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7章 张九驰(2/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德云社:爱情也许美好》最新章节。

就在我漫无目的地闲逛时,在一个转角处,我几乎撞上一个人。

“对不起...”我们同时道歉,然后同时愣住了。

是张九驰。

他看起来比高中时更加挺拔,穿着简单的白色衬衫和牛仔裤,却依然在人群中格外出众。他手中抱着几本厚厚的书,似乎正要赶往什么地方。

“林知微?”他居然叫出了我的名字。

我惊讶得说不出话来,只能点头。

“你也来这里了?”他问。

“我在隔壁的师范大学。”我回答,声音有些发抖。

“那很近啊。”他微笑着,“伞我后来带去图书馆几次,但都没遇到你。”

我这才想起那把伞的事。原来他一直记得。

“没关系,一把伞而已。”我努力让自己表现得平静。

“这样吧,我请你喝杯咖啡,算是感谢和赔罪。”他看了看手表,“我现在要去实验室交个东西,半小时后,学校咖啡厅见?”

我几乎是机械性地点头,看着他匆匆离去的身影,感觉自己像是在做梦。

那天的咖啡厅之约,成了我们大学生活中唯一的一次正式交谈。

我们聊了各自的专业,聊了对北京的印象,聊了高中生活。他比我想象中健谈,也更有趣。他告诉我他参加了一个机器人研究项目,周末常去国家图书馆看书,喜欢一部冷门的法国电影。

而我则告诉他,我选择了中文专业,正在学习摄影,最喜欢的作家是普鲁斯特。

“《追忆似水年华》?”他挑眉,“那本书我尝试过三次,都没能读完第一卷。”

我笑了:“需要很大的耐心,但值得。”

分别时,他主动提出交换联系方式。我看着手机通讯录里新存下的“张九驰”三个字,感觉像是拥有了全世界。

然而,现实很快就让我清醒过来。

张九驰在大学里依然是风云人物。他参加了学生会,组织了各种活动,在学术竞赛中屡获大奖。他的身边总是围绕着各种各样优秀的人,包括许多漂亮又才华横溢的女生。

我偶尔会在校园里遇见他,他总是匆匆忙忙,但每次都会停下来简短地聊几句。他记得我的名字,记得我的专业,甚至记得我喜欢普鲁斯特。但我们之间的关系,也仅止于这种偶遇时的寒暄。

我曾鼓起勇气约他去看一场艺术展,他抱歉地说那天有个重要的实验;我在他生日时送了一本他提过的绝版书,他惊喜地收下,第二天送了我一盒精致的巧克力作为回礼。

我们像是两条偶尔相交的线,大多时候都在各自的轨道上运行。

大二那年冬天,北京下了一场大雪。我背着相机在校园里拍照,恰好遇见他从图书馆出来。

“林知微?”他叫住我,“能帮我个忙吗?”

原来他需要一组照片用于一个项目申请,但约定的摄影师临时有事来不了。

我当然是答应了。

那个下午,我为他拍摄了各种场景的照片——在图书馆看书的样子,在实验室操作仪器的样子,在雪地里行走的样子。透过镜头,我肆无忌惮地注视着他,捕捉他每一个细微的表情和动作。

他很有镜头感,但又不造作,一切都显得那么自然。

拍摄结束后,他请我吃饭。在那家温暖的小餐馆里,我们聊了很多。他告诉我他计划毕业后出国读研,已经开始在准备申请材料。

“你呢?有什么打算?”他问。

“可能考研,或者找工作。”我说,“还没想好。”

那一刻,我清楚地意识到,我们的人生轨迹即将再次分岔。他将继续向上飞翔,而我,终将落回平凡的地面。

大三那年,我交往了一个男朋友。他是我们学校的学长,温柔体贴,对我很好。我们一起上课,一起吃饭,一起在校园里散步。他很普通,不像张九驰那样耀眼,但和他在一起,我感到踏实和安心。

有时,我还会从共同的朋友那里得知张九驰的消息——他拿到了斯坦福的全奖录取,他发表的论文获得了国际奖项,他创办的科技社团越来越壮大。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我的男朋友知道张九驰的存在,但从不追问。有一次,他小心翼翼地问:“你还在喜欢他吗?”

我思考了很久,诚实回答:“我喜欢的是记忆中的他,是那个十七岁时惊艳了我整个青春的少年。现在的他,对我来说更像是一个象征,象征着所有美好的可能性。”

大四毕业前夕,我得知张九驰即将出国的消息。学校为他举办了一个小型的欢送会,我收到了邀请。

那天,我穿了一条新买的裙子,化了精致的妆,想要以最好的样子,为这场长达七年的暗恋画上一个句号。

欢送会上来了很多人,他被围在中央,接受着大家的祝福。我站在角落,静静地望着他。他比大学初见时更加成熟稳重,言谈举止间散发着自信从容的气场。

终于,他看到了我,穿过人群向我走来。

“林知微,你来了。”他微笑着,“听说你签约了一家很好的出版社,恭喜。”

“谢谢。”我回答,“也恭喜你,斯坦福的高材生。”

我们聊了一会儿近况,然后他突然说:“其实,我一直很感谢你。”

“感谢我?”我困惑。

“高中那次物理竞赛,我看到你了。”他说,“你站在围栏外,为我鼓掌。”

我愣住了。原来他知道,他一直都知道。

“那天对我来说很重要。”他继续说,“那是我第一次参加省级比赛,其实很紧张。但在答辩时,我无意中瞥见围栏外你的身影,你专注的眼神不知为何让我平静下来。后来在图书馆,你借我伞,我才认出是你。”

我不知道该说什么,只能呆呆地看着他。

“你总是很安静,但你的目光中有一种力量。”他轻声说,“谢谢你,那些年默默的关注。”

我的眼眶突然湿润了。原来我那些自以为隐藏得很好的小心思,他全都知晓。而他,则以他自己的方式,记住了我的存在。

“一路顺风,张九驰。”我最终说。

“前程似锦,林知微。”他回应道。

那是我最后一次见他。

他出国后,我按部就班地工作、生活。和学长男友因为人生规划不同而和平分手,在出版社从编辑助理做到责任编辑,开始独自租房子住,养了一只猫,周末依然带着相机到处拍照。

我的生活平凡而充实,偶尔还是会想起他——在看到物理相关的新闻时,在路过一中校门时,在北京下雪的冬天里。

时间如水般流淌,转眼又是三年。我已成为出版社的中层编辑,负责的图书获得了行业奖项。生活教会我独立和坚强,也让我懂得了平凡中的幸福。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整理旧物时翻出了那本记录着关于他一切的笔记本。我一页页翻看,那些稚嫩的字迹记录着一个少女最纯粹的心事。我没有像年轻时想象的那样哭泣,而是微笑着合上了本子。

青春时期的暗恋,更像是一个人与自己的恋爱。我们爱上的,往往是投射在对方身上的理想幻影。张九驰于我而言,是平凡生活中的英雄梦想,是循规蹈矩的青春里唯一的不羁想象。

去年秋天,我因公去美国出差。在旧金山的一家书店里,我竟然看到了他的书——那是一本科普读物,扉页上是他的照片。他看起来成熟了许多,但眼神依然清澈。

我买下了那本书,结账时,店员笑着说:“这位作者很厉害,年轻有为。”

我点点头:“我知道。”

回国前,我最终没有联系他。有些故事,适合留在原来的时空里,不必续写。

如今,我坐在窗明几净的办公室里,校对着手中的稿件。阳光透过玻璃窗,在桌面上投下温暖的光斑。我想起十七岁那年秋天的邂逅,那个穿着校服的少年不经意的一瞥,竟在我的生命中激起如此长久的涟漪。

张九驰,惊艳我七年不止。

而我也终于明白,那七年的意义,不在于能否与他并肩,而在于追逐他光芒的过程中,我如何成为了更好的自己。他是我青春书页里最绚烂的插图,但故事的主角,终将是我自己。

窗外,又是一年银杏黄。时光从不会为谁停留,但总有一些瞬间,能在记忆里永恒闪耀。感谢那个少年,曾如惊鸿掠过我的青春,留下七载余韵,一生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