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0章 韩裔"黑寡妇"王美淑连环谋杀案(1/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大案要案详情录》最新章节。

一、华裔婆婆的神秘失踪

1.1 蹊跷的失联电话

2011年9月5日晚上8点,美国伊利诺伊州芝加哥的夜色如墨。一位名叫拉瑞·泰达的先生焦急地拨通了报警电话,称他70岁的妻子琳达从早上出门工作后便失去联系,电话无人接听,短信也石沉大海。这完全不符合琳达的一贯作风——她是一名经验丰富的专业翻译,在芝加哥生活了二十多年,以敬业和可靠着称,并且在当地华人圈的口碑也很好,经常免费帮人翻译,大家都觉得她是个热心人。

据拉瑞陈述,琳达当天是去会见一位客户,预计晚上七八点就能回家,然而约定时间早已过去,琳达却查无音讯,直到第二天清晨她依然没有出现,深感不妙的拉瑞选择了报警求助。

1.2 跨国追踪的手机信号

警方接到报警后,立即将此事列为失踪案展开调查。探员们首先追踪了琳达的手机信号,但一个令人困惑的发现摆在众人面前:琳达手机的最终定位并不在芝加哥,而是在大约216公里外的布卢明顿市。从芝加哥到布卢明顿开车至少需要两个半小时,琳达为何会出现在那里?

这个疑问并非完全无法解释。琳达的业务范围很广,不仅涉及商业翻译,还处理过监狱事务、房产中介等等,甚至担任过联邦监狱的口译员。因为工作原因前往布卢明顿在理论上是有可能的。

于是警方将调查重心转向布卢明顿,张贴寻人启事、走访排查、核对通话记录。然而一周过去了,琳达就像人间蒸发一般,没有留下任何的有效踪迹。警方又走访琳达的朋友及华人圈熟人,但大家都说没听说琳达要去布卢明顿,而且她做事一向稳妥,就算临时变动也会跟拉瑞或者身边人打个招呼。

1.3 可疑的儿媳证词

事情似乎变得更加蹊跷,琳达到底为什么去布卢明顿?是主动还是被动?她到底在那里遇到了什么?接下来调查转向琳达的家庭背景,她与丈夫拉瑞是半路夫妻,两人结婚刚满八个月。

琳达早年在中国有过一段婚姻,离婚后她带着儿子王东移民美国。王东努力上进,一直读到博士。值得注意的是,王东于2003年与韩裔女子王美淑结婚,婚后两人育有一子,而儿子儿媳居住的城市正是琳达手机信号最后出现的布卢明顿。

警方自然传唤了王东夫妇进行问话。王东表示他并不知道母亲当天会来布卢明顿工作,也未曾见过母亲到访。他甚至担忧地猜测母亲会不会是被人绑架了。

儿媳王美淑则表现得异常焦虑,她哭着对警察说自己吃不下睡不着快疯了,并反复强调婆婆对她就像亲妈一样。邻居们的证词也印证了王美淑的说法,大家都认为这对婆媳关系融洽,经常一起逛街吃饭亲如母女。

如此一来所有表面线索都断了,是谁约琳达去的布卢明顿?那个所谓的客户究竟是什么人?从傍晚到次日清晨,她为何会彻底失联?这中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一连串的疑问像一团迷雾,让案情变得扑朔迷离。

二、致命的高薪翻译陷阱

2.1 餐馆服务员的关键证词

就在大家都觉得案子要陷入僵局时,一通电话突然打来警局,成为整个案件的转折点。打来电话的是布卢明顿当地一家中餐馆的服务员。

据其回忆,不久前一位女客人来到餐厅,请她帮忙打一个电话。女客人给出的理由很简单:布卢明顿有人需要聘请中文翻译,日薪高达500美元,请她帮忙转达给这人,事后还收了15美元的小费。

当时她并未在意,直到看到琳达失踪的消息才猛然将两件事联系起来。失踪者琳达正是以翻译为业,且因去工作而失联。而那通招聘翻译的电话正是经她之手拨出的,万一警方怀疑到自己头上那就麻烦了,所以她赶紧主动报案,还补充说:"我们餐馆有监控,你们可以去查,能看到那个女客人的样子"。

2.2 监控录像的惊人发现

这段监控录像成为了撬动整个案件的支点。画面清晰地显示,那位请服务员打电话的女客人不是别人,正是琳达的儿媳王美淑。这与她之前在接受警方询问时斩钉截铁地说很久没见过婆婆,也不知道她去哪了的证词完全矛盾。很显然,王美淑对她与婆婆最后见面的时间撒了谎。

警方顺藤摸瓜,立刻排查了布卢明顿其他公共场所的监控视频,很快在一家大型超市的停车场监控画面中,他们看到了更令人不安的一幕:琳达和王美淑曾在此会面,两人先是发生了口角,随后互相拉扯,争执一番后各自上车离开。

这段录像直接证明了王美淑不仅见过琳达,两人还在琳达失踪当天发生过激烈冲突。证据面前,王美淑的嫌疑急剧上升,警方立刻将她带回警局重新审讯。

2.3 诱骗的详细过程

在警察局面对警方摆出的各种铁证时,王美淑承认确实是她找到了华人餐厅的服务员骗琳达。穿鲜艳衣服的女人让她用普通话给琳达打电话,说第二天早上需要从布卢明顿去芝加哥唐人街,问琳达能不能送一趟。她愿意付500美元。琳达同意了,并约好在布卢明顿的一家超市门口碰面。

根据王美淑的供述,失踪当天,琳达看到王美淑时,她们开始争吵。拉扯之后,她们上了自己的车,琳达跟着她的车。王美淑开车来到自己的裁缝店,停车后琳达冲过来责骂她,并开始打她。

她们两个摔倒在地上,王美淑骑在琳达身上。琳达用手捏住王美淑的脖子,王美淑立刻用同样的方式捏住对方。在这个过程中,70岁的琳达因为体力不足而失去了呼吸。

三、缝纫店内的血腥真相

3.1 垃圾桶里的关键物证

面对这些无法辩驳的物证,王美淑之前构建的焦虑儿媳的形象彻底崩塌,她与婆婆的失踪乃至死亡产生了直接而确凿的重要联系。警方迅速将她列为犯罪嫌疑人进行突击审讯。

起初王美淑依旧负隅顽抗,但面对这一件件拍照封存的物证,她的心理防线彻底崩溃,而案件真相也即将呈现在众人面前。王美淑不再坚持之前的说法,开始承认自己与琳达在超市停车场见过面,并发生了争执。

然而对于争执之后发生的事情,王美淑提供了一套有利于自己的说辞。她声称两人在停车场分开后,她开车准备回裁缝店,可没走多远就发现琳达的车跟在后面,一直到裁缝店门口并尾随其进入店中,在店里争吵再次升级,演变为肢体冲突。

3.2 残酷的作案过程

王美淑辩解称是琳达先动手掐住其脖子,她感到生命受到威胁才在自卫中反击,也伸手去掐对方的脖子。她描述当时一度晕了过去,等醒来时才发现琳达已经倒在地上没有了呼吸。

王美淑说当时她惊慌失措,脑子里只有一个念头,不能让人知道这件事。于是她当晚将琳达的尸体藏在缝纫店后面,第二天趁没人的时候开车把尸体运到了芝加哥附近的一片小树林里,找了个地方草草掩埋。

根据她的指认,警方果然在那片树林中找到了琳达的遗体。至此这起失踪案的真相水落石出——这个口口声声说婆婆对她就像亲妈一样的儿媳妇就是本案的凶手。

3.3 法医鉴定的惊人发现

可是警方心里还有个疑问:王美淑的供词可信吗?真的是琳达先动手,她只是被迫进行自卫?

很快法医报告出炉,琳达的脸部、颈部和手臂有大片淤青,其形态更象是遭受了钝器的多次击打,她的最终死因是窒息。警方根据这些伤痕推断,琳达并非死于王美淑所描述的意外失手或单纯在扭打中导致的死亡,而是先被击打至失去反抗能力,再被勒颈窒息而亡。这与自卫过当的情节相去甚远,更符合蓄意谋杀的典型特征。

此外,警方在调查中还发现了一个可能涉及金钱动机的线索。王美淑曾在狱中用韩语给亲戚写信,信中提到了一个关键信息:琳达生前曾购买一份25万美元的人寿保险,受益人是她的儿子王东。王美淑在信中写道:如果琳达去世,即使她与王东离婚也能分到保险金的一半。而这封信件恰巧被懂韩语的狱警发现并记录,为作案动机提供了另一个审视角度。

四、"黑寡妇"的罪恶过往

4.1 不堪回首的童年经历

要理解王美淑究竟为何要对曾经亲密并给予她大量帮助的婆婆下毒手,还得从她的成长经历开始说起。王美淑1965年出生于韩国,童年生活并不幸福,她自幼丧母、家庭贫困,曾被父亲送到亲戚家寄养。这种寄人篱下的成长经历让她没有得到过稳定的情感支持,内心极度缺乏安全感。

王美淑很早便辍学,甚至没有完成最基本的义务教育。这段早期的童年创伤,在她性格中埋下了不安的种子。

4.2 两段失败的婚姻

1987年,23岁的王美淑在驻韩美军基地结识了美军士兵安迪·诺琳,两人一见钟情很快就确定了关系。第二年安迪退伍回美国,王美淑也跟着他一起去了伊利诺伊州的布卢明顿,两人登记结婚,没多久就生了个女儿,取名米歇尔。

本以为这是新生活的开始,可这段婚姻只维持了十年。安迪退伍后一直在打工养家,生活也很节俭。可王美淑不一样,她越来越追求物质,花钱大手大脚,买衣服、买包包,从不心疼安迪。后来在接受调查时,安迪说王美淑就是典型的"money hungry",说白了就是拜金。"我打两份工,每周干八十个小时挣的钱还是满足不了她"。

1998年安迪和王美淑终于离婚,女儿米歇尔判给了安迪。王美淑收拾东西搬了出去,一个人过。

离婚后,王美淑在一家客服中心担任韩语客服,也就是在这里她遇到了第二任丈夫华裔男子王东。2003年两人结婚并育有一子。

4.3 与婆婆关系的转变

婚后的最初几年,王美淑与婆婆琳达的关系确实非常紧密。琳达对这个儿媳颇为大方,不仅送她奔驰车、名贵包包和衣服,甚至还出资帮她开了那家后来成为案发现场的裁缝店。孙子出生后,琳达更是经常上门帮忙带孩子做家务。对王美淑而言,婆婆的关爱几乎填补了她童年缺失的情感空白。

可时间一长,矛盾也慢慢浮现出来。琳达帮衬的多了,王美淑反而觉得这是人情债,有时候甚至认为琳达的关心是控制。两人之间的导火索是在一次王东夫妇的争吵中被点燃的。当时王美淑跑到丈夫王东参与经营的中餐馆大闹,影响了生意,合伙人决定将王东撤职。关键时刻是琳达凭借在华人圈的好口碑出面劝说,才帮儿子保住了职位。

这事过后王美淑心里非常不满:夫妻俩的私事,婆婆凭什么插手?她跑去质问琳达,可琳达觉得自己是在帮他们,没有理会。这下王美淑火气更大了,觉得婆婆不尊重她。

后来王美淑又怀疑丈夫王东与一名华裔女秘书关系暧昧,她找琳达帮忙,希望她管管儿子,可琳达得知后反而劝她别多想,王东不是那样的人。

五、法庭上的最终审判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