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雨祭英陵(1/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强汉之墨色如血》最新章节。

雨湿丰碑汉家陵,碑林十万泣忠魂。

石匠磨痕铭姓字,书生检册慰亡魂。

龙章亲奠太牢礼,黔首同垂雨泪浑。

莫叹沙场骨已冷,英名长伴日月存。

冬去春来,岷山的冰雪开始消融,汇入奔腾的锦江。英陵的营建,在无数双手日夜不息的劳作下,已初具规模。巨大的青石神道笔直延伸,如同一条通往英灵殿堂的庄严之路。神道两侧,新植的松柏幼苗在料峭春寒中顽强地吐露着青翠,如同列队的年轻卫士。

神道的尽头,那座耗费了无数人力心血、由整块蜀白玉雕琢而成的方尖巨碑,终于巍然矗立!碑体高达三丈有余(约十米),线条简洁刚劲,如同刺向苍穹的利剑。碑身通体洁白无瑕,在初春略显苍白的阳光下,散发着冷冽而圣洁的光辉,仿佛凝聚了万千忠魂的纯粹与不屈。碑顶尚未雕饰,光洁的斜面反射着天光,如同将士们未曾瞠目的眼眸,依旧在凝望着这片山河。

碑下,老周匠带着他最好的几个徒弟,正在进行最后的打磨。他们用最细腻的砂岩、蘸着清冽的泉水,一遍遍、一丝不苟地摩挲着碑身。坚硬的玉石在砂石的摩擦下,发出低沉而均匀的“沙沙”声,玉屑混合着水珠缓缓流淌。碑体表面逐渐变得温润如脂,光可鉴人。

“慢点,再慢点……”老周匠布满老茧的手掌轻轻抚过冰凉的碑面,感受着那细腻到极致的触感,浑浊的眼中闪烁着近乎痴迷的光芒。“这蜀白玉有灵性,吃得住劲,但也受不得糙!咱们磨的不仅是石头,是给英魂安家的门面!”他指点着徒弟,“这儿,棱角再圆润半分,要像将军卸甲后的肩头,刚硬里透着温厚……这儿,平面再推一推,要像将士擦亮的盾牌,光洁得能照见人心!”

董小禾抱着厚厚一叠已经校对无误、由大儒们亲书的生平素帛,穿梭在忙碌的石匠间。他时不时驻足,仰望着这洁白无瑕的擎天玉柱,心中充满了难以言喻的震撼。他走到老周匠身边,指着碑身预留的平整主面,小声问:“周师傅,这里……就是刻陛下亲题的碑名?”

“对!”老周匠眼中爆发出炽热的光芒,“这最要紧的地方,得老汉我亲自上手!陛下的御笔真迹,一丝一毫都不能走样!每一笔的力道,每一划的神韵,都得原原本本地刻进这玉髓里去!”他拿起一根特制的、细如钢针的“引线凿”,对着阳光,眯起眼,在光滑如镜的碑面上,开始极其谨慎地勾勒出“大汉英陵”四个字的轮廓。动作轻柔得如同绣花,却又带着千钧的沉稳。每一凿落下,都只留下一个微不可察的白点,连成一条几乎看不见的细线。

与此同时,环绕主碑的广袤区域,真正的“碑林”正在成型。数以万计的黑色石碑基座(多为青石或玄武岩)已如沉默的军阵般整齐排列,密密麻麻,一眼望不到尽头。每一个基座上方,都预留着一方平整的石面,此刻正经历着由石匠之手赋予生命的过程。

最大的一座工棚内,锤凿叮当之声不绝于耳,火星四溅。数十名技艺精湛的石匠,正全神贯注地工作着。他们面前,或是巨大的石碑坯料,或是已初具形状的碑身。空气里弥漫着石粉的粉尘和铁器摩擦的焦糊味。

董小禾将一张写有“李二狗”名字及生平的素帛,交给一位中年石匠。石匠姓赵,沉默寡言,脸上有一道从眉骨划到嘴角的旧疤,据说是当年在阳平关被魏军流矢所伤。他接过素帛,仔细看了几遍,特别是刘禅御笔亲书的“李二狗”三个字。他拿起一支用墨炭特制的硬笔,深吸一口气,神情无比专注,开始在打磨好的黑色碑面上,小心翼翼地双钩临摹陛下的笔迹。他的手异常稳定,每一笔都力求与原作分毫不差。勾勒完毕,墨线清晰。

接着,他换上一把扁平的“錾字凿”和一把小巧的方头锤。锤头落下,凿尖精准地沿着墨线边缘切入石面,发出清脆的“叮”声。石屑应声而落。力道必须均匀,角度必须精准,深一分可能崩裂,浅一分则字迹模糊。赵石匠全神贯注,额头渗出细密的汗珠,眼神锐利如鹰,仿佛整个世界只剩下他手中的凿锤与碑面上的名字。他沿着笔画的边缘,一点一点地剔除多余的石料,如同最精密的雕刻。

“叮…叮…叮…” 单调而富有节奏的敲击声在工棚内回荡。随着石屑不断剥落,“李二狗”三个御笔亲书的字迹,如同从沉睡的黑色岩石中缓缓苏醒,逐渐显露出其筋骨嶙峋、饱含帝王哀思的轮廓。字口深峻,边缘清晰,完美地保留了御笔的力道与神韵。

轮廓凿出,还需“剔地”。换上更宽的平口凿,赵石匠开始小心地将笔画内部和字口周围多余的石料一层层铲平,使笔画本身凸起于碑面。这需要极大的耐心和腕力。最后,再用细砂石蘸水,仔细打磨字口和碑面,去除毛刺,使字迹边缘光滑流畅,碑面平整如砥。

当最后一点石屑被清水冲走,一块完整的墓碑呈现在眼前。漆黑的碑身上,“李二狗”三个大字深刻而清晰,下方是秦宓亲书的生平小字:“李二狗,关中京兆尹长安县田家村人。建兴十年潼关之役,征为守城民壮。魏军攻城甚急,矢石如雨。二狗奋力搬运滚木,身中流矢,肠出,犹抱石前行数步,力竭而亡,年十九。”

赵石匠用粗糙的手指,轻轻抚过那冰冷的、凹陷的刻痕,特别是“肠出,犹抱石前行数步”那几个字。他的眼神复杂,有哀伤,有敬意,仿佛透过这冰冷的石头,看到了潼关城头那个肠子流出、却仍抱着石头踉跄前行的年轻身影。他低声自语,又像是说给地下的亡魂听:“兄弟……名儿给你刻上了,安生待着。陛下……记着你呢。” 然后,他拿起下一个名册和素帛,开始了又一轮的镌刻。叮叮当当的声音,是石匠与亡灵的对话,是生者给予逝者最郑重的承诺。每一块石碑的诞生,都伴随着石匠们的汗水、专注,以及对那陌生名字背后所代表牺牲的无声祭奠。

景耀七年(公元234年)清明。

天公亦垂泪。黎明时分,蒙蒙细雨便如烟似雾,悄然笼罩了成都平原。雨丝细密而缠绵,无声地浸润着初成规模的“大汉英陵”。雨水洗去了新栽松柏枝叶上的浮尘,更显青翠欲滴,如同披上素缟的忠诚卫士,肃立于神道两侧。神道尽头,那高耸入云的汉白玉主碑,在雨水的冲刷下,愈发显得洁白无瑕,圣洁的光辉穿透雨幕,成为天地间最醒目的坐标。碑身正面,“大汉英陵”四个鎏金大字(以金箔嵌入深刻字槽)在雨水的浸润下,金光内敛,更显深沉凝重,铁画银钩间透出的磅礴气势,直欲破碑而出,与苍穹对话。

环绕主碑的,是数以万计的黑色石碑。它们如同沉默而肃杀的军阵,整齐地矗立在湿润的、泛着幽光的黑色土地上。雨水顺着碑顶的斜坡流淌而下,洗刷着每一道深深的刻痕。每一块碑的顶端,那由刘禅御笔亲书的名字,在雨水的浸润下,墨色仿佛更加深邃,笔画边缘闪烁着湿润的光泽,如同刚刚被泪水洗过。下方,大儒们精心书写的小字生平,也在雨水的抚摸下,字迹清晰,庄重肃穆。石匠老周带着他疲惫却目光炯炯的徒弟们,穿着蓑衣,在碑林间做最后的巡视。他们布满老茧的手指,最后一次抚过那些深深凿刻的笔画,感受着刻痕的深度与光滑,确保没有一丝崩口或毛刺,仿佛在为即将归来的英魂整理衣冠。董小禾也穿梭其间,仔细核对着手中的名册与碑文,雨水打湿了他单薄的青色布衣,紧贴在身上,他却浑然不觉,神情专注而虔诚。

主碑前方,以巨大的青石筑起了宽阔的祭台。祭台之上,三牲(牛、羊、豕,为最高规格的“太牢”)已陈设完毕,牺牲的毛皮光洁,头角上缠绕着素帛。五谷(黍、稷、稻、粱、麦)盛于精致的青铜簋中。粗如儿臂的素烛在细雨中顽强燃烧,火苗跳跃,将缭绕的香烟映照得更加氤氲,带着浓郁的松柏香气,弥漫在湿润的空气中。

寅时三刻(清晨5:45),吉时已至。

“呜——嗡——!”

沉重而苍凉的牛角号声,骤然撕裂了绵绵雨幕,带着穿透灵魂的力量,一波波传荡开来,响彻整个陵园,远播至成都城下!这是来自陇西羌地的牦牛号角,声如龙吟,悲怆雄浑,专为召唤英魂而鸣!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