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9章 芝加哥泰诺投毒案(1/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大案要案详情录》最新章节。
1982年9月,美国芝加哥地区发生了一起震惊全国的投毒事件,七名无辜民众在短短两天内相继死亡,而罪魁祸首竟是当时全美最畅销的止痛药——泰诺胶囊。这起案件不仅改变了美国药品安全的历史进程,也成为了危机公关的经典案例。然而,四十多年过去了,案件的真凶依然逍遥法外,成为美国历史上最着名的悬案之一。
一、噩梦开端:七名无辜者的突然死亡
1.1 首例悲剧:12岁女孩的意外离世
1982年9月28日,对于芝加哥郊区鹿林镇的克莱曼一家来说,原本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日子。凌晨时分,12岁的玛丽·克莱曼(Mary Kellerman)感到身体不适,她告诉母亲自己嗓子痛、鼻子塞。睡意朦胧的母亲没有多想,从药柜中取出一瓶泰诺速效胶囊,给女儿服用了一粒,然后让她回房休息。
然而,第二天早上7点,当玛丽的父母去查看女儿时,发现她倒在了卫生间的地板上,已经停止了呼吸。惊慌失措的父母立即将她送往医院,但一切为时已晚。主治医生告诉悲痛的克莱曼夫妇,玛丽可能是在倒下时头部受到撞击,导致猝死。当时没有人会想到,这仅仅是一场连环悲剧的开始。
1.2 连锁反应:一个家庭的灭顶之灾
同一天,在附近的阿林顿镇,27岁的邮递员亚当·詹诺斯(Adam Janus)也感到身体不适。他服用了一粒泰诺胶囊后,情况却变得更加糟糕。他立即打电话向急救中心求助,告诉他们自己感觉非常痛苦。
急救人员赶到时,发现亚当已经倒在地板上,呼吸困难,血压低得几乎无法测量,瞳孔也开始散大。尽管他们迅速将他送往最近的医院,但医生最终宣布,亚当死于心脏病。当天晚上,亚当的家人聚集在一起,商量如何为他办理后事。
亚当25岁的弟弟斯坦利·詹诺斯(Stanley Janus)和19岁的妻子特丽萨·詹诺斯(Theresa Janus)因为悲伤过度,加上忙碌了一整天,都感到有些头痛。他们在亚当的橱柜上看到那瓶泰诺胶囊,于是各服用了一粒。
然而,悲剧再次上演。几分钟后,斯坦利和特丽萨双双面色发青,倒在了地上。急救人员再次冲进亚当的家中,将两人紧急送往医院。斯坦利当晚就去世了,而特丽萨在两天后也随丈夫而去。
1.3 恐慌蔓延:更多无辜者相继倒下
这一天,芝加哥地区还发生了其他几起类似的死亡事件。27岁的玛丽莲·莱诺(Mary Lynn Reiner)刚刚生完孩子,正在家中休养。她服用了一粒从医院带回来的泰诺胶囊后,不久便栽倒昏迷,被送往医院后于上午9点30分去世。
31岁的店员玛丽·麦克法兰(Mary McFarland)在工作时感到头痛,她服用了一粒店里的泰诺胶囊,随后不久便晕倒在地。晚上,35岁的美国航空公司空姐宝拉·普林斯(Paula Prince)在芝加哥机场附近购买了泰诺胶囊,服用后不久也在家中去世,她的身边还放着那瓶致命的泰诺。
短短两天内,总共有七人因为服用了含有氰化物的泰诺胶囊而死亡。这七名受害者分别是:12岁的玛丽·克莱曼、27岁的亚当·詹诺斯、25岁的斯坦利·詹诺斯、19岁的特丽萨·詹诺斯、27岁的玛丽莲·莱诺、31岁的玛丽·麦克法兰和35岁的宝拉·普林斯。
二、真相浮现:氰化物与泰诺的致命组合
2.1 毒源追踪:苦杏仁味的致命线索
当这四起死亡事件(克莱曼家1人,詹诺斯家3人,加上另外3人)在两个小镇发生时,医护人员开始怀疑这些年轻人并非死于普通疾病,而是可能中毒。他们的血液样本被送去进行检测,以确定是否存在毒物。
与此同时,在两个小镇里,这件事成了大新闻。当地的消防员菲利普在和朋友理查德聊天时,提到了第一个受害者玛丽服用过泰诺胶囊的事。菲利普随口说道:"可能是吃泰诺吃死的。"这句话让理查德恍然大悟,他们立刻联系了亚当和玛丽的家人,询问后得知他们确实都服用过泰诺胶囊。
感到事态严重的二人立即报了警。毒物专家对瓶中剩余的胶囊进行了检测,发现里面含有大约65毫克的氰化钾,每一粒都足以导致上千人死亡。而死者的血液检测结果也证实,他们确实死于氰化钾中毒。
在调查过程中,一名调查人员尼克·皮索斯(Nick Pishos)发现,12岁的玛丽·克莱曼和失去三名家庭成员的詹诺斯一家都有泰诺胶囊,并且这两瓶胶囊上的控制编号都是MC2880。当时的副验尸官多诺霍(Donoghue)让皮索斯闻一闻药品是否有异味,皮索斯闻到了一股苦杏仁味——这正是氰化物的特征气味。
2.2 毒物分析:致命剂量的精确计算
进一步的毒理学分析显示,这些受害者都服用了超过致死量100至1000倍的氰化物。氰化物进入人体后会析出氰离子,与细胞线粒体内氧化型细胞色素氧化酶的三价铁结合,阻止氧化酶中的三价铁还原,妨碍细胞正常呼吸,导致组织细胞无法利用氧气,造成组织缺氧,最终使机体陷入内窒息状态。
毒理学家解释说,氰化物中毒的症状通常包括头痛、头晕、意识模糊、呼吸急促、心跳加快,随后可能出现抽搐、昏迷,最终因呼吸和心跳停止而死亡。由于这些症状与心脏病发作或中风相似,所以在没有毒理学检测的情况下,很容易被误诊。
在这起案件中,氰化物被注入了泰诺胶囊内,取代了原本的药物成分。每个含有毒剂的胶囊中都含有约65毫克的氰化钾,而通常只需50毫克的剂量就足以致人死亡。法医在受害者家中的药瓶里先后又发现另外10粒胶囊中也含有氰化物,这些胶囊的红色外皮有些褪色并微微肿胀,胶囊里的白色粉末已变成了灰色。
2.3 死亡时间线:两天内的密集死亡
通过对受害者死亡时间的梳理,调查人员发现了一个令人不安的时间线:
? 9月28日:12岁的玛丽·克莱曼服用泰诺胶囊,次日(9月29日)早上死亡
? 9月29日:27岁的亚当·詹诺斯服用泰诺后死亡
? 9月29日晚:亚当的弟弟斯坦利·詹诺斯和妻子特丽萨·詹诺斯服用同一瓶泰诺后,斯坦利当晚死亡,特丽萨在两天后(10月1日)死亡
? 9月29日:27岁的玛丽莲·莱诺服用泰诺后死亡
? 9月29日:31岁的玛丽·麦克法兰服用泰诺后死亡
? 9月29日晚:35岁的空姐宝拉·普林斯服用泰诺后死亡
这一时间线显示,所有的死亡事件都集中在短短两天内,从9月28日玛丽·克莱曼服药开始,到10月1日特丽萨·詹诺斯去世为止。这一密集的死亡模式表明,投毒者很可能是在短时间内完成了所有的投毒行为,然后静观其变。
三、全面调查:寻找隐藏在暗处的投毒者
3.1 强生公司的迅速反应
当强生公司(泰诺的制造商)得知这一悲剧后,立即意识到这可能会对公司造成毁灭性的打击。泰诺是强生公司的明星产品,到1982年,它已占据了止痛药零售市场35.3%的份额,销售额达到3.5亿美元,占到强生公司总销售额的8%,而利润则占到公司总利润的17%。
强生公司迅速采取行动,成立了特别工作组来处理这一危机。公司首先做的是召回所有可能受到影响的泰诺胶囊。强生公司召回了价值1.25亿美元的编号为MC2880的3100万瓶泰诺胶囊。这一决定虽然代价高昂,但展示了公司对消费者安全的重视。
为了找出问题所在,强生公司积极配合警方和监管机构的调查。公司提供了10万美元的悬赏,寻找有关投毒者的线索。同时,强生公司还开通了热线电话,回答消费者的疑问,并为那些可能已经服用了有毒胶囊的人提供医疗建议。
3.2 调查范围的扩大
随着调查的深入,警方很快发现,含有毒胶囊的泰诺瓶主要出现在芝加哥地区的六个商店。除了奥斯科药店发现两瓶含毒泰诺,其余五家商店各有一瓶"毒药",每瓶中约有3到10粒被污染的胶囊。
调查人员开始追溯这些有毒胶囊的来源。他们首先确认了售出这些药品的药店,然后追踪到了供货商,最后追溯到了强生公司的药厂。结果发现,这些含有毒胶囊的泰诺胶囊来自于宾夕法尼亚州和德克萨斯州两家不同的厂区。
这一发现具有重要意义。从地理上看,这两家工厂相距甚远,而且只有8瓶泰诺出了问题,这表明问题不太可能出在生产线上,也不像是团伙作案的结果。因此,调查重点转向了药品的零售环节。
3.3 投毒手法的还原
随着调查的深入,警方逐渐还原了投毒者的作案手法。他们推测,投毒者很可能是在药店购买了泰诺胶囊,然后将里面的药物倒出,注入氰化钾,最后再将这些有毒胶囊放回药店的货架上。
这一手法之所以能够成功,是因为当时的药瓶包装非常简单,没有任何防篡改设计。药瓶口只塞了一点棉花,将里面注入氰化物之后再盖上盖子,根本看不出来被动过手脚。此外,当时的药店也没有安装监控摄像头,这使得投毒者可以轻松地实施犯罪而不被发现。
根据氰化物对胶囊壳有腐蚀性的特点,调查人员推断,投毒者的作案时间应该不会离药品售出时间太远。经过分析,警方认为投毒者很可能是在案发前一天,也就是9月28日,将这些有毒胶囊放回了药店的货架。
3.4 线索梳理:千条线索中的嫌疑人
随着调查的深入,警方收集到了超过1000条线索。这些线索来自各个方面,包括目击者的证词、可能的动机分析,以及各种可疑行为的报告。警方对这些线索进行了逐一排查,试图找出那个隐藏在暗处的投毒者。
调查人员首先考虑的是,投毒者可能与泰诺的制造商强生公司有仇。因此,他们调查了强生公司的员工、前员工,以及可能对公司有不满的人。但经过详细调查,这一可能性被排除了。
接下来,警方考虑投毒者可能与这些销售有毒泰诺的商店有矛盾。他们调查了这些商店的员工、顾客,以及可能与商店有过节的人。然而,这一调查方向也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
最后,警方得出结论,投毒者更有可能是一个随机选择目标的人,他可能就住在芝加哥地区,对泰诺或强生公司怀有某种怨恨,或者仅仅是想制造混乱。
四、嫌疑人浮现:多个可能的作案者
4.1 首位嫌疑人:化学爱好者码头工人
经过一个月的调查,警方锁定了第一个主要嫌疑人。这是一名48岁的码头工人,同时也是一名化学爱好者。他所工作的仓库经常为售出有毒泰诺的一家商店供货。调查中发现,他曾经参加过"如何使用氰化物"之类的培训,这使他具备了使用这种剧毒物质的专业知识。
在搜查他的住所时,警方发现了各式各样的武器,还有一本可疑的书籍:《如何往胶囊里注毒杀人》。这些发现让警方更加确信,他们找到了正确的嫌疑人。
然而,尽管警方强烈怀疑这位码头工人与泰诺投毒案有关,但他们始终没有找到确切的证据来证明他就是凶手。警方以非法拥有违禁武器等罪名将其逮捕,并将他投进了监狱。但之后的调查却一直没有进展,警方找不到有力证据可以将此人与泰诺案联系在一起。最终,他以6000美元的代价获得了保释。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