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2章 杜塞尔多夫吸血鬼案(1/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大案要案详情录》最新章节。
一、杜塞尔多夫的连环杀手现身
1.1 第一滴血:老妇的致命遭遇
1929年2月3日晚9时,德国西部城市杜塞尔多夫的贝尔塔大街上,56岁的市民阿波罗尼娅·屈恩(Apollonia Kühn)正独自走在回家的路上。这座位于莱茵河畔的城市,此时沉浸在冬夜的静谧中,谁也没有意识到,一场持续近两年的恐怖即将开始。
突然,一个黑影从暗处窜出,手持利器,向屈恩太太发起了袭击。凶手疯狂地向她的头部和胸部连刺18下,随后以为她已经死亡,便扬长而去。令人惊讶的是,屈恩太太大难不死,在恢复知觉后,她挣扎着爬回了家,并向警方报了案。
这起袭击事件的特别之处在于,受害者的财物并未丢失,也没有遭受性侵犯的迹象。凶手似乎只是为了袭击而袭击,这让警方感到困惑。屈恩太太的幸存是幸运的,但她的描述并不能帮助警方确定凶手的身份,案件暂时陷入了僵局。
1.2 恶魔降临:儿童的悲剧
五天后的2月8日,杜塞尔多夫郊区的一个建筑工地上,人们发现了8岁女孩罗莎·奥林格(Rosa Ohlinger)的尸体。这个天真无邪的孩子,喉咙被割开,头部被刺了13下。同样,她的财物完好无损,也没有遭受性侵犯的迹象。
这起案件的作案手法与阿波罗尼娅·屈恩遇袭案极为相似,警方开始意识到,他们面对的可能是一名连环杀手。杜塞尔多夫这座平静的城市,此刻笼罩在恐惧的阴影之下。
更令人不安的是,在罗莎的尸体上,凶手还浇上了汽油,试图将其焚毁。这一行为显示出凶手不仅残忍,而且有某种程度的仪式感或心理扭曲。
1.3 连环杀戮:锁匠之死
2月12日至13日深夜,54岁的锁匠鲁道夫·舍尔(Rudolf Scheer)在街上被人刺死。他的后脑和脖子被刺了12下,凶器与前两起案件一样,被鉴定为一把剪刀。
这起谋杀案发生后,警方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杜塞尔多夫市刑警总长蒙贝格(Momberg)亲自勘察了现场。然而,尽管警方加强了巡逻,凶手似乎并没有停止的迹象。
短短十几天内,杜塞尔多夫就发生了三起恶性袭击事件,其中两起导致死亡。整个城市陷入恐慌,尤其是有孩子的家庭,更是提心吊胆。
二、调查迷雾:警方的艰难追踪
2.1 错误指控:替罪羊的出现
4月2日,学徒埃尔娜·彭宁(Erna Penning)遇袭。凶手用绳子勒住她的脖子,将她拖到10米外的田野里。幸运的是,彭宁拼命挣扎,最终逃脱了魔爪。
次日,家庭主妇路易丝·弗拉克(Luise Flake)遭到同样手法的袭击,但由于附近可能有行人经过,歹徒受惊,弗拉克得以逃脱。
这两名女性的证词让警方找到了一名嫌疑人——失业工人约翰·施陶斯贝格(Johann Stausberg)。施陶斯贝格向警方认罪,声称这几起凶案都是他做的。令人意外的是,在施陶斯贝格被捕后,一连三个月都没有再发生类似的案件。
然而,医生发现施陶斯贝格患有精神病,这使得警方难以将他定罪。尽管如此,公众暂时松了一口气,认为案件已经解决。
2.2 杀戮重启:凶手的挑衅
7月30日,在选帝侯大道的一家下等小旅馆,一名妓女被扼杀,身上的现金遭劫。负责此案的调查组认为,这是季女与嫖客圈子里常见的暴力犯罪,与之前的系列案件无关。
然而,三周后,警方的希望破灭了。8月21日夜间,年轻女工安娜·戈尔德豪森(Anna Goldhausen)、商人海因里希·科恩布卢姆(Heinrich Kornblum)和家庭主妇奥尔加·曼特尔(Olga Mantel)相继遭到袭击,都被刺成重伤。
安娜与一位女性朋友一起去了夜市,离开夜市后把女友送到家门口,然后独自回家。没走多远,突然有一个男人从黑暗中冲出来,向安娜扑去,用刀子捅她。安娜负伤,喊叫着跑回女友家门口。凶手追赶上去,但这时屋里恰好有人出来,救了安娜,凶手只得逃走。
安娜的心脏险些被刺中,胃、肝和肋膜受了重伤,住了几个月的医院才脱离危险。袭击安娜之后,凶手继续在夜色中游荡,遇见了奥尔加,将她刺伤。有人听见她的呼救,但赶到时发现凶手已经离开现场。凶手随后袭击了同样刚从夜市出来的科恩布卢姆,将他刺伤。但科恩布卢姆逃向夜市,凶手没有追赶。
这一系列袭击表明,凶手不仅胆大妄为,而且具有极强的攻击性和耐力,能够在短时间内连续作案。警方意识到,真正的凶手仍然逍遥法外,之前的施陶斯贝格可能只是一个替罪羊。
2.3 专家介入:柏林名探出马
面对公众的压力和不断发生的凶案,杜塞尔多夫警方不得不向柏林求援。柏林派出了名侦探甘纳特(Gennat),他被誉为魏玛共和国最优秀的刑事调查专家之一。
9月30日,甘纳特带着他的团队来到杜塞尔多夫。他带来的团队里个个都是精挑细选的得力干将,包括多个领域的专家,如研究精神病人犯罪以及专攻性犯罪的专家。整个调查组除了领导,光是探员就有50人。杜塞尔多夫警方和地方检察官也予以全力配合。
这可以说是魏玛共和国最强大的一支刑事调查团队,人们对甘纳特寄予厚望,希望他能尽快抓住这个疯狂的连环杀手。
然而,仿佛是为了向甘纳特示威,凶手很快就再次行凶。10月11日,22岁的伊丽莎白·德里尔(Elisabeth D?rrier)遇袭。次日她被人发现时还活着,但头部受了重伤,昏迷不醒,在医院接受了三十六小时的抢救之后不幸死亡。
尸检发现,她的头骨被敲碎了,碎片嵌入了大脑。这一残忍的作案手法表明,凶手不仅没有收敛,反而变得更加暴力和危险。
到此时为止,十个月内已有14人遇袭,其中7人死亡,死者中有3个未成年人。这些数字让整个城市陷入了更深的恐惧之中。
三、恐怖升级:吸血鬼的真实面目
3.1 残忍至极:幼女的悲惨命运
8月24日,14岁的学生路易丝·伦岑(Luise Lenzen)和5岁的女童格特鲁德·哈马赫尔(Gertrud Hamacher)从游乐场出来之后,遇见了歹徒。歹徒让路易丝帮忙买包香烟,将她支走,然后把格特鲁德带到一条乡间小径,割断了她的喉咙。
随后,凶手又去找路易丝,将她刺死。这一事件显示出凶手不仅残忍,而且狡猾,能够利用孩子的天真无邪来实施犯罪。
同一天下午,26岁的女仆格特鲁德·舒尔特(Gertrud Schulte)受到一个陌生男人的邀请,一起去逛夜市。这个男人风度翩翩,殷勤地给她买了糖果和水果。
没走多远,舒尔特表示想回家,那个男人并不纠缠,立即答应送她回家。然而,后来男人又甜言蜜语地说服她,一起再散散步。走到莱茵河畔的草坪,两人坐下休息,男人开始动手动脚。
舒尔特拼命反抗,并高声呼救。男人拔出匕首,刺向舒尔特的咽喉。她当即失去知觉。苏醒之后,她又呼救,凶手猛地用匕首刺她的后背,因为用力过猛,匕首断在了她体内。
这时附近有人经过,于是凶手逃走。舒尔特被人救起,送到医院。幸运的是,她最终活了下来,成为第一个能够向警方描述凶手外貌的幸存者。
根据舒尔特的描述,凶手是一个"看起来老实,没有特色的男人,大约40岁"。这一描述与警方之前掌握的线索不符,也让警方意识到,他们面对的是一个善于伪装的危险人物。
3.2 持续杀戮:女仆之死
9月29日,31岁的女仆伊达·罗伊特(Ida Reuter)被强奸后杀害。这是凶手首次在作案过程中实施X侵犯,表明他的犯罪行为正在升级,心理扭曲程度越来越严重。
这起案件的残忍程度令人发指,也让警方意识到,他们面对的不仅仅是一个普通的连环杀手,而是一个有严重心理问题和性变态倾向的危险人物。
更令人不安的是,凶手似乎在不断变化作案手法和目标,这使得警方很难预测他的下一步行动。
3.3 恶魔来信:凶手的挑衅
凶手不仅没有停止杀戮,还开始向警方发出挑衅。9月底,他写了一封信给警察局,但这封信不知怎么遗失了,警方在破案之后才知道有这封信。
10月14日,警察局收到了凶手的第二封信,其中描述了一个藏尸地点:"在帕本戴勒杀了人,在没有长野草的地方放了一块石头做标记,尸体埋在地下1.5米处。"
然而,正与千头万绪缠斗的警方对这条线索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只是派了几名制服警察去核实,结果没有发现尸体。
凶手似乎在嘲笑警方的无能,并陶醉于自己的胜利。他于11月8日又写了一封信给警察局,说自己杀了一个五岁儿童,将尸体藏在"汉尼尔-卢艾格的墙边"。
不过,警方还没有收到这封信的时候,一名警察于11月9日上午在汉尼尔-卢艾格工厂的墙边发现了11月7日被报告失踪的女童格特鲁德·阿尔贝曼(Gertrud Albermann)的尸体。随后警方收到了上面那封信,发现里面再次强调了帕本戴勒的谋杀。
警方这才重视起来,在信里描述的地点找到了几天前失踪的女仆玛丽亚·哈恩(Maria Hahn)的尸体。她的头部、脖子和胸部被刺了20下。
当地一名农民在藏尸地点之上犁了地,并且发现了死者的手提包,但没有觉得异常,所以也没有报警。如果不是凶手自己提醒的话,不知道什么时候警方才会发现哈恩的尸体。
这些信件表明,凶手不仅胆大妄为,而且具有极强的自信和控制欲。他似乎享受着与警方的这种"猫鼠游戏",并通过信件来展示自己的"优越性"。
四、意外转折:投递错误的关键信件
4.1 幸运逃脱:女仆的惊险经历
1930年5月初,乡下姑娘玛丽亚·布特利斯(Maria Butlies)来到杜塞尔多夫找工作。她在职业介绍所认识了另一个姑娘,两人约好于5月14日在火车站见面,但是布特利斯被放了鸽子。
这时,她遭到一名陌生男子的骚扰。危急时刻,另一名男子出现,自称公职人员,"英雄救美",赶走了那个流氓。布特利斯十分感激,放下了戒备,向对方讲述自己身无分文,孤身一人在这座大城市,连落脚的地方也没有。
乐于助人的"公职人员"立刻热情地表示,可以让她到他家暂住一晚,再做计议。在甜言蜜语之下,布特利斯跟着到了他家。没想到进屋之后,该男子也开始纠缠她。她激烈地反抗,于是男子礼貌地答应把她送到政府的救济站过夜。
经过一处森林时,他企图将她扼死,但不知为什么又放弃了,然后把她带到一处电车站,放她走了。布特利斯当时还不知道自己是多么幸运,她刚刚逃脱了连环杀手的魔爪。
4.2 关键信件:投递错误的命运转折
布特利斯把自己的遭遇写在一封信里,寄给自己的一位女性朋友。没想到这封信投递错了,收到信的人感到事关重大,于是将信交给了警方。
警方从布特利斯的描述中意识到,那名男子正是他们要找的连环杀人狂。两名警察陪着布特利斯,让她去指认凶手的住处。费了一番周折,布特利斯找到了迈特曼大街71号。但是进了房子之后,她又吃不准了。
于是两名警察先行告辞,约好了请她再到警察局一趟。但是与警察分别之后,布特利斯又拿定了主意,迈特曼大街71号确实就是那一晚她被凶手带去的地方!
布特利斯的胆子不小,在没有警察陪同的情况下独自回到迈特曼大街71号。在那里,她遇见了住户之一维默尔小姐,与其攀谈起来,讲述了自己的经历。
两个姑娘正在谈话,这时一名男子走出家门,去院子里的水龙头处打水,然后回到自己屋里。布特利斯看了看那个男人,并没有认出他来。维默尔小姐问,刚才打水的男人是不是就是那一晚的歹徒。布特利斯说不确定。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