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文治武备(1/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强汉之墨色如血》最新章节。

锦官药香融墨香,新制初成国运昌。

本草新诠订医纲,国学宏开育栋梁。

霹雳暗藏惊敌胆,干戈待整固金汤。

君臣砺剑关中月,待看红旗插洛阳。

潼关的血火,终究未能烧穿赵云与白毦兵用血肉筑成的铁壁。司马懿在姜维羌骑的突袭与潼关守军的决死反击下,第一次试探性的猛攻,如同撞上礁石的怒潮,不甘地退去。然那灞水东岸连绵的营寨,那渭北郭淮加固的壁垒,那洛阳方向日夜兼程而来的援兵旌旗,无不昭示着,这退却不过是风暴眼短暂的宁静。关中大地,依旧被战争的阴云死死笼罩。

长安城内,残垣断瓦间的焦糊气息尚未散尽,另一种更为深沉、却也孕育着无限生机的力量,正在丞相诸葛亮的擘画与远在成都的皇帝刘禅的遥相呼应下,如同渭水之畔破土而出的粟苗,顽强地生长。而这生长的根系中,一股超越时代的革新之力,正在成都皇宫深处悄然汇聚。

成都,皇宫偏殿。浓郁的草药香气与墨香奇异地混合,压过了熏炉里的沉水香。殿内气氛肃穆而热烈,一场足以撼动当世医道根基的讨论正在进行。

巨大的长案上,摊满了刘禅“默写”出的《本草纲目》散页,墨迹淋漓。蜀中太医令董奉须发皆张,枯瘦的手指死死按在一页纸上,声音因激动而发颤:“陛下!老臣行医一甲子,遍览典籍,从未见过对‘青蒿’此物有如此详尽的描述!‘秋后采茎叶,阴干研末,或绞鲜汁,治寒热往来诸疟,其效如神’?这……这与《神农本草经》所载‘草蒿’(青蒿古名之一)‘主疥瘙痂痒,恶疮,杀虱’之效,简直南辕北辙!还有这‘截疟’之说,闻所未闻!陛下,此论……此论太过骇人听闻,若无实证,恐难服众啊!” 他并非质疑皇帝,而是医者的严谨本能让他无法轻信。

他对面,从江东安然归来的名医郑隐,却拿起另一页,眼神锐利如鹰隼:“董太医稍安。陛下此书中关于‘三七’之论,倒与我所知吴越之地一些隐秘传承不谋而合!其言‘金疮要药,味微甘而苦,止血定痛,散瘀消肿’,更详述其‘生广西南丹诸州番峒深山中’之形态,‘春生苗,夏高三四尺,茎有纵棱,复叶如掌状,根似老姜’!郑某早年随师采药,确在交州(今越南北部)深山见过此物,当地土人称之为‘山漆’,取其汁液涂抹刀箭伤,止血之速,远胜寻常金创药!然其性烈,用量用法极为讲究。此书竟能详述其炮制之法——‘洗净曝干,研末’或‘捣汁调敷’,更言其‘生血补血之功’,实乃金玉良言!” 郑隐的证言,让董奉紧蹙的眉头稍稍松动。

坐在郑隐下首,脸上鞭痕未消的魏地名医樊阿,此刻也顾不上伤痛,指着“麻沸散”的条目,声音带着难以置信的激动和一丝追忆的痛楚:“陛下!此……此‘麻沸散’方剂,虽配伍与剂量与华师(华佗)遗稿所载略有出入,但其主药‘曼陀罗花’、‘火麻子’,辅以‘草乌’、‘天南星’等物,其理其法,与华师当年欲行‘剖腹断肠’之术所用的‘麻沸汤’如出一辙!华师曾言,此散能令人‘醉无所觉’,然其方因曹贼……因魏武忌惮,秘方早已失传!陛下竟能……竟能重现此神方?!” 樊阿眼中含泪,仿佛看到了师门绝技重见天日。

刘禅端坐主位,将三人的反应尽收眼底。他深知,要撬动根深蒂固的医学体系,仅靠皇权威压是不够的,必须用无可辩驳的事实和超越时代的理念。

“董卿疑虑,郑先生、樊先生佐证,皆在情理之中。”刘禅的声音沉稳有力,“医道关乎性命,岂能空口无凭?朕召诸位齐聚,非为坐而论道,乃为躬身实践,以验真知!”他指向长案一侧堆积如山的竹简和崭新的空白书册,“即日起,成立‘《本草》参详局’,董卿为局正,郑先生、樊先生为副,汇同蜀中及陆续抵达的吴魏良医共襄其事。首要之务,便是穷究此书!”

他站起身,踱步至殿中,条理清晰地部署:

“其一,凡书中所述药方、疗法,无论出于何卷,皆需反复验证!立‘验方簿’:可行者,详录其效、用法、禁忌,立为规范;存疑者,标记待考,设计验证之法;谬误者,直言不讳,阐明其理!所需药材,无论产于吴、魏、蜀,抑或羌胡、南中,朕倾内帑,不计代价,务必寻来!朕要的,不是奉承附和,是经得起刀兵与病患检验的真知灼见!”

“其二,成立‘丞相休养专案’,以三位为首,汇同局内国手,共参此书,结合丞相脉案体质、饮食起居、劳逸忧思,会商拟定最稳妥、最有效的休养方案!包括药膳方剂、导引吐纳之法、作息时辰安排!方案需细分为四季调养、病中养护、康复休整!丞相安康,关乎国运,此乃头等大事,务必慎之又慎!”

“其三,”刘禅目光灼灼,扫过众人,“参详局另一重任,便是依据此书精髓,结合诸位毕生所学,拟定一套适用于文武官员乃至军中将校的‘岁察养身’之制!”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岁察养身?”董奉再次疑惑道,这个概念对他而言太过新颖。

“正是!”刘禅语速渐快,带着开创性的激情,“此制,非待病发方治,乃于未病之时,察其端倪,防患未然!朕要太医署每年定期,派遣专员,为朝廷命官、军中将领查验身体。查验何物?非仅望闻问切!需立定章程,详载于‘岁察簿’!”

他走到一块准备好的木板前,拿起炭笔,边写边讲:

“一曰‘观’:观其气色红白青黄,观其形体肥瘦健羸,观其眼目神采清浊,观其舌苔厚薄燥润!”

“二曰‘闻’:闻其言语气息强弱缓急,闻其咳喘痰声清浊!”

“三曰‘问’:问其饮食喜好多寡,问其二便通利与否、颜色形态,问其睡眠安稳与否,问其劳逸忧思之情!”

“四曰‘切’:切其脉象浮沉迟数,切其肌肤寒热滑涩!”

“更要详录在案,逐年对照!发现隐疾沉疴之兆,如‘消渴’(糖尿病)之三多一少,‘胸痹’(冠心病)之心悸气短,‘积聚’(肿瘤)之体内异常肿块,及早干预调理!强健其体魄,方能使其为国效力,长久不衰!此制,先从成都、长安两京要员及前线大将始行,待制度成熟,再推及州郡!太医署需为此制,培养专门通晓‘察养’之道的良医!”

这一套系统化、标准化的预防医学理念,如同惊雷般在殿内炸响!郑隐激动得须发微颤:“陛下!此乃承继《黄帝内经》‘上工治未病’之圣训,开万世之先河!臣在华师遗稿中,亦见类似‘未病先防’之论,惜乎曲高和寡!今得陛下倡行,立规定制,实乃苍生之福,医道之幸!” 樊阿也深深拜服:“陛下洞悉人体阴阳消长之理,高瞻远瞩,臣叹服!此制若行,功在千秋!”

刘禅微微颔首:“诸位皆国士,朕以国士待之。入‘参详局’及未来太医署核心者,秩比六百石,岁俸优渥。更可在即将成立的国学‘医学’门下开堂授课,传授毕生所学,着书立说,泽被后世!朕只望诸位,抛却门户之见,精诚合作,为我大汉,为天下苍生,磨砺此济世之锋!”

厚禄、尊位、传道授业的平台,更有一个超越时代的宏大理想!董奉心中的疑虑被这宏大的愿景和务实的方案冲淡,眼中也燃起热忱。三国医者心潮澎湃,再无犹豫,齐齐跪倒,声音带着前所未有的使命感:“臣(草民)等,谨遵圣命!愿为陛下,为参详局,为太医署,效死力!”

几乎在《本草》参详局于药香墨韵中紧锣密鼓运转的同时,另一项关乎国本的长远大计,也在刘禅的亲自擘画下,于锦官城西郊破土动工。

此地依山傍水,远离市井喧嚣。巨大的工地上,役夫如织,号子震天。粗大的梁木被绳索吊起,厚重的基石深深嵌入大地。一座规制宏大、气象庄严的建筑群已初现轮廓。大门处,一块巨大的青石匾额被红绸覆盖,上书两个遒劲有力的大字——国学。

刘禅一身常服,未带仪仗,仅由侍中董允及数名侍卫陪同,亲临督建。他指着热火朝天的工地,对身边气质儒雅的许钦(许靖之侄)道:“文休,此地,将是我大汉未来百年文脉所系,英才摇篮!你身为首任‘管学’祭酒(文官治理门类主官),担子重如泰山啊!”

许钦深深一揖:“臣惶恐!敢不尽心竭力!只是国学初立,门类规划、师长遴选、生员招募,千头万绪……”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