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稳局生变(1/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强汉之墨色如血》最新章节。
景耀四年烽燧起,潼关烽火照征衣。
诸葛奇谋惊魏阙,宣王残部退函谷。
屯田渭水根基固,牧马雍凉羽翼齐。
吴主临江观虎斗,风云再起待新篇
景耀四年(公元231年)三月,长安城丞相行辕。
诸葛亮并未被潼关大捷的初步消息冲昏头脑。他深知,司马懿虽遭重创,但曹魏根基深厚,潼关方向的威胁暂时解除,并不意味着整个关中已高枕无忧。他案头堆积的军报,清晰地显示着魏军在其他方向发动的牵制性进攻:
在北地郡(今陕西铜川、富平一带),魏将郭淮亲率精骑数千,绕过子午岭险要,突袭粮道重镇泥阳(今陕西耀县东南)。守将王平(此时已被诸葛亮委以重任)临危不乱,利用地形构筑简易工事,亲率无当飞军(山地精锐)死守隘口。双方激战一日,王平旧伤未愈又添新伤,身中两箭仍死战不退,硬生生将郭淮精骑钉死在泥阳城外,待援军赶到,郭淮见事不可为,焚烧城外部分粮草后撤走。损失粮草数百石,守军伤亡数百,但粮道未断,重镇未失。
在子午谷口,魏将牛金率五千步卒,试图强攻谷口蜀军堡垒,打通进入汉中盆地的通道。马谡参军、守将高翔依托险峻地势,滚木礌石齐下,更以强弩封锁谷道狭窄处。牛金猛攻两日,死伤近千,寸步难进,徒劳无功,只得退兵。
在武关道(蓝田方向),魏将孙礼率军万人,做出大举进攻武关的姿态,试图牵制长安兵力。坐镇长安的魏延洞若观火,仅派偏师增援武关,主力按兵不动。孙礼虚张声势数日,见蜀军不为所动,又闻潼关剧变,只得悻悻退兵。
一份份战报在诸葛亮眼前掠过。王平的坚韧、高翔的沉稳、魏延的精准判断……这些他精心擢拔、委以重任的将领,在关键时刻都顶住了压力,虽有损失,却都守住了要害之地。诸葛亮提笔,在每一份捷报后面都批下嘉勉之语,并着令有司,对有功将士及伤亡者,从优抚恤。
“禀丞相!”长史杨仪快步而入,脸上带着劫后余生的庆幸与振奋,“潼关赵将军急报!司马懿重伤昏迷,其子司马师当场毙命,司马昭重伤断腿!魏军前锋崩溃,中军大乱,已全线溃退五十里!我军正趁势掩杀,扩大战果!姜维将军率精骑已出关追击!”
“好!”诸葛亮眼中精光一闪,羽扇重重一顿,“传令子龙,点到即止,勿要孤军深入!魏军虽溃,根基未损,谨防其反扑!着令伯约,追击至弘农(今河南灵宝)一线即可,焚其沿途辎重,震慑其胆,不必恋战!首要之务,是巩固潼关防线,清理战场,救治伤员!”
“喏!”杨仪领命,又道,“另,赵将军询问,‘神弹’之秘……”
诸葛亮神色一肃:“严令!所有参与发射、运输、知晓‘神弹’存在的将士,重申封口令!此战所有异常爆炸,对外只言是‘天火焚毁魏军火油库,引发连环爆燃’!阵亡将士遗骸,尤其是被‘神弹’波及者,务必妥善收敛,单独掩埋,不留痕迹!违令泄密者,立斩不赦,夷三族!”声音斩钉截铁,带着不容置疑的铁血。
“遵命!”杨仪心中一凛,肃然领命退下。
诸葛亮踱步至窗前,望着东方潼关方向尚未散尽的烟尘,眉头却未完全舒展。霹雳神弹威力固然惊天动地,扭转了战局,但其暴露的巨大破坏力,也必将引发曹魏乃至东吴最深的忌惮和觊觎。未来的博弈,将更加凶险。他铺开一张新的素帛,开始给成都的刘禅写密奏,详细禀报潼关战况、“神弹”使用效果、损失及后续应对,字斟句酌。
景耀四年(公元231年)夏四月 长安城郊·田家村
春风终于吹散了关中大地上最后一丝寒意,也带走了战争遗留的浓郁血腥。渭水两岸,被战火蹂躏过的田野,顽强地冒出了新绿。虽然错过了春播的最佳时节,但在官府贷粮、贷种,并强制推行补种粟、豆等生长期较短的作物政策下,一片片充满生机的青苗,总算覆盖了荒芜。
田家村的董老汉带着幸存的儿子和几个青壮,拖着疲惫的身躯从修渠的工地上回来。他儿子在潼关守城时被震伤了内腑,干不得重活,此刻只能在家帮着婆娘照看补种的几分薄田和嗷嗷待哺的孙儿。董老汉自己则响应官府征召,加入了修复西汉“白渠”的工程。
工地就在村外不远。数万民夫(其中很大一部分是转为军屯的士兵)如同蚂蚁般在渭水北岸的广阔土地上劳作。号子声、夯土声、水流声交织在一起。巨大的水渠轮廓已经初现,将浑浊的渭河水引入干涸的旧渠河道,再分流至规划好的屯田区域。
“老董头,歇会儿!”监工的是一名蜀军屯田都尉,姓陈,为人还算和气。他丢过来两个掺着麸皮的杂粮饼和一竹筒清水。“今天这截渠底夯得不错,结实!照这进度,赶在夏汛前,咱这白渠主干就能通水!到时候,你们村东头那几百亩旱地,就能变成水浇田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董老汉接过饼子,狼吞虎咽,含糊不清地道谢:“多谢陈都尉!有水就好,有水就好啊!去年那光景……唉,不敢想。”他想起了潼关城下那地狱般的景象,想起了同村几个没回来的后生,眼神黯淡了一下。
“过去啦!”陈都尉拍拍他肩膀,“诸葛丞相有令,这渠修好,优先灌溉你们这些遭了兵灾的村子!军屯的田在后头排着!好好干,秋后收了粮,日子就有盼头了!”他指着远处一片旌旗招展、规划得整整齐齐的广阔田地,“瞧见没?那就是新扩的军屯!五万大军垦田!听说丞相下了死命令,今年关中要自产三十万石粮!到时候,益州那边运粮的船队都能少一大半,咱们关中人自己的饭碗,才算端稳喽!”
董老汉顺着方向望去,只见无数身着号衣的士兵在田垄间劳作,翻地、播种、引水,动作虽不如老农娴熟,却充满了一种军队特有的整齐与效率。远处,还有士兵在砍伐树木,修建储存粮食的仓廒和屯军居住的营房。一种久违的、属于和平时期的忙碌生机,正在这片饱经创伤的土地上顽强复苏。
“三十万石……”董老汉咂摸着这个巨大的数字,浑浊的老眼里终于有了一丝光亮,“要是真能成……娃娃们,就饿不死了。”他摸了摸怀里揣着的半块饼子,那是省下来给受伤的儿子和孙儿的。
景耀四年(公元231年)夏五月 祁山大营·丞相行辕
此刻,诸葛亮已将行辕移回祁山。长安有关中都督魏延坐镇,统筹防务与屯田;祁山则成为连接益州与关中的枢纽,协调粮秣转运与西线军事行动的核心。
巨大的舆图前,诸葛亮、姜维、新任命的陇西都督(暂代)吴懿等人围聚。
“伯约,南安、天水二郡,乃雍凉西部门户,更是祁山与长安防线连接之要冲。此地多羌氐杂居,民风彪悍,且盛产良马。”诸葛亮羽扇指向舆图上陇西(今甘肃陇西)、南安(今甘肃武山、陇西东部)、天水(今甘肃天水、甘谷)区域,“陛下志在组建我大汉铁骑,雍凉战马,不可或缺。此战,务必速决,以雷霆之势慑服诸羌,打通走廊!”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