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8章 并组融合(1/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大运送我重开军旅》最新章节。

在首次协调会上,叶修就遭遇了一场“寒流”。一位航空专家对他提出的“24小时滞空”和“多功能载荷”的要求表示质疑,摇头说道:

“叶少校,您知道这需要多大推重比、多少能源吗?我们民品无人机还在搞航拍呢!”

“军用级抗干扰数据链?现在为炮兵校射的短程无人机都常丢信号…” 兵器集团代表苦笑。

最尖锐的质疑犹如一把利剑,直刺制度的要害:

“科工委真的能够协调财政部单列预算吗?如果没有足够的资金支持,难道要让厂里用民品利润来倒贴军品研发吗?”

这些看似难以逾越的壁垒,恰恰如同一面镜子,清晰地映照出了 1997 年国防科工委所面临的深层次挑战:

在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的军工体系虽然曾经创造过“两弹一星”这样的辉煌成就,但当面对信息化战争所需求的灵活、高效且低成本的装备时,却显得反应迟缓、力不从心。

尽管民品产值已经占据了国防科技工业总产值的 80%,但遗憾的是,这并没有能够有效地反哺军品的创新与发展。

更为棘手的是,当时的十一大军工集团尚未进行拆分(这一进程直到 1999 年才正式启动),各个行业之间封闭垄断,彼此之间缺乏有效的竞争。

所谓的“竞争提高效率”,在当时仅仅还停留在纸面上,难以真正落地生根。

国家年度国防费仅仅只有 813 亿人民币,这在 GDP 中所占的比例仅为 1.03%。

如此有限的投入,每一分钱都必须经过深思熟虑和精打细算。

面对这样的困境,叶修决心要打破僵局。在处长的支持下,他采取了两项重要举措。

首先,他将前线的血泪转化为数据。在整理边境冲突的资料时,他发现由于侦察真空,2 营被迫延迟了 13 分钟才进行火力覆盖。这 13 分钟成为了一个关键的时间窗口。

叶修通过详细的推演,计算出如果敌人利用这个时间窗口发动突袭,可能会给我军带来多大的伤亡。

当这些冰冷的数字被摆放在会议室的桌子上时,整个房间都陷入了一片死寂。

其次,叶修巧妙地借助了“军转民”的力量,实现了逆向输血。

他联系了深圳的一家民营通信企业,这家企业曾经为科工委提供过芯片代工服务。

展示其最新跳频电台模块。民营公司代表直言:“只要军方敢用成熟货架产品,价格可压到传统军工的三分之一!”

“引入有限竞争”试点分系统招标(如战机雷达) ,推动无人机数据链采用“军民双源”供应商 。

“强化顶层设计”制定“九五”国防科技预研计划 ,主导长航时无人机需求文件编制 。

“打破行业壁垒”组建国家地理空间信息协调委员会(跨11部委) ,协调测绘局卫星图与无人机侦察图融合标准 。

“军转民技术反哺”推动军工企业民品产值占比80% ,引入民营电子企业成熟通信模块解成本困境 。

最终版《导引》凝聚了共识:采用“平台-载荷分离式架构”,基础飞行平台由航空工业集团主导。

力争5年内实现18小时滞空;任务载荷(含电子侦察模块)则开放竞标,吸纳民用尖端力量“小步快跑”。

这份浸透心血的文档被呈送委领导时,附有处长一行批注:“此需求源于一线指战员以命相搏之教训,恳请优先立项。”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