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4章 金台求学(2/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红楼:王熙凤儿子,自带金手指》最新章节。

英哥儿摇摇头,老实说:“很多地方听不懂。夫子讲的太深了。”

柳青岩笑了:“这是自然。金台书院的课程本就为秀才设计,比童生试的内容深奥许多。不必着急,慢慢来。”

回到家,英哥儿顾不上吃饭,先将在书院记下的笔记整理出来。遇到不懂的地方,他就标记出来,准备改日请教柳青岩。

老苍头看着他伏案疾书的小小身影,心疼地劝道:“小少爷,先吃饭吧,菜都要凉了。”

英哥儿头也不抬:“苍爷爷,我马上就好,让祖父他们先吃吧。”

那晚,英哥儿房间的灯亮到很晚。

接下来的日子,英哥儿每天早早到书院,总是坐在最后一排,认真听讲,埋头笔记。起初还有学子好奇地打量他,久而久之,大家也就习以为常了。

赵文斌偶尔还会找茬,但英哥儿总是不卑不亢,有时甚至能提出让夫子都惊讶的见解。

渐渐地,英哥儿开始适应金台书院的教学。他发现自己虽然年纪小,读书时间短,但也有优势。他思维不受拘束,常能想出与众不同的角度。

半个月后的一堂课,夫子讲解《春秋》微言大义,讲到“郑伯克段于鄢”时,突然提问:“诸位以为,郑伯为何对亲弟如此狠心?”

学子们纷纷引经据典,有的说因为共叔段有反心,有的说郑伯防范于未然。

夫子看向英哥儿:“贾英,你怎么看?”

英哥儿站起身,想了想说:“我觉得郑伯可能很伤心。他不是一开始就想杀弟弟的,是弟弟一步步逼他不得不这么做。所以他才会说‘不及黄泉,无相见也’。”

讲堂里安静了一瞬,随即响起窃窃私语。这个角度倒是新鲜,以往大家都专注于批判郑伯的残忍或共叔段的不臣,少有人从手足亲情破裂的角度思考。

夫子眼中闪过赞许:“说得有理。《春秋》笔法固然精妙,但背后的情感纠葛,往往更值得深思。”

下课后,那个高个学子张宏主动走过来:“贾小弟,刚才说得真好。一起去用午饭吗?”

英哥儿有些惊讶,随即高兴地点头。

书院饭堂里,张宏和几个学子围坐一桌,大家都对英哥儿很友好。

“刚开始我们还奇怪,怎么有个小孩来听课,没想到你这么厉害。”一个圆脸学子笑着说。

英哥儿不好意思地低头:“我还有很多不懂的,要向大家请教。”

“互相学习嘛。”张宏拍拍他的肩,“对了,明日下午书院有文会,你要不要来参加?”

英哥儿眼睛一亮:“我可以参加吗?”

“当然可以,柳山长特意说了,你可以参加所有书院活动。”

次日文会,英哥儿早早到场。文会设在书院后园的亭子里,已有不少学子在场,三三两两聚在一起讨论诗文。

赵文斌也在,见英哥儿来了,冷哼一声,别过头去。

文会开始,主持的是一位姓陈的老夫子。他出了个题目:“以‘秋思’为题,作诗一首,限一炷香时间。”

学子们纷纷提笔构思。英哥儿想了想,也在纸上写起来。

一炷香后,大家轮流朗诵自己的作品。轮到英哥儿时,他站起身,清脆的童声在亭中响起。待他大声朗诵出自创的诗句后,亭中一片寂静。这首诗虽仿汉武帝《秋风辞》的格式,却意境深远,完全不像七岁孩童所作。

陈夫子惊讶地看着英哥儿:“这诗……是你自己作的?”

英哥儿点头:“读《秋风辞》有所感,就试着仿写了一首。”

赵文斌突然插话:“定是有人代笔!七岁孩童怎能作出此等诗作?”

英哥儿的小脸涨红了:“是我自己写的!我可以即兴再作一首!”

陈夫子摆摆手:“不必了。我相信这是你自己所作。”他转向赵文斌,严肃道,“文斌,学问之道,最忌妒贤嫉能。贾英虽年幼,却天赋过人,你当以他为榜样,而非无故质疑。”

赵文斌脸色一阵青一阵白,最终悻悻坐下。

经此一事,英哥儿在金台书院的名声更响了。连柳山长都听说他在文会上的表现,特地召他前去夸奖了一番。

“听说你仿《秋风辞》作诗,很有灵气。”柳山长笑眯眯地说,“不过切记,不可骄傲自满。学问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英哥儿郑重答应:“英哥儿明白,一定继续努力。”

时光飞逝,转眼英哥儿在金台书院已经学习了一个多月。他渐渐适应了这里的节奏,虽然课程仍然艰深,但已不再像最初那样吃力。

这期间,他结识了几个好友,最要好的是张宏和一个叫孙允文的学子。张宏性格爽直,孙允文则温和细心,两人都很照顾英哥儿这个小弟弟。

一日放学,三人结伴走出书院。孙允文忽然问道:“英哥儿,听说你明年还要回金陵考试?”

英哥儿点头:“是啊,来年二月就要动身了。”

张宏拍拍他的肩:“以你的才学,府试院试定然不在话下。说不定明年这时候,你就正式是我们的同窗了!”

孙允文却有些担心:“但你年纪还小,独自远行能行吗?”

“有苍爷爷和板儿哥陪着,没事的。”英哥儿笑着说,心里却也有些舍不得新交的朋友。

晚上回到贾府,英哥儿照例先温习功课。翻开笔记,他看到最初几页那些密密麻麻的问号和标注,不禁微微一笑。那些曾经晦涩难懂的内容,如今大多已经明白。

他拿出新纸,开始整理府试可能要考的内容。虽然金台书院的课程更深,但科举考试自有其规则,他必须做好万全准备。

烛光下,英哥儿的小脸显得格外认真。

偶尔,他还会下意识地在心中呼唤小光,期待着那个熟悉的声音再次响起。

虽然依旧没有回应,但他相信,过不了多久,小光会回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