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马尔梅迪惨案(1/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大案要案详情录》最新章节。
一、雪地中的死亡场:惨案发现
1945年1月14日,比利时阿登山区的气温降至零下15摄氏度,一片银装素裹的雪地上,第291战斗工兵营的美军士兵小心翼翼地用探雷器在马尔梅迪东南面的包格涅兹十字路口附近探测着。突然,一名士兵停下了脚步,他的目光凝固在雪地里露出的一角制服上。随着积雪被刨开,一具美军士兵的尸体出现在众人面前,接着是第二具、第三具……现场的景象让所有人都倒吸了一口凉气。
在这片白雪皑皑的雪地上,赫然出现了众多美军士兵尸首。经过美军查验,共发现82具尸体,他们都隶属于美军285野战炮兵观测营。美军由此得出结论,这些士兵并非死于战场,而是在被俘后,遭到屠杀。这些尸体呈不规则排列,有的双手被绑在身后,有的头部有近距离射击留下的弹孔,还有的身上有被刺刀反复捅刺的痕迹。在严寒的天气里,这些尸首已冻结僵硬,他们或圆睁双眼怒目而视,或全身蜷缩痛苦万分。
现场调查人员发现,这些士兵都是在近距离被枪杀的,许多人身上有多处枪伤,表明他们在被处决时曾试图逃跑或反抗。更令人震惊的是,在附近的一个农舍里,调查人员发现了更多的弹壳和血迹,墙上还残留着被火焰灼烧的痕迹。
直到1945年1月中旬,美军才赶到了"马尔梅迪惨案"现场,发现了德军屠杀战俘的暴行。而此时,距离惨案发生已经过去了整整一个月。在这一个月里,德军一直控制着这一地区,直到盟军在1月中旬发起反击,才重新夺回了这片土地。
美军调查人员迅速意识到,这不仅仅是一场普通的战斗伤亡,而是一起精心策划的战争罪行。他们立即开始收集证据,拍摄现场照片,并寻找可能的目击者和幸存者。这些努力最终将指向一个令整个西方世界震惊的真相:这是二战期间针对美军士兵最严重的集体处决事件之一。
二、阿登的阴霾:惨案背景
2.1 希特勒的最后一搏
1944年12月,第二次世界大战已进入尾声,德国纳粹政权面临着来自东西两线的强大压力。苏联红军已经推进到了波兰和匈牙利,而美英盟军则在诺曼底登陆后稳步向东推进。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阿道夫·希特勒决定孤注一掷,发动一场大规模的反击战,试图扭转战局。
1944年12月16日,希特勒精心策划的阿登攻势拉开了战幕,25个师的德军官兵在恶劣天气的掩护下对比利时阿登山区防卫松懈的美军部队展开突袭,他们的目标是安特卫普。希特勒确信,这一攻势如果成功,将把西线盟军一分为二,赢得战争的转机。为了这次攻势,德军统帅部集结了西线最精锐的力量,其中包括新组建的由党卫军上将迪特里希指挥的党卫军第6装甲集团军,下辖"警卫旗队"师、"帝国"师、"希特勒青年"师等几支党卫军王牌部队,而马尔梅迪正处在该集团军的进攻路线上。
希特勒的突击战计划将主要目标送到了塞普·迪特里希将军指挥的第六届SS装甲军。他要打破蒙绍和伦诗奔之间的盟军战线,越过默兹河,然后攻占安特卫普。希特勒希望通过这次反击,迫使盟军退出德国本土,重新控制西线战场,史称阿登反击战。
2.2 派普和他的战斗群
在党卫军第6装甲集团军的左翼,一支由装甲和机动元素组成的部队被选为进攻的矛头,这就是由约阿希姆·派普中校指挥的"派普"战斗群。派普是当时德军最年轻的上校,也是党卫队全国领袖希姆莱的副官,更是一个极端狂热的纳粹分子。
派普1915年出生于柏林的一个中产家庭。父亲是一位陆军军官,曾参加过一战,母亲则是一位成功的商人。派普从小就憧憬能成为一个铁血军人,指挥千军万马驰骋沙场。1933年,18岁的派普加入了希特勒的普通党卫军,开始步入军旅生涯。1934年高中毕业后,成绩优异的派普放弃了继续上大学的机会,转而报考了军校。经过两年的系统训练,毕业后,派普担任了党卫军排长。
派普容貌英俊,仪表堂堂,长着一张明星脸。高挺的鼻梁,幽兰深邃的眼睛,接近1.8米的个头,是一个颇具颜值的高富帅。这让他在一帮大老粗军人中,显得鹤立鸡群,十分惹眼。在一次阅兵仪式上,党卫军首领希姆莱看上了这位风度翩翩的年轻士兵,在得到了希特勒的同意后,派普成为了希姆莱的心腹副官,协助希姆莱管理希特勒的党卫军。期间,派普曾参与纳粹化学武器的研制工作,并见证了这些武器在活人中的实验。
二战爆发后,派普参加了多次战斗,军职也从排长一路晋升为营长,获得了两枚铁十字勋章。1943年5月,28岁的派普担任了党卫军第1装甲团团长,成为党卫军中最年轻的团长。同年获得希特勒亲自颁发的金质十字奖章。一年后,派普获得橡叶饰勋章。
在"警卫旗队"师的所有四个战斗群中,"派普"战斗群是最先投入战斗,并且是推进最远的一个,其他几个战斗群由于交通问题和美军的抵抗都远远落在后面。派普的突击成为"警卫旗队"师在阿登战役中最引人注目的亮点,也是他本人在战争中最为出名的一次战斗经历。
2.3 致命的相遇
1944年12月17日,美军第285野战炮兵观测营B连正在前往新的集结点。该连只装备了用于自卫的轻武器,没有配备任何重武器和反坦克武器,而且全连大部分官兵都没有与敌军进行近距离交战的经验,更不用说和敌军坦克对抗的经验了。
B连在17日上午8时离开施文胡特。整个车队包括30辆吉普车、武器输送车和两吨半卡车,它们被分成两组,第一组由维尔吉尔·拉里中尉指挥,第二组则由佩里·利尔顿中尉指挥。不知什么原因,营副官罗格·米尔斯上尉也和B连一同行动,他就坐在拉里那辆先头的吉普中。另外来自营部连的一名技术军士和一名医务下士也在B连的车队中。
车队起初先是经过马尔梅迪边埃伊纳滕和欧本,随后途经巴拉盖米歇尔向马尔梅迪前进。B连在12时15分左右顺利抵达了马尔梅迪,他们在这里遇到了几支隶属于第7装甲师R战斗群的车队,他们正穿过城镇赶往南面的圣维特。
在马尔梅迪东南面是通往圣维特的N-23号公路。B连车队先头的吉普车在准备沿这条道路继续开进时被一位工兵军官大卫·佩尔格林中校拦了下来。佩尔格林的第291战斗工兵营从11月初就一直驻扎在这里。
当时大多数驻扎在马尔梅迪的美军部队在获悉德军发动攻势后都匆忙向西撤退了,但佩尔格林决定留下来防守这处重要的交通枢纽直到增援部队抵达,但他手头只有一个工兵连可供调遣,营里的其余部队都被分散部署在阿登北部地区,负责各种不同的工程任务,他发出的求援电报也没有任何回音。
虽然佩尔格林当时完全不知道德军的进攻规模,但他派出的一个吉普车巡逻队报告说,一个德国装甲纵队正在向马尔梅迪镇东南部逼近。他因此警告米尔斯上尉和拉里中尉不要向那个方向继续前进,并建议两位军官绕个圈子,向西经过斯塔弗洛、特罗伊斯庞特和维尔萨姆前往圣维特,但两位炮兵军官并没有接受佩尔格林的建议。
米尔斯和拉里认为在没有得到上级明确命令的情况下不宜改变指定路线,他们担心绕道会耽误时间,不能按时赶到圣维特,也许更为重要的是,他们知道探路卡车已经沿着这条路走了很远,如果前方有什么情况,他们会得到警告的。
无视佩尔格林的警告,B连继续沿着既定路线前进。然而,位于车队尾部的四辆汽车并没有立即跟进,一名下士因为食物中毒而不断呕吐,为了让患者及时接受治疗,基斯泽克乘坐的连长指挥车、运送全连给养和铁丝的两辆卡车以及一辆探路卡车调转方向朝设在马尔梅迪的第44野战医院驶去,四辆车上搭载着27名官兵。这个小小的意外让他们逃过一劫。
大约在17日午后14时,派普战斗群的先头部队发现了这支美军车队并开火,使该列的第一辆和最后一辆车停下来并迫使其停下来。美国人只用步枪和其他小型武器,向德国坦克部队投降。由派普领导的装甲柱向西继续向利格纽维尔方向行进。留下的德国军队与当天早些时候捕获的其他囚犯一起将美国囚犯聚集在一起。
三、死亡十字路口:惨案经过
3.1 血腥处决
当派普战斗群在12月17日凌晨到达兰茨拉特后,他生气地发现占领该地的第9伞兵团竟然都在睡大觉,即没有派出巡逻队进行侦察,也没有清除道路上的障碍。他和伞兵团长霍夫曼上校大吵一场,然后请示军部收编了一个伞兵营,立刻在夜幕掩护下向洪斯菲尔德发起突袭,在黎明时分攻占该镇,打死了上百名美军,并缴获了大批车辆、物资。
派普从战俘口中得知在利格纽维尔有一个美军旅级司令部。抱着抓获美军将军的想法,派普命令部队加速前进,先头部队在17日中午于马尔梅迪东南的伯涅兹路口和美军第285炮兵观测营B连不期而遇,这支轻装部队很快就在德军炮火下缴械投降了。
急着抓将军的派普把俘虏们留给后续部队,心急火燎地继续前进,但随后发生的事却使他的余生都笼罩在屠夫的恶名之下。大约在17日午后14时,负责看守的党卫军官兵突然向战俘们开枪,当场打死了70多名战俘。有目击者声称党卫军官兵是有意为之,而且仿佛在进行一场杀人游戏。这就是着名的"马尔梅迪"惨案。
在一片白雪皑皑的雪地上,赫然出现了众多美军士兵尸首。经过美军查验,共发现82具尸体,他们都隶属于美军285野战炮兵观测营。美军由此得出结论,这些士兵并非死于战场,而是在被俘后,遭到屠杀。这就是历史上着名的"马尔梅迪惨案"。
一位军官抬起了手枪,对准了美军俘虏,枪声骤然响起后,接连倒下了两位俘虏。随后,在冲锋枪和步枪的狂叫声中,成批的美军倒下。少数美军企图逃命,但还没跑出几步,就成了德军的枪下亡魂。美军俘虏中有两名军医,在本能的驱使下,他们冒着德军的子弹,拼死为受伤的战友包扎。而德军却冷漠的注视这两名军医,待他们包扎完毕后,竟然残忍地枪杀了二人。
几分钟的疯狂杀戮后,周围陷入了死一般的寂静。美军中有极少数俘虏还活着,其中就包括一个名叫梅利肯的士兵。他站在其他战友的身后,当枪声响起时,他顺势倒下,但仍然腿部中枪血流如注。德军随后对倒下的美军士兵进行了检查,凡是还有一口气的,统统射杀。梅力肯强忍疼痛,屏住呼吸继续装死,终于逃脱了德军的屠杀,得以侥幸存活下来,成为日后指正德军残杀俘虏的证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