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6章 九日秋闱(2/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红楼:王熙凤儿子,自带金手指》最新章节。

经义题,要求阐述“格物致知”与“知行合一”的关联。这道题看似平常,但英哥儿敏锐地注意到,题目引用的典故似乎有细微的偏差,若按常规理解去破题,很容易偏离核心,落入“知而不行”或“行而不知”的陷阱。

他嘴角微微勾起,刘山长平日里的魔鬼训练果然有效,这种文字陷阱,他一眼就看穿了。

诗赋题是咏“秋日怀远”,中规中矩。

最后是策论题。当看到题目时,英哥儿眼睛猛地一亮!

问:古者藏富于民,今者国用浩繁,如何使民富而国用亦足?。

这题目直指历代王朝的核心难题:财政税收与民生疾苦的矛盾!英哥儿在松江的见闻,对漕运弊端的思考,对商业活力的认知,以及对“不与民争利”又“国用充足”的平衡之道,瞬间有了用武之地!

关于适度鼓励通商以开辟税源,减轻小民苛捐杂税等方面的思路……在他脑海中一一浮现。

他定了定神,没有立刻动笔。而是闭上眼睛,在脑海里将思路重新梳理了一遍,确保逻辑清晰,论证扎实,并且牢牢扣住“仁政”和“得道”个核心,以免被批为功利之徒。

然后,他睁开眼,目光沉静。他拿起墨锭,加入清水,不疾不徐地研磨起来。黑色的墨汁在砚台中慢慢化开,如同他逐渐清晰的思路。

磨好了墨,他选了一支趁手的小楷笔,蘸饱了墨,在草稿纸上试了试笔锋。一切准备就绪。

他铺开正卷的答题纸,小小的身子坐得笔直,手腕悬空,落下了第一个字。

一时间,整个贡院只剩下笔尖划过纸面的沙沙声,如同春蚕食叶。

英哥儿全神贯注,心无旁骛。他先做经义,避开了那个陷阱,论述层层递进,引经据典却又不显堆砌。接着是诗赋,他结合自己离家备考、思念亲人的情绪,写得情真意切,意境开阔。

最后是重头戏策论。他下笔如有神,将自己在松江的所见所闻与所思所想,巧妙地融入文章中。

他不仅指出了漕运的积弊和海运的优势,更提出了具体的改良措施,比如在松江新港试行新的市舶司管理章程,对不同商品实行阶梯税率,鼓励海贸的同时防止白银过度外流等等。他的论述既有高度,又接地气,数据翔实,逻辑严密。

时间一点点过去。中午,他简单地吃了点带来的干粮和清水,继续奋笔疾书。下午,阳光透过号舍的缝隙照进来,有些晃眼。他挪了挪位置,避开光线,揉了揉有些发酸的手腕,又含了一颗薄荷糖提神。

傍晚时分,大部分考生已经面露疲态,有人抓耳挠腮,有人唉声叹气。英哥儿却越写精神越好,小小的身影在昏暗的号舍里,仿佛在发光。

天彻底黑了下来。衙役给每个号舍发了一小截蜡烛。烛光如豆,摇曳不定。

英哥儿放下笔,仔细检查了一遍试卷,确认没有错漏。然后,他做了一件让周围考生目瞪口呆的事——他放下号板,铺上自己带来的一块厚布,蜷缩着身子,躺下睡觉了!

他个子小,在这狭窄的号舍里,竟然能勉强躺直。虽然坚硬硌人,气味难闻,远处还有隐约的啜泣和磨牙声,但他调整呼吸,竟然真的慢慢睡着了。

旁边号舍那个中年考生,正被便桶的味道和蚊虫骚扰得心烦意乱,看到英哥儿居然能睡着,眼珠子都快瞪出来了,低声骂了句:“小怪物!”

第二天,第三天……英哥儿保持着规律的作息。白天精神饱满地答题、检查,晚上尽可能休息。虽然环境恶劣,但他凭借矮小的身材优势,睡眠状态更好,竟然比许多成年考生状态好得多。

最后一天,交卷的钟声响起。

“铛——!”

英哥儿放下笔,看着面前写得密密麻麻、整洁干净的试卷,长长地舒了一口气。他小心地吹干墨迹,将试卷整理好。

衙役前来收卷,封存。

当英哥儿提着空了不少的考篮,随着人流走出那座令人窒息的贡院大门时,刺眼的阳光让他微微眯起了眼睛。

外面等着的贾兰脸色苍白,眼下乌青,脚步都有些虚浮。他看到英哥儿虽然也带着倦色,但眼神依旧清亮,不由得苦笑道:“英弟,你……你可真是……”

他没有说下去,剩下的话最终化为一声无奈又羡慕的叹息。

英哥儿冲他笑了笑,露出两颗小小的虎牙:“兰哥哥,考完了就别想了。走,我们回去好好睡一觉!”

他抬头看了看秋高气爽的天空,心中一片澄澈。他已经尽力了,剩下的,就交给老天爷吧。

现在,他终于可以稍微放松一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