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附:《励锋十策》(2/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强汉之墨色如血》最新章节。

实务科考(博士祭酒谯周筹备,诸葛亮终审定制):

1.岁举三科: 每年定期于成都开科取士,设:

(1)“农政科”:考农田水利规划、作物栽培技术(稻、麦、桑、麻)、灾害(水、旱、蝗)防治实务。

(2)“匠作科”:考营造法式(宫室、桥梁、城池)、器械原理(杠杆、滑轮、齿轮)、材料(木、石、金属)辨识与特性、基础制图。

(3)“刑名科”:考律法条文(《蜀科》为主)、判例分析、狱讼审讯技巧、文书撰写。

2.注重实操: 考试成绩中,现场操作考核(农具使用与维护、木工基础榫卯制作、模拟断案问供)占比高达五成,经义策论仅占三成,品行考察占二成。彻底改变唯经义是举、空谈误国的弊端。

丞相面授: 每年由诸葛亮亲自从实务科考优异者及年轻有为的低阶官员(如郎官、县令)中,选拔天资聪颖、志向远大、品性坚毅者十二人(取“十二辰”之意),进行为期半年的密集面授。讲授内容为《九州舆图详解》(天下地理、军事要冲、经济区划)、《九章算术》及《算经十书》精要(实用数学、后勤计算、田亩丈量)、以及治国理政心得、历代兴衰得失。此为培养未来帝国核心班底的“门生”。

引贤令(费祎协调外务,董允负责审查): 颁布《求贤令》,昭告天下(重点在魏、吴境内传播),以重金(安家费、田宅)招募:

1.高级工匠(尤其是冶铁大师、造船巧匠、水利专家、纺织能手)。

2.通晓农事的“田师”(擅长育种、土壤改良、精耕细作)

3.精于律法的“法吏”(熟悉刑名、文书、狱政)。

开办国学(开设‘管学’、‘武学’、‘理学’、‘医学’、‘杂学等):凡蜀汉官员秩比六百石以上、将领秩比千石以上者,其子侄辈,年满十二至二十者,无论是否已有官职、学业如何,限一月之内,入成都国学报到!在外任职者之子侄,亦需分批返蓉,参加为期三月之‘轮训’!

指标: 十年内,通过三科取士及《引贤令》,培育和引进各类专业人才(农、工、法)总数达千人,其中能担大任(如郡级农官、将作监大匠、廷尉评事)的高级匠师、农师、法吏不少于百人。

第八策:医养天年(仁心济世)

设太医署(李常领衔): 整合宫廷尚药监及军中疾医资源,正式设立统管全国医政的“太医署”,秩比九卿。由华佗高足、医术精湛(尤擅外科金疮与内科疑难杂症)的李常担任太医令,统领全国医官考核、药材管理、疫病防治。

编撰方书: 李常主持,汇集蜀中名医经验、宫廷秘方及南征所得南方验方,尤其针对南方瘴疠(疟疾、痢疾、蛊毒)编纂《征南瘴疠备急方》,由印书局刊印,分发至南方驻军及郡县官医。

军医制: 每营(约千人)配属两名经过太医署严格培训的“营医官”,并配发标准“急救药囊”(含止血金疮药粉、解毒丸、常山截疟散、治痢药等)。营医官主攻战场急救(金疮缝合、止血、骨折固定)、常见病(冻伤、中暑、疫病)防治。建立伤兵后送体系(轻伤营内治,重伤送后方“伤兵营”集中救治)。

惠民药局: 在成都率先设立“惠民药局”,由太医署指导,免费或极低价(成本价)向贫民施放治疗伤寒、疟疾、痢疾等常见疫病的成药(如“麻黄桂枝伤寒散”、“常山截疟丸”、“黄连止痢散”)。取得经验后,推广至汉中、南中(永昌郡)、江州(巴郡)三郡设立分号。

指标: 五年内,军中因伤病(非战伤直接死亡)导致的非战斗减员率下降两成。成都惠民药局覆盖全城贫民,日均接诊百人以上,并积累出可在三郡复制的成熟运营与配药模式。太医署储备各类成药(散、丸、膏)价值万金。

第九策:屯田养锐(仓廪实而知兵)

军屯轮作(李严、杨仪、王平协作):

1.三丁抽一: 在汉中前线戍卒中(约五万),实行“三丁抽一”轮作制。抽出的士卒(约一万七千人)由汉中督农使李严统一管理,在安全区域(如赤崖后方盆地、米仓山南麓河谷)大规模屯田种麦稻。屯田卒半兵半农,农时耕作,闲时训练。

2.王平保障: 由王平部负责屯田区外围警戒与安全,确保不受魏军小股部队袭扰。

流民垦荒(杨仪统筹): 大力招揽因战乱流入蜀地的荆州、关中等地流民,由典农校尉杨仪统一登记造册,授以官府掌握的无主荒田(主要在成都平原边缘丘陵、南中部分宜耕谷地如朱提河谷),官方贷给“诸葛曲辕犁”、优质麦种、及半年口粮。免赋税三年,三年后视收成情况减征(如三十税一)。

水利命脉(杨仪主抓,李严协理汉中水利): 投入“养锋库”重金,由杨仪主持,征发民夫(优先役代刑者及新安置流民),大规模扩建都江堰灌溉网络,增辟支渠、斗门,疏浚淤塞河道。目标新增灌溉面积三万亩,直接惠及成都平原核心产粮区(广都、郫县、繁县)。

指标: 十年储备粮目标——五百万斛(汉斛,约合今30万石)! 需精算:此粮需能支撑十万精锐大军(非总兵力)三年高强度征战之耗(含随军民夫消耗)。

第十策:待时北望(砺剑枕戈)

精兵制:

1.四大精锐(十六万五千):

(1)连弩营: 五万人。装备最新连弩(射程、精度、可靠性全面提升),精通依托工事、地形进行密集型火力覆盖及阻滞作战。山地防御、城池守卫的中坚力量。由王平部为基础扩编。

(2)无当飞军: 五万人。由南中招募的勇士(熟悉丛林山地)及蜀兵中擅长山地战者组成。轻甲(皮甲或镶铁片)、快刀、劲弩,翻山越岭如履平地,擅长奇袭、穿插、山地野战、敌后破坏。以魏延原“无当飞军”旧部为骨干扩编,马忠负责南中兵源招募与初训。

(3)白毦兵: 五万人。重步兵/骑兵混合精锐(视马源情况调整比例)。装备最精良甲胄(尝试在关键部位试验锻造板甲),持长槊、环首刀、大盾。由赵云统领,作为中军突击、决胜、护卫核心力量。兵源从全军百战老兵中严格挑选。

(4)天子三营

近卫营:5000人(白毦兵为班底)

龙鳞营:5000人(特种作战,无当飞军为班底)

陷阵营:5000人(对抗曹魏骑兵,白毦兵为班底)

2.训练: 制定严苛训练大纲,由得力将领协助制定。模拟魏军精锐(如虎豹骑、青州兵)战法,进行高强度、实战化对抗演练。每年秋季举行“兴汉大演武”,检验成果。

3.情报网(军谋府专司,费祎协调资源):

(1)死士入魏吴: 派遣三支精锐死士队(代号“玄蜂”),每队百人,以各种身份(商贾、流民、游方僧道、投奔亲友的失意士子)潜入魏国洛阳、邺城、长安及吴国建业、武昌等核心区域。长期潜伏(十年计),目标贿赂中下层官吏、宦官,刺探核心军政机密(如大军调动计划、将领矛盾与派系、大型粮储地点、宫廷变故与继承人动向)。建立单线、多层、隔断的联络通道(如死信箱、密语商号)。

(2)远域遣使: 另遣十六支精干小队(代号“青鸟”,每队十人左右,含通译、武士、学者、画工),以官方使节或大型商队(如南丝路商队)名义,分赴:

西域(鄯善、于阗、疏勒,探丝路北道,联羌胡抗魏?)

东北(辽东公孙氏,海路或陆路?)

南中以南(扶南、林邑,探中南半岛)

海路尝试联系倭地(日本列岛,邪马台?)

主要任务:建立初步官方联系,绘制精确地图,了解风土人情、资源特产、军事潜力,尤其探听魏吴之外是否有可借力(如结盟牵制)或构成威胁的势力,以及更远方的情报(如大秦(罗马)动向?萨珊波斯?)。

伐魏三兆(最高决策依据): 明确北伐重启的三大战略契机(任一触发,且季汉完成储备粮目标、精兵练成,即视为天时已至):

1.曹叡崩: 魏国幼主(如曹芳)继位,主少国疑,权臣(如曹爽、司马懿)相争,朝局动荡。

2.司马叛: 司马懿势力与曹魏皇室爆发公开、大规模武装冲突,致魏国内战。

3.关中饥: 魏国关中地区(长安周边)连续两年以上大范围灾荒(旱、蝗、兵祸),民变四起(如流民聚众攻郡县),驻军不稳(如哗变、断粮)。

指标: 十年内,四大精锐(连弩营、无当飞军、白毦兵)完成编练,形成可靠战斗力(通过“兴汉大演武”检验)。魏国内部“三兆”动态情报能及时(一月内)、准确(验证无误)传回成都决策层。与至少三个远方势力(如辽东公孙、西域于阗、扶南)建立稳定联系渠道(信使可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