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贾诩的乱世保命日记(二)(2/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乱载三国》最新章节。
总算有个明白人。最后他们答应明天颁布安民告示。
走出营帐,我看着天上的月亮,突然很想念武威老家。那里的月亮,没这么红。
初平二年 十月初六 晴转阴
今天我做了件大胆的事——偷偷放走了几个要被处死的太学生。
他们是被当做王允同党抓的,其实都是无辜书生。我利用职权,把他们混在释放的俘虏中放走了。
临走前,一个年轻学生问我:“先生为何救我们?”
我板着脸:“别废话,赶紧走。记住,出了城往西,别回头。”
另一个学生感激涕零:“先生大恩,他日必报!”
我摆摆手:“不用报恩,只要你们活着就好。这乱世,多几个读书人,总不是坏事。”
看着他们远去的背影,我忽然理解了徐先生当年的话:完全独善其身是不可能的,有时候得顺从本心做点事。
当然,这事我写日记里了。万一将来被李傕发现,我就把日记销毁——看,我还是那个惜命的贾诩。
初平三年 正月十五 雪
我在长安安顿下来了。李傕封我做尚书,听起来官不小,其实没实权。正好,我乐得清闲。
今天元宵节,我偷偷在府里煮元宵。仆人问我为什么不出去看花灯,我说年纪大了,怕吵。
其实是怕遇上同僚,又要应酬。那些人都以为我是李傕心腹,其实我巴不得离权力中心远点。
吃着元宵,我突然想起少年时在姑臧,每逢元宵,娘亲都会做芝麻馅的汤圆。那时多简单,一碗汤圆就是幸福。
而现在,我吃着长安最贵的元宵,却尝不出味道。
初平三年 三月初八 晴
李傕和郭汜闹矛盾了。
为了一匹马的归属问题,两个大将军差点在朝堂上打起来。我躲在柱子后面,生怕被波及。
散朝后,李傕私下问我:“文和,你觉得郭汜这人怎么样?”
我心中警铃大作:这是要让我站队啊!
我斟酌词句:“郭将军勇武过人,是国家的栋梁。”
李傕不满:“我是问你对他的看法!”
我微笑:“属下对郭将军只有敬佩,不敢有看法。”
李傕嗤笑:“滑头!”
我但笑不语。滑头就滑头吧,总比掉头强。
初平三年 五月初五 端午
今天我做了个噩梦:梦见李傕和郭汜火并,长安城再次陷入战火。
醒来后一身冷汗。这个梦太真实了,说不定真会成真。
我得未雨绸缪,想好退路。现在天下大乱,去哪儿比较安全呢?
南阳张绣似乎是个不错的选择。他是我同乡,而且地盘不大不小,不会太引人注目。
最重要的是——离长安远!
初平三年 六月初十 闷热
果然,我的预感成真了。
李傕和郭汜彻底翻脸,各自率军对峙。长安城人心惶惶。
今天我借口母亲病重,向李傕请假回乡。他正忙着调兵遣将,挥挥手就准了。
出城时,守门士兵问我:“贾大人何时回来?”
我叹气:“少则三月,多则半年吧。”心里说:永远不回来了!
马车驶出长安,我回头望了望这座饱经沧桑的都城。在这里,我见证了董卓的覆灭,参与了李傕的崛起,现在又要亲眼看着它陷入新一轮混乱。
真是个魔幻的地方。
初平三年 六月十五 途中
我在路上听到消息:李傕劫持了皇帝,郭汜扣押了百官,长安彻底大乱。
同行的仆人庆幸:“老爷真明智,提前离开了。”
我苦笑不是明智,是惜命。在这乱世,活得久就是赢家。
现在我要去投奔张绣了。不知道这位同乡是否如传说中那般仁厚?不过无所谓,只要不像李傕那么残暴就行。
马车颠簸,我打开日记,写下这些字。窗外是青青麦田,几个农人在劳作。他们不关心谁当权,只关心庄稼收成。
有时候,我真羡慕这些人。
初平三年 七月初一 晴
快到宛城了。
张绣派人来接我,态度很恭敬。看来我“智囊”的名声已经传开了。
也好,有名声总比没有强。至少能换口饭吃。
不过我得把握好度:既不能显得太聪明,让人忌惮;也不能太愚钝,让人轻视。
就像走钢丝,稍微偏一点就会摔得粉身碎骨。
唉,这年头,吃口安稳饭真难。
就写到这里吧,马上要到宛城了,我得想想怎么跟张绣交谈。第一印象很重要,关系到我能活多久。
贾诩啊贾诩,你一定要长命百岁,活到天下太平的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