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方梅丽出嫁(2/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出生在80年代的我们》最新章节。

方三弟钻到被窝底下,他用他能做到的来对俞继红好。

方梅好放假回来。

晚上,姐妹俩躺在床上聊天,“梅好,说说大城市里的新鲜事。”方梅丽催着。

“新鲜事新鲜的东西多着呢?我们有个上海同学带了录音机,放上磁带,自己想听什么就放什么,不用像我们村里的喇叭,它放什么,我们就听什么。哦,还有洗衣机。”

“洗衣机?”方梅丽瞪大眼睛,“录音机听到过,洗衣机真是稀奇,它能给你洗衣服?我们就不用自己洗了?”

“是呀,我们系主任家就有,衣服扔进去,通上电自己转,洗完还能甩干,多省劲儿。”

“这个东西好,要是有个洗衣机,我一天少干多少活啊。但是,这些都要钱,种田一年留点自己吃的,就剩不下什么钱了?”方梅丽把头一仰,“明年我也看看有什么生意好做,也去做生意了。地里的活我是干的够够的了,不想干农活了。”

“二姐,明年我回来,你就不住这里了。以后这个房间就我一个人住了。”

“以后你也会嫁人,不住这里的。”

“我还早的很哪!读书都还要读这么多年。”

“梅好,以后家里就你在了,你放假回来多带带冬强,教他读书识字。冬强出息了,大姐也能跟着享福。”

“会的会的,他也是我外甥呀!”

方树根家上次的事后,计生办的人就常盯着他们家了。

方树根妈也在等,等可以生二胎的时间到,花妹再生一个,花花也大了,能一起带,她去山上和任路通,安安稳稳一起过下半生。

每个人不一样的生活,时间是一样地在流淌。

又迎来了一个新年。

今年,方梅香妈叫方大苗一家一起吃年夜饭。

方大苗当然是乐呵了,不用做饭,丈母娘家有好吃的。

饭桌上,方梅香妈看看三个女儿,明年,方梅丽就在夫家过年,人没这么齐了。

方梅香妈也倒了一点酒喝。

“外婆,你也喝酒了?”方冬强从未看到过她喝酒就好奇地问。

“嗯,过年了外婆高兴,也喝点酒。”

“我也高兴,我要喝吗?”

一句话逗得大家哈哈笑,酒气混着饭菜香把屋里烘得更暖了。

很快就到了方梅丽结婚的日子。

她家的木门上早已贴好了大红“囍”字。

天刚蒙蒙亮,家里的土灶就烧得旺旺的,烟囱里冒出的白烟裹着松柴香,在晨雾里慢悠悠散开。

方梅丽梳着两条麻花辫,用红色的头绳扎紧,头上插着红色的绢花坐在房间。

方冬强的两边口袋是塞的满满的糖果,他兴奋地到处跑,又时不时到房间看看方梅丽。

“二姨今天漂亮吗?”

“漂亮!”方冬强害羞地笑笑,又看了几眼方梅丽。

“冬强,以后你在家里要听外公外婆的话,知道吗?你听话二姨回来给你带好吃的。”方梅丽摸摸他的头。

方冬强点点头,“二姨,你去哪里?”

房间里的人说,“二姨结婚,去她老公家了。”

“二姨,你老公家我也去。”

“哈哈哈,你要喊姨夫才带你去。”大家都喜欢逗着小孩玩。

方梅香靠在旁边角落里看着打扮喜庆的方梅丽投来羡慕的眼光。

袁新康骑着擦得能照见人影的凤凰牌自行车,车把上扎着红绸,身后跟着五六个同样骑着车的后生,铃铛摇得“叮铃哐啷”,把村里搅得热闹起来。

袁新康穿着一身簇新的蓝色卡其布中山装,眉眼算不上多周正,却格外精神,眼睛笑起来时眼角会堆起几道浅浅的褶子,带着点不好意思的腼腆。鼻梁不算高挺,却很直,开口说话时,露出一口整齐的白牙。

吃了饭后,炮仗声响,迎亲队伍出发去袁新康家了。

方梅香妈拉着方梅丽的手,往她兜里塞把红枣花生,嘴里念叨着“早生贵子”。

方梅丽穿着一套红色套装,鞋尖沾着点灶膛里的草木灰,这是老辈说的“接地气”,能稳稳当当地过日子。

到门口的石阶上,早摆了条红布。

方梅丽踩着红布跨出门槛,脚不沾娘家的土,不带走娘家风水。

袁新康推着锃亮的自行车候在门边,车把上的红绸子被风掀得轻晃。

袁新康在一旁稳稳托着车后座,方梅丽慢慢坐上去。

坐稳后,方梅丽红着眼回头看门框里的爸妈,方梅香妈正在擦着眼角,她爸往她手里塞个用红纸包的硬币,“路上平安”。

自行车队后面是抬嫁妆的队伍。

几个男子一前一后两边肩膀都抬着油亮的竹杠做成的架子。

竹杠中间捆着几床新棉被,被面是牡丹缠枝的红缎子,边角都用红线锁了边,被子上用红线缠着两只印着“囍”字的热水瓶,旁边靠着个黄底蓝边搪瓷罐,外面是两只喜鹊中间一个大红的囍字的图案。

最打眼的是后面这台绑在竹杠中间的“蝴蝶牌”缝纫机,用红布罩得严实,机身偶尔碰撞竹杠,发出“噔噔”的轻响。

边上早围了些穿棉袄的乡亲,有的在数着有几条被子,有的在评论着缝纫机,说好不好用,多少钱一台,有的在评论这个新郎官的长相。

小孩们前后拥着,“接新娘子啰,接新娘子啰。”

也有在人群中默默地看着的,比如花妹和俞继红,她们俩都没有办过婚礼。

花妹安静地看着接亲队伍,她在想什么呢?想着自己也想有要体面婚礼和嫁妆,还是想着新娘嫁过去后日子过得好不好?

俞继红看着这一叠新被子,盖起来一定很暖和很舒服吧,看着这台缝纫机,存够钱也去买一台,可以给家里人缝缝补补衣服,可以做新衣服。

迎亲队伍远去,村里的热闹却还没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