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青云基础要解》(2/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秋叶玄天录》最新章节。
他的阅读方式,绝非简单的记忆或理解,而是一场激烈的、跨维度的“知识解构”与“思想碰撞”。
他的目光如同最高精度的粒子扫描仪,掠过每一行文字,每一个标点,每一幅简陋的图示。大脑以前世积累的、建立在严密逻辑和实证科学基础上的庞大知识体系为参照系和批判武器,飞速地进行着比对、分析、解构、质疑与超越。
“修行境界划分,本质是基于生命能量层级累积引发的量变与质变,符合一般能量进化模型。但此模型过于强调能量积累,对‘规则领悟’、‘意识升维’等非物质性蜕变的关键作用描述模糊,甚至刻意淡化,存在严重的认知局限性和导向性偏差。”
“灵根决定论,将先天禀赋绝对化,构建了一套僵化的血统论或天命论体系,严重忽略了后天能量控制技术、功法优化可能性、以及环境适应性改造带来的巨大潜力空间。此理论服务于既得利益阶层,用于合理化资源垄断与阶层固化,理论根基脆弱,充满意识形态色彩。”
“炼丹篇,对药性‘君臣佐使’的论述,隐约触及了复杂系统中成分相互作用的边缘,但与基于分子结构、化学键和反应动力学的现代药学相比,停留在模糊的经验总结与玄学类比阶段,缺乏微观层面的精准描述与可控性。”
“炼器篇,提及‘材料灵性融合’,此‘灵性’可初步理解为特定能量频率的共振匹配与稳定化嵌合,但其理论基础混沌,未形成可量化的‘材料能量谱系’与‘结构力学模型’。”
“符箓篇,所载基础符形,结构冗余度平均高出我优化版道纹百分之二十八点六,能量回路存在二十三处共性问题,包括能量湍流、节点脆弱、干扰屏蔽不足等,效率低下。”
“阵法篇,基础阵理阐述停留在能量场简单叠加与粗暴干扰的皮毛层面,对能量场的非线性相互作用、空间曲率影响、规则层面的杠杆效应等深层次原理,几乎未涉及,知识体系浅薄。”
他一边阅读,一边在脑海中构建着一个庞大的、枝繁叶茂的“批判性知识树”和“对比分析图谱”。将书中的“权威”论述,与他自身通过直接观察、实验验证、高维解析得出的“底层规律”进行激烈的碰撞。书中认为天经地义的,他思考其背后的物理本质与社会成因;书中语焉不详、故弄玄虚的,他尝试用自己的理论模型进行清晰化的补全与阐释;书中明显存在谬误、局限或意识形态偏见的,他则毫不客气地标记为“待修正”或“需批判”,并瞬间推演出数种更具普适性、更高效、更符合能量本质的优化或革命性方案。
他的手指无意识地在膝盖上轻轻划动,指尖有微不可查的灵光流转,模拟着更优化的能量回路结构;他的眉头时而微蹙,对书中的某些武断结论和循环论证表示深刻的不以为然;时而眼中闪过恍然甚至略带讥诮的神色,将书中某个模糊的概念与他之前某个精确的观测数据成功对应,并发现其描述的巨大偏差。
至于田里那些疯狂滋生的杂草?他并未忘记自己的“表面任务”,但处理方式却与周围所有人截然不同。
他心分二用,一边保持着对《基础要解》的高强度批判性阅读,一边分出一缕微弱却精准无比的神识,如同最灵敏的探针,悄无声息地探入泥土之下,精准地锁定每一株杂草的根系结构、生长节点以及能量流动最脆弱的环节。同时,他的另一只手随意地拿起脚边那柄锈蚀的药锄,但并非用它来费力地锄草,而是以其钝拙的锄尖为“笔”,在田埂边相对湿润的泥地上,开始勾勒他刚刚从《基础要解》符箓篇中看到、并已在瞬间完成结构优化与能量回路精简的一个基础攻击性符纹——“庚金刃”的微型、高效变体道纹。
他以自身那微薄却高度凝练的灵力为引,驱动这个被他精简了超过三分之一冗余回路、能量利用效率却逆向提升近两成的微型道纹。
嗡!
一声几不可闻的轻颤,一道淡金色、薄如蝉翼、边缘流转着锐利锋芒的灵光刃,凭空出现在他指尖前方。随着他神识的精确引导,这道灵光刃悄无声息地贴着地皮,以一种奇异的、如同外科手术般精准的轨迹掠过药田。
唰唰唰——!
灵光过处,那些生命力顽强的杂草,齐根而断,断面光滑如镜,仿佛被最锋利的激光切割。而紧挨着的、叶片枯黄的凝血草,却连最细微的绒毛都未曾被触动,安然无恙地立在原地,甚至因为竞争者的突然消失,而微微舒展了一下叶片。
效率,是旁边那些需要弯腰驼背、汗流浃背、一锄一锄艰难挖掘的杂役弟子的数十倍!而且精准度达到了分子级别,对灵植零损伤。
完成这一小片区域的清理后,叶秋便收回神识和灵力,继续沉浸在对《青云基础要解》的深度“拆解”与“知识重构”之中。仿佛刚才那精准高效、近乎艺术般的除草过程,只是他阅读思考时一个无意识的、随手为之的“小实验”或“思维调剂”。
日落西山,凄凉的收工铜锣声再次响起,回荡在暮色渐浓的山谷中。
其他杂役弟子如同被抽干了力气的躯壳,拖着沾满泥泞、疲惫不堪的身躯,眼神空洞地离开各自劳作的药田或矿坑。而叶秋负责的那片东三号药田,已然是杂草尽除,干净得令人侧目,那些原本蔫黄的凝血草,在失去了杂草的挤压后,似乎也透出了一丝微弱的生机。他本人则依旧安然地坐在那块大青石上,膝上的《青云基础要解》已被他翻看了大半,书页边缘甚至被他用神识留下了无数细微的、只有他自己能理解的批注和推演符号。
一名监工弟子懒洋洋地前来查验,看到这片干净得过分的药田,愣了一下,揉了揉眼睛,又看了看坐在石头上、衣衫整洁、神色平静仿佛只是来郊游读书的叶秋,嘴角撇了撇,脸上露出一种混杂着诧异、不解和一丝莫名不爽的神情,但终究没找出什么错处,只是在手中的任务册上,用炭笔潦草地画了个勾,嘟囔了一句:“算你小子走运……”
叶秋合上书册,小心地将其收入怀中,站起身,轻轻拍了拍青色道袍上那几乎不存在的灰尘。
一天的杂役,对他而言,非但不是负担,反而更像是一段宝贵的、带薪的“田野调查”与“文献研究”时间。
他拿着那本蕴含了此界基础认知的《青云基础要解》和那柄完成了“仪式性”任务的破药锄,平静地踏着暮色,返回那个阴暗、潮湿、却被他视为潜力无限的“甲叁号前沿观测站”。
他知道,夜晚降临后,他将依靠这本初步解析完毕的“教科书”,继续完善和修正他对此界修行文明宏观架构的认知模型,并开始着手将理论应用于实践——比如,如何利用今晚收集到的数据和对基础道纹的理解,彻底而隐蔽地改造那间陋室,将其升级为一个功能齐全的初级实验室。
知识的攫取、批判、重构与应用,这条道路,于他而言,永无止境,且充满乐趣。山谷的黑暗与绝望,丝毫无法侵蚀他内心那片由理性与求知欲照亮的光明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