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2章 金陵年礼(2/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红楼:王熙凤儿子,自带金手指》最新章节。

“外头装穷,不能亏待自己人。”王熙凤道,“等来年丰收了,再给大家补个大红包。”

下人们都感激不尽,越发忠心。

一转眼就到了大年初二。按礼数,这是走亲访友的日子。

王熙凤一早便收拾妥当,对贾琏说:“今日咱们得去黄姐姐府上拜年,英哥儿也带去。”

贾琏有些犹豫:“咱们不是要装穷吗?这礼数上……”

“礼数不能废,”王熙凤早已想好,“备一份寻常年礼,表面功夫做足就行。我有要紧事和姐姐商量。”

她挑的礼物既不寒酸也不出挑:两匹上好的杭缎、两盒精制茶叶、几样金陵点心,还有英哥儿亲手写的一张“福”字。

马车到了黄府,门上的人热情地迎他们进去。黄家到底是当地大族,府里年节气氛浓厚,灯笼高挂,人来人往。

黄夫人见他们来了,很是高兴:“妹妹、妹夫来了!快里面坐!英哥儿,来给干娘瞧瞧!”

英哥儿乖巧地上前行礼:“干娘新年好!英哥儿给您拜年啦!”小家伙穿着半新的大红衣裳,像个胖乎乎的小红包。

黄夫人亲热地抱起英哥儿,塞了个大红封给他,又让人拿点心来。

寒暄一阵后,王熙凤使了个眼色。黄夫人会意,屏退左右,只留心腹黄嬷嬷在门口守着。

厅里只剩自己人后,王熙凤神色认真起来:“姐姐,今日来,一是拜年,二是有件要紧事非得告诉您不可。”

黄夫人见她这般郑重,也正色道:“妹妹有话直说。”

王熙凤压低声音:“姐姐可知我们晚稻的真实收成?”

黄夫人想了想:“外面都传亩产只有二三百斤,不是说神种水土不服吗?”

贾琏接口道:“那是我们故意放出的风声。实际平均亩产,”他顿了顿,一字一句道,“五百八十斤。”

“什么?”黄夫人震惊地坐直了身子,“五百八十斤?当真?”

“千真万确!”王熙凤肯定地点头,“最好的地块甚至过了六百斤。我们已经全部称量入库,账目清清楚楚。”

黄夫人是精明人,立刻反应过来:“所以你们那个租地政策……是计?”

“正是!”王熙凤眼睛发亮,“那些土司以为我们疯了,签的都是二十年长约,按普通亩产九成付租。他们不知道我们实际能净赚多少!”

她飞快地算着账:“就算普通亩产按二百五十斤算,我们每亩付他们二百二十五斤租金,还能净赚三百多斤。十二万亩地,姐姐算算是多少?”

黄夫人倒吸一口凉气,半晌才道:“好算计!真是好算计!南安郡王那边……”

“他们正等着看我们笑话呢!”贾琏笑道,“刘师爷到处怂恿土司租地给我们,租期越长越好。”

黄夫人恍然大悟,不禁拍案叫绝:“好一招请君入瓮!等明年秋收一亮相,那些签了长约的土司悔之晚矣!”

她沉思片刻,眼中闪过锐光:“他们到时候肯定不会认账,说不定会闹事。”

“所以妹妹今日来,就是想请姐姐帮这个忙。”王熙凤恳切地说,“改土归流是朝廷大计,若是成功,于国于民都有利。姐姐若是愿意带头……”

黄夫人没有立即回答,手指轻轻敲着桌面,显然在权衡利弊。

这时,英哥儿忽然扯扯黄夫人的衣袖,仰着小脸问:“干娘,让大家都吃上稻米不好吗?娃娃堂的小朋友都说,要是天天有饱饭吃就好了。”

童言无忌,却一下子说到了关键。黄夫人看着英哥儿纯净的眼睛,又想起儿子少峰那番关于壮家百姓生计的话,心中最后一点犹豫也消散了。

她摸摸英哥儿的头,转向王熙凤和贾琏,终于松口:“好!我信你们一回。只要来年早稻收成还能保持这个水平,二十年租约能顺利执行,我黄家就第一个配合改土归流!”

贾琏和王熙凤大喜过望,连忙起身道谢。

黄夫人摆摆手:“不止如此,我还会帮你们辖制其他土司。到时候谁敢不认账、敢闹事,先过我这一关!在这地界上,我说话还是有几分分量的。”

这简直是意外之喜!有黄夫人这位最具威望的大土司支持,改土归流的阻力就小了大半!

王熙凤激动地握住黄夫人的手:“姐姐的大恩,我们真不知如何报答!”

黄夫人笑道:“说什么报答。我也是为了壮家百姓能过上好日子。再说,”她眨眨眼,“皇上不是许诺第一个改土归流的能给个爵位吗?这好处我也不想错过。”

三人都笑起来,心照不宣。

黄夫人又道:“不过在那之前,戏还得演下去。你们继续装穷,我这边也会配合,对外就说你们来诉苦求助,我勉强接济一下。”

贾琏连连点头:“姐姐考虑得周到。”

正事谈完,气氛轻松了许多。黄夫人留他们用午饭,席间黄夫人举杯:“那就预祝来年大丰收,若改土归流顺利成功!到时候你们夫妻可是立了大功!”

离开黄府时,王熙凤和贾琏脚步轻快。虽然表面上还是那副愁眉苦脸的模样,但心里都有了底。

马车上,英哥儿窝在母亲怀里,小声问:“娘亲,干娘是答应帮我们了吗?”

王熙凤亲亲儿子的小脸:“是啊,干娘答应了。等来年稻子熟了,咱们英哥儿就能挺直腰板做人了!”

贾琏也感慨:“有黄姐姐相助,这事就成了大半。我现在真盼着早稻快点种下去!”

这个年初二,一场秘密谈话改变了南宁未来的格局。而表面上,同知府依然是一副穷困潦倒的模样,继续演着那出给外人看的大戏。

而南安郡王府派来的眼线,只看到贾家连过年都如此寒酸,更加确信他们穷途末路,喜滋滋地回去报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