邑县王泗镇的空气里还弥漫着川西平原特有的湿润气息。营新街一栋普通居民楼外,几个便衣警察已经蹲守了整整三天。他们紧盯着二楼一扇紧闭的窗户,对讲机里时不时传来低声的指令。根据线报,这里藏着一个近期在网络上异常活跃的"毒枭",其交易量之大足以让经验丰富的老刑警都感到震惊。
上午九点刚过,目标终于出现了。一个中等身材、面色略显憔悴的中年男人提着两个包裹走出单元门,熟练地拨通了快递员的电话。就在他等待快递员的间隙,带队警官一声令下,几名便衣警察迅速上前将其控制。男人先是一惊,随即冷静下来,看着警察严肃的表情,竟露出了一丝诡异的微笑。
"警官,你们是不是搞错了?我就是寄点土特产而已。"男人的语气轻松得让人意外。
警察没有理会他的辩解,迅速对其住所进行了搜查。当打开房间角落那个不起眼的蛇皮袋时,在场的警察都倒吸了一口凉气——里面装满了用透明塑料袋分装的白色晶体,足足有四十公斤!按照刑法规定,贩卖超过50克冰毒即可判处死刑,而眼前的数量足以让这个男人"枪毙"八百次。所有人都认为,这绝对是今年破获的最大毒品案。
然而,面对如山的"铁证",被称为罗金成的嫌疑人却异常淡定:"这些真不是毒品,就是些冰糖和明矾,不信你们拿去化验。"他的坦然让经验丰富的刑警们感到困惑,这个看似普通的中年男人,究竟是什么来头?
一、歧途人生:从废品老板到吸毒者
1969年,罗金成出生在四川大邑县一个普通农家。父母都是老实巴交的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最大的心愿就是儿子能好好读书,将来走出大山。然而,罗金成从小就不是块读书的料,课堂上坐不住,放学后总爱跟着镇上的"混混"们到处游荡。初中没读完,他就因为打架斗殴被学校劝退,彻底成了街头的"自由人"。
没有了学业的束缚,罗金成更是无所顾忌。他跟着所谓的"兄弟"们学会了抽烟喝酒,很快就染上了各种恶习。父母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多次劝说无果后,只能寄希望于成家立业能让他收心。在父母的张罗下,邻县一位善良的姑娘不顾家人反对,嫁给了罗金成。父母拿出毕生积蓄,在镇上租了个小铺面,帮小两口开起了废品收购站。
婚后的几年里,罗金成确实安分了不少。他和妻子起早贪黑打理废品站,生意渐渐有了起色,还迎来了女儿的出生。那段时间,邻居们经常能看到罗金成骑着三轮车走街串巷收废品,虽然辛苦,但脸上总带着满足的笑容。谁也没想到,这个看似走向正轨的男人,会在不久的将来跌入更深的深渊。
九十年代中期,罗金成在一次朋友聚会上第一次接触到了海洛因。起初只是出于好奇尝试,很快就深陷其中无法自拔。毒品像一只无形的手,慢慢吞噬着他的理智和家庭。他开始变得懒惰颓废,不再打理废品站的生意,整天和"毒友"们混在一起。妻子苦口婆心地劝说,甚至以离婚相威胁,都没能让他回心转意。
为了筹集毒资,罗金成开始变卖家里的东西,从电视机到洗衣机,最后连废品站的周转资金都被他拿去买了毒品。曾经温馨的家变得家徒四壁,夫妻间的争吵也越来越频繁。2006年,在妻子的苦苦哀求下,罗金成终于下定决心戒毒。他远离了那些"毒友",重新回到废品站干活,但毒瘾留下的后遗症让他始终精神恍惚。
平静的日子并没有持续太久。2010年初,罗金成因为一点小事与邻居发生争执,情绪激动之下竟掏出了一把自制手枪威胁对方。邻居报警后,警方在其家中搜出了这把手枪。因非法持有枪支罪,罗金成被判处有期徒刑十个月,同年12月26日刑满释放。
这次牢狱之灾让罗金成有所警醒。出狱后,他再次回到废品站,决心好好过日子,弥补对妻女的亏欠。然而,毒品的诱惑始终如影随形。2015年初,他又开始偷偷吸食冰毒,并且越陷越深。妻子发现后彻底绝望,提出了离婚。2015年4月,法院判决离婚,女儿判给了妻子。妻离子散的打击,让罗金成彻底失去了生活的方向。
二、歪念萌生:从受害者到加害者
离婚后的罗金成独自一人住在废品站的小阁楼里,生活困顿,精神萎靡。他常常整天不出门,对着电脑屏幕发呆。毒瘾发作时,更是痛不欲生。一天,他在一个隐蔽的网络群组里看到有人兜售"高纯度冰毒",价格比市场价低不少,还支持"货到付款"。抱着试试看的心态,罗金成联系了卖家,按照对方要求的方式付了款。
几天后,一个普通的快递包裹送到了他手中。罗金成迫不及待地拆开,却发现里面装的根本不是冰毒,而是一袋晶莹剔透的冰糖。他又气又急,想联系卖家理论,却发现对方已经把他拉黑,QQ号也注销了。被骗的罗金成有苦难言——总不能报警说自己买毒品被骗了吧?这种哑巴亏,只能自己咽下去。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对着那袋冰糖,罗金成哭笑不得。他越想越生气,却突然灵光一闪:既然有人能用冰糖骗我,我为什么不能用同样的方法去骗别人?这个念头一出现,就像野草一样在他心里疯狂生长。他知道,吸毒者买到假货后大多不敢声张,这简直是"一本万利"的"好生意"。
说干就干,罗金成立刻行动起来。他先是在网上大量购买冰糖和明矾,又去药店买了不少多酶片。经过反复比对,他发现明矾的外观和冰毒更为相似,而多酶片的颜色和形状则很像麻古。为了让假货更逼真,他还特意研究了真冰毒的照片,模仿其包装方式。
准备好"货源"后,罗金成开始搭建自己的"销售网络"。他注册了多个QQ号,网名叫"猪肉植物肉批发货到付",专门搜索加入各种隐蔽的吸毒者群组。在群里,他不直接说卖毒品,而是用圈内人才能懂的黑话发布信息,比如"化合"、"植物"等指代不同的"产品",分别标价每个两百和一百五十元。
为了吸引客户,罗金成还打出了极具诱惑力的广告:"高纯度产品,支持视频验货,全国货到付款,不满意包退。"这些承诺对急需毒品又怕被骗的吸毒者来说,简直是无法抗拒的诱惑。很快,就有人主动联系他询问购买事宜。
第一个"订单"来自凉山州西昌市。对方要求先看"货",罗金成就用手机拍了段冰糖的视频发过去,还特意强调这是"刚到的新货"。对方看后深信不疑,立刻下了订单。罗金成小心翼翼地将冰糖分装成小包,为了掩人耳目,他还在包裹里放了一包茶叶,把冰糖伪装成"赠品"。
当收到第一笔"货款"一千元时,罗金成激动得彻夜难眠。这比他收废品一个月挣得还多,而且来得如此容易。尝到甜头的他,彻底沉沦在这种违法的"生意"中。他开始更加系统地研究如何规避风险,让这个"生意"做得更"长久"。
三、精心设计:游走在法律边缘的骗局
罗金成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但在规避法律风险方面却展现出了惊人的"天赋"。他知道单次诈骗金额不足立案标准很难被追究刑事责任,于是严格控制每笔交易的金额,始终保持在一千元左右,低于当时诈骗罪的立案标准。
为了防止客户"找上门",罗金成制定了严格的"销售区域政策"——只做跨省生意,而且距离越远越好。四川境内除了凉山、西昌等偏远地区外,他一概不接单。这样一来,即使客户发现被骗,也不太可能千里迢迢来大邑县找他麻烦。
在交易方式上,罗金成也设计得极为"巧妙"。他要求所有客户必须通过QQ联系,并且要先发一段自己吸食毒品的视频"验明正身"才能下单。这既确保了客户是"目标群体",又避免了警方卧底的渗透。后来警方透露,正是这个验证环节让他们的初期侦查一度陷入困境。
为了让骗局更逼真,罗金成还研究了大量毒品交易的黑话和行规。在与客户交流时,他总能对答如流,甚至还会"专业地"提醒对方注意"收货安全"。有一次,一个客户怀疑"货"的质量,罗金成立刻发去一段自己"验货"的视频——其实就是把冰糖放在锡纸上加热,假装吸食的样子。
为了进一步降低风险,罗金成想出了更绝的办法。他找到一家正规机构,做了一份明矾的成分鉴定报告,然后复印多份。每次发货时,他都会把这份鉴定报告和"货物"一起寄给客户。"我早就告诉他们这是明矾了,是他们自己非要当毒品买,我有什么办法?"后来被抓时,罗金成这样为自己辩解。
在包装方面,罗金成也下足了功夫。他发现直接寄冰糖容易引起怀疑,于是专门去茶叶店买了各种包装精美的茶叶,把冰糖和明矾小心翼翼地夹在茶叶中间。快递单上的寄件人信息都是假的,电话也是临时购买的"黑卡",用完就扔。
为了管理日益增多的客户,罗金成创建了多个QQ群,但每个群的人数都控制在十人以内。每当完成一笔交易,他就会把客户移出群聊,然后解散该群,再新建一个群接纳新客户。这种"流水式"的管理模式,让警方很难追踪他的交易记录。
罗金成甚至研究起了刑法条文,专门找出其中的"漏洞"。他发现法律对"多次诈骗"的定义并不明确,于是就钻了这个空子。从2015年4月到6月短短两个月时间里,他先后向七名不同的买家出售假毒品,累计获利七千一百五十元。
随着"生意"越来越好,罗金成的生活也发生了明显变化。他不再住废品站的小阁楼,在镇上租了套不错的房子;身上的衣服也换成了名牌,还买了辆崭新的摩托车代步。邻居们都以为他"发财"了,却没人知道这背后隐藏着如此荒唐的秘密。
最具讽刺意味的是,罗金成还制定了"售后服务政策"。如果客户收到货后不满意,他可以"退款"。有一次,山东的一个买家发现被骗后威胁要报警,罗金成立刻退还了一千元钱。"我这是为了息事宁人,免得麻烦。"他后来解释道。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然而,天网恢恢,疏而不漏。罗金成自以为天衣无缝的计划,早已引起了警方的注意。他频繁寄送的包裹、突然改善的生活、以及网络上异常活跃的账号,都像一个个信号,指引着警方一步步接近真相。
四、警方侦查:迷雾中的追踪
2015年4月,四川省大邑县公安局接到了来自公安部的通报:有一个异常活跃的网络贩毒账号,IP地址疑似位于大邑县辖区内。这个消息让县公安局高度重视,立即成立了专案组,由经验丰富的老刑警李军(化名)带队侦查。
专案组首先从那个神秘的QQ账号"猪肉植物肉批发货到付"入手。侦查员发现,这个账号在多个涉嫌毒品交易的群组里异常活跃,经常发布一些语焉不详却指向明确的信息。但对方警惕性极高,不仅设置了复杂的验证问题,还要求必须发送吸毒视频才能通过好友申请。
"这是我们遇到的最狡猾的对手之一。"参与侦查的民警回忆道。为了获取信任,专案组尝试了多种方法,甚至考虑过用合成视频蒙混过关,但最终还是放弃了这个想法。"我们不能知法犯法,必须在法律框架内开展工作。"李军说。
就在侦查陷入僵局时,专案组改变了策略,决定从快递渠道入手。他们联系了大邑县几家主要的快递公司,请求协助排查可疑包裹。很快,顺丰快递提供了一条重要线索:有一个姓罗的男子近两个月频繁寄送包裹,目的地遍布全国多个省份,且收件人信息都很模糊,大多只写"某先生"。
更可疑的是,这些包裹的重量都在几百克左右,运费不菲,但寄件人却毫不在意。通过调取快递单信息,侦查员发现这些包裹的寄件地址大多集中在大邑县王泗镇一带,但具体地址始终不明确。
为了找到突破口,专案组决定对这些包裹的收件人进行秘密调查。他们首先锁定了一个来自山东青岛的收件人。在当地警方的配合下,侦查员成功找到了这名收件人,并在其家中查获了刚收到的包裹。令人意外的是,包裹里只有一包茶叶和一些白色晶体——经化验,这些晶体竟然是冰糖和明矾的混合物。
通过对这名买家的询问,侦查员终于获得了关键信息:卖家是四川大邑县人,姓罗,大约四十多岁,曾在网上透露自己住在王泗镇。结合之前掌握的线索,专案组将目标范围大大缩小。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