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7章 洛下烽残(1/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强汉之墨色如血》最新章节。

兖豫秋深草木残,故都瓦砾泣铜驼。

张公绥抚安流庶,华叟筹谋复雒河。

子布栖迟辞紫绶,幼节孤忠守碧滩。

西陵鼓角终成烬,天下车书渐欲同。

原魏国腹地,兖州,陈留郡。

深秋的风卷过广袤的中原大地,带着刺骨的寒意和劫后的萧索。官道两旁,昔日的良田沃野,如今随处可见荒芜的田埂、焚毁的村落残骸,以及被野草半掩的白骨。乌鸦聒噪着,在枯枝与断壁间起落。一队盔明甲亮、旗帜鲜明的蜀汉骑兵,护卫着几辆朴素的马车,在坑洼不平的道路上缓缓前行。卫将军张翼端坐于当先一辆马车的车辕旁,并未入内避风。他面容沉毅,目光如鹰隿般扫视着沿途的破败景象,浓眉紧锁。

马车内,气氛凝重。原魏国太尉华歆,这位须发皆白、名满天下的老臣,身着一件洗得发白的旧儒袍,闭目端坐。他身旁是原魏国尚书令陈群之子陈泰,以及几位同样神情复杂、沉默不语的原魏国中层官员。他们是张翼此行"征辟"的随行幕僚,协助处理地方事务。

"华公,"陈泰年轻些,终究沉不住气,看着窗外凄凉的景象,低声打破沉默,"蜀汉......真能收拾这残局吗?司马懿虽死,其子侄多人据闻已逃往辽东,依附公孙渊,其旧部在河北、青徐之地,岂能甘心?且流民遍地,盗匪蜂起,粮秣短缺......"

华歆缓缓睁开眼,那双阅尽沧桑的眼眸深处,是深沉的忧虑,但语气却异常平静:"司马氏如百足之虫,死而不僵,辽东苦寒,然公孙氏久据一方,未必不能为其提供喘息之机,此确为大患。然......"他话锋一转,目光透过车窗,望向远处正在荒地上艰难翻土的零星农夫,"张翼此人,沉稳干练,非一味嗜杀之辈。其行'三品九阶'之制,意在安抚,分化魏臣。开仓放粮,招抚流民,亦是当务之急。至于司马余孽......"华歆的声音低沉下去,带着一丝决绝,"若其敢复起为祸,老夫纵已老迈,亦当执笔为刃,斥其不臣,正天下视听!为苍生计,此身何惜?"

此时,车队经过一片相对"热闹"的区域。路边新设的粥棚冒着热气,蜀军士卒持戈维持秩序,衣衫褴褛、面黄肌瘦的流民排着长队,眼神麻木中透着一丝对食物的渴望。几名蜀汉文吏坐在简陋的木案后,正为一些愿意登记入籍的流民记录姓名、籍贯、原职业、有何手艺。

张翼示意车队暂停。他跳下车辕,大步走到登记处。一个负责的小吏连忙起身行礼:"将军!"

"今日登记入籍者几何?愿返乡垦荒者多少?有一技之长者几人?"张翼的问题直指核心。

"回将军,自布告贴出,今日已有三百七十一人登记。愿返乡者约六成,皆已发放路引、三日口粮及少许垦荒种子。有一技之长者四十三人,木匠、铁匠居多,也有几位通晓文墨的落第书生和一位懂些粗浅医道的铃医,已另行登记造册,准备推荐给各郡县工曹或医署。"小吏回答得条理清晰。

张翼点点头,目光落在队伍中一个身材高大、骨架粗壮、眼神却有些呆滞的汉子身上。他走过去问道:"壮士何处人?有何打算?"

那汉子有些畏缩,讷讷道:"小......小人王铁柱,东郡......濮阳人。原......原是夏侯将军......呃,夏侯惇将军部下一屯长......家里......早没了。除了打仗、种地,啥也不会......官爷说,愿意去边地屯田,给地,给牛......小人......小人想去陇西......"他声音越说越低,带着对遥远边地的茫然和对新生活的最后一丝希冀。

"陇西屯田,辛苦,但有地就有根,好好干,朝廷不会亏待垦边之士。"张翼拍了拍他的肩膀,语气带着鼓励。他又看向旁边一个穿着破烂儒衫、形容枯槁的中年人:"先生呢?"

那书生模样的人苦笑一声,拱了拱手:"在下李默,颍川寒士,屡试不第......略通算学、文书。听闻......听闻蜀中新朝,欲开科举,广纳贤才......在下......想去成都碰碰运气,总好过饿死沟渠。"

眼中闪过一丝微弱的、不甘熄灭的文人光芒。

"有才学,自有报国门。"张翼肯定道,随即环视流民,声音洪亮,"陛下有旨:凡愿入籍归化者,皆为大汉子民!官府助尔等安家落户!愿垦边者,授田贷牛,三年免税!愿务工者,依才安置!有冤屈者,可至各郡'察冤使'处申诉!朝廷必还尔等一个公道!然------"他语气陡然转厉,杀气凛然,"凡啸聚山林,为祸乡里,劫掠商旅行人者,杀无赦!凡勾结司马余孽,图谋不轨者,夷三族!何去何从,尔等自择!"

恩威并施的话语在流民中引起一阵骚动。登记的速度明显快了起来。华歆在车内默默看着这一切,对陈泰低语道:"看见了吗?收其田亩以安其身,开其仕途以收其心,明其赏罚以立其威。此乃长治久安之基。张翼此行,非仅为平乱,更在播种。"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几日后,车队抵达残破的洛阳城郊。夕阳的余晖无力地涂抹在断壁残垣之上,乌鸦成群,更显凄凉。张翼与华歆等人登上一处高坡,俯瞰这座曾经无比辉煌、如今却满目疮痍的帝都。

"司马懿火烧洛阳,此仇此恨,百世难消!"一名原魏国官员看着故都惨状,忍不住悲愤出声,老泪纵横。

华歆沉默良久,苍老的面容在暮色中更显沧桑。他缓缓开口,声音带着历史的沉重和一种超越仇恨的清醒:"火焚帝都,司马氏之罪,罄竹难书。然......洛阳之殇,亦是魏室失德,权臣坐大之果。新朝初立,百废待兴,与其沉湎旧恨,不如......"他转向张翼,目光炯炯,"张将军,老夫不才,愿向陛下与丞相进言:重修洛阳,非为奢靡,实乃定鼎中原,凝聚人心之象征!当召集流亡工匠,以工代赈。更当于此设'京畿大学',广纳天下寒士,无论魏蜀吴,唯才是举!使文脉不绝,人心有归!"

他顿了顿,语气带着一丝恳求,"至于司马氏......辽东苦寒,公孙氏反复无常,其势难久。然斩草务必除根,当密遣精干,联络高句丽、扶余,断其外援,绝其后路!"

张翼看着眼前这位须发皆白、却依然心系天下的老臣,肃然抱拳:"华公高义,心系苍生,张某敬佩!重修洛阳、兴办大学之议,张某必快马加鞭,禀明圣上与丞相!至于司马余孽......"他眼中寒光一闪,"将军放心,天罗地网,早已布下。辽东虽远,亦在王土之侧,岂容宵小久踞!"

暮色四合,将洛阳的废墟和这群见证历史转折的人们,一同笼罩在苍茫的暮霭之中。重建与复仇的种子,在瓦砾之下悄然埋藏。

***

江东,吴郡吴县郊外,一处竹林掩映的幽静小院。

院中一方石桌,两个蒲团。原吴国辅吴将军、文臣之首张昭,一身洗得发白的葛布深衣,正与一位来访的旧友------原吴国光禄勋严峻对坐。石桌上只有清茶两盏。张昭须发如银,面容清癯,往日在朝堂上那股刚直不阿、令人敬畏的锋芒,似乎已被这山林的清气洗去,只剩下阅尽沧桑后的平静,只是眼底深处,那抹忧虑如同水底暗流,从未真正消散。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