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夜校的灯光(2/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三江奔流》最新章节。
沈怡如则拿出准备好的旧布条,演示如何包扎不同部位,怎么打结才不会脱落又不会太紧。“绷带家里没有,干净的衣服撕成布条一样用!关键是事先要用开水煮过,晒干,不能直接用脏布…”
她们讲得认真,下面的人听得也入神。甚至有人开始小声讨论:“原来是这样,俺上次就用灶灰给娃捂上了,怪不得后来发炎了…”“是啊,得用煮过的布…”
课间,孙大姐又发挥了她强大的组织能力,把带来的炒南瓜子分给大家,教室里响起了轻微的嗑瓜子声,气氛变得更加轻松自然了些。
第一晚,学员虽然只有不到十人,但算是一个充满希望的开端。
接下来的几次夜校,周文瑾和沈怡如做了更充分的准备。她们针对厂区特点,增加了烫伤、灼伤急救(特意讲了铁水溅到的初步处理),针对家属区,讲了如何预防痢疾、麻疹,孩子发烧了在家怎么物理降温,怎么给奶瓶消毒…
工会干事也在每次课后,把听课人数和反响汇报上去。王主席利用各种场合宣传夜校,甚至要求各车间班组动员青工来学急救。慢慢地,教室里的人开始多了起来。有些是家属听说了确实有用,互相传告来的;有些是年轻工人被班组要求来学习的;还有一些是白天来看病,被周医生沈医生“顺便”通知来的。
灯光依然昏暗,黑板依旧破旧,但台下那一双双眼睛却越来越专注。她们拿出难得的笔记本和铅笔头(多是孩子用剩的),吃力地记录着,遇到不懂的就怯生生地提问。
转折点发生在一个周五的晚上。那晚讲的是“家庭消毒与传染病预防”。周文瑾正在讲为什么开水煮沸能杀死大部分病菌,怎么正确蒸煮毛巾、餐具时,教室门口出现了一个有些扭捏、迟疑的身影。
是孙大娘。
她挎着个小布包,站在门口的光影里,进也不是,退也不是,表情很是复杂。显然,上次的冲突和她固有的观念让她拉不下脸,但周围人来听课后的变化(比如谁家孩子拉肚子的次数少了,谁家处理小伤口不再抓瞎了),又让她心里痒痒,忍不住想来看看。
孙大姐眼尖,立刻看到了她,大声招呼道:“哎呦!孙大娘!你也来听课了?快进来快进来!正好讲到要紧处,咋用开水消毒,省得生病!”
这一嗓子,全班人的目光都投向了门口。孙大娘的脸一下子涨红了,支吾着:“俺…俺就是路过…瞅瞅…”
周文瑾立刻放下粉笔,微笑着迎上去:“孙大娘,欢迎欢迎,快请进来坐。正好我们在讲怎么煮毛巾才不会发黏、没怪味,您经验多,也帮我们听听这法子对不对。”
周文瑾给了她一个台阶下。孙大娘顺势“嗯啊”着,找了个角落的位置坐下,眼睛却忍不住瞟向黑板和挂图。
那晚,周文瑾特意放慢了速度,更加详细地演示了如何用家里现成的锅和柴火,进行有效的煮沸消毒。她拿起一条旧毛巾,问:“哪位大姐愿意上来试试?”
台下有些安静。忽然,孙大娘像是下了很大决心似的,站了起来:“俺…俺来试试!”
她走到前面,在周文瑾的指导下,有些笨拙却又异常认真地将毛巾浸入模拟的“开水”(实际是温水)中,用棍子搅动,计算着时间…当她把那条“消毒”好的毛巾拎起来时,脸上露出了一种混合着新奇和成就感的、近乎天真的笑容。
“哎呦,就这么煮煮…还真挺烫手…这以后擦脸擦身子,是得放心多了…”她喃喃自语,像是在说服自己。
那一刻,教室里的人都善意地笑了。孙大娘也不好意思地笑了,那笑容冲淡了她脸上的顽固,显得格外真切。知识的光芒,虽然微弱,却终于穿透了她心中那层厚厚的、由经验和固执构成的壁垒。
从那天起,孙大娘成了夜校的常客,甚至有时候还会用她自己的方式“现身说法”:“听周大夫的没错!那开水煮过的东西,就是不一样!俺家小孙子最近都不起红疹子了!”
夜校的灯光,昏黄如豆,摇曳不定。它无法与厂区那彻夜通明的炼钢炉的火光相比,也无法与未来璀璨的城市霓虹相提并论。但在这寒冷的北国夜晚,在这简陋的工会教室里,这一点微弱的光亮,却实实在在地照亮了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睛,照亮了科学卫生观念进入普通家庭的路径,也照亮了周文瑾和沈怡如心中那份“救死扶伤”之外更为广阔的责任与希望。
她们知道,这条路还很长,需要讲的内容还有很多,来的学员还是断断续续。但这一点点星火已然点燃,并且有了蔓延的趋势。它微弱,却坚韧,仿佛没有什么风雨能将其彻底吹灭。
而就在这夜校的灯光一次次亮起,知识一点点传播的过程中,职工医院日常的救治工作也从未停歇。周文瑾忙碌地穿梭于门诊、病房和夜校之间,她并不知道,很快,另一束光——来自遥远过去的一束小小的、温暖的光——即将投射进她的生活,与她此时的坚持和付出,形成一次奇妙而动人的交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