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安济新章(1/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强汉之墨色如血》最新章节。
议罢刑章定典常,长安春日照仓廪。
鉴疾初辨癫狂状,安济新营疗疾堂。
商贾捐资纾困厄,医官施药解愁肠。
最怜阶下迷途者,弦上哀音诉未央。
数日后,一份由三个少年共同完成的《长安病患家属状况录》悄然呈现在太医令程琰的案头。程琰阅后大为震动,立即将其转呈丞相府。
与此同时,官方的调查也在深入展开。太医令程琰带队查验王五病情,确认其确有"间歇失心"之症;廷尉府则细致核查案发经过,确认王五平日与受害者无冤无仇;而国学博士们则从古籍中寻找类似案例和法理依据。
民间舆论也在持续发酵。有受害者家属跪在廷尉府外哭诉求公道;也有病患家属联名上书恳请朝廷宽宥;更有一群儒生自发组织辩论会,将各方观点整理成册,呈送丞相府参考。
第七日,诸葛亮召集众人再次议事。这次,他特意让周墨将三个少年的《状况录》读给众人听。
当读到"每至夜半,常闻锁链之声与哀嚎相和,不知是人是兽"时,满座寂然。当读到"若得医治,谁愿骨肉相囚"时,廷尉张缉也不禁动容。
"看来,此事关乎的不仅是王五一人的性命。"诸葛亮沉声道,"更关乎千万家庭的命运,关乎朝廷如何对待子民的疾苦。"
经过深入讨论,终于达成共识,制定了详细的方案。
第十日朝会,诸葛亮率众臣呈上奏议。
"经臣等详查商议,"诸葛亮朗声奏报,"王五确患间歇失心之症,案发时处于病发状态,神识昏蒙,不能辨识行为性质。依情理而言,其罪可悯。然毕竟致三死之果,若全然不究,恐失民心,且开不良先例。"
刘禅微微颔首:"丞相继续。"
"故臣等建议:一、明确立法,定'鉴疾司'于太医令下,专司鉴定疑犯精神状况;二、确立'失心杀人'特殊处理程序,需经太医令、廷尉府、地方官三方核验;三、确属失心杀人者,免其死罪,但须强制医治并严加看管;四、设立'抚恤仓',由朝廷和地方共同出资,对此类案件受害者家属予以抚恤..."
诸葛亮详细奏报了各项细则,显然经过深思熟虑。
刘禅静听完毕,面露赞许之色,却道:"丞相所议甚为周全,然朕尚有补充。"
群臣皆屏息凝神,不知天子还有何高见。
刘禅站起身来,目光扫过全场,声音沉稳而有力:
"朕连日来深思此事,略有心得。诸卿可知,为何要区别对待失心犯罪?"
他稍作停顿,继续道:"因刑罚之目的非惟报复,更在于惩前毖后,治病救人。对于能明辨是非者,刑罚可起到警示惩戒之效;而对于不能明辨是非者,刑罚既无威慑之效,亦无教化之功,徒增杀戮而已。"
这番话一出,满朝皆惊。这种对刑罚目的的深刻理解,超出了当时普遍的"杀人偿命"观念。
刘禅续道:"然,免死并非无罪。患者虽病发时无知,但其病体毕竟是凶器。犹如猛兽出笼伤人,主人虽无杀心,亦需担责。故朕意:"
"一、准丞相所奏,设立'鉴疾司'及相应程序。"
"二、确属失心杀人者,免其死刑,但须强制送入'安济坊'医治看管,非经太医令确认痊愈且无复发之险,不得释放。"
"三、患者家属有看管不周之责,需承担部分抚恤责任,具体由地方官根据实际情况裁定。"
"四、朝廷设'癫狂患者册',各地需登记在册,加强平时看护和医治,防患于未然。"
"五、准丞相所请设'抚恤仓',但对资金来源朕有补充:除朝廷和地方拨款外,可向商贾募捐,捐资多者立碑表彰。"
"六、命太医署广泛征集医治此症的方剂,编撰成书,发至各州郡。"
刘禅的裁决既保留了传统法律威严,又体现了人道关怀,更提出了切实可行的管理方案,令满朝文武为之折服。
退朝后,诏书很快颁行天下。王五被送入新设立的安济坊,其家产半数用于抚恤受害者家属。长安百姓初时虽有议论,但细思天子所言在情在理,加之有了明确的处理章程,风波渐息。
更令人惊喜的是,诏书颁布后不久,长安富商响应踊跃。西市富贾李玉率先捐钱百万,言其幼妹亦患此疾,深知其苦。随后多家商号纷纷解囊,不过旬日,抚恤仓已筹得巨资。
安济坊的筹建也进展迅速。地址选在南郊一处清静之地,由太医署直接管理。程琰特意聘请了几位擅长治疗心疾的民间医者,共同研究诊治方案。
周墨的弟弟周砚成为首批入住安济坊的患者之一。周墨探望后回报丞相:"舍弟虽仍需拘束,然已有医官日日针灸用药,情况渐稳。家母欣慰不已,言称皇恩浩荡。"
在一个春光明媚的午后,程文、张逸、赵昂三人再次相聚。这次,他们一同来到安济坊工地外,观看施工情况。
"原来陛下考虑得如此周全。"赵昂喃喃道,态度已大为转变。
张逸笑道:"法理人情,本就该兼顾。"
程文则兴奋地说:"我叔父说,太医署正在整理医治失心症的方剂,或许真能帮到许多人..."
更让他们惊喜的是,安济坊主楼门前,立有一碑,刻着"肇元二年春,天子仁德,设此坊以安民心"字样,而在碑阴,竟刻有他们三人的名字,并标注"献言有功"。
"这...这怎么敢当..."赵昂面红耳赤,既惊且愧。
张逸郑重道:"这是勉励我们继续关心民瘼,为民请命。"
程文点头:"日后我们更要留心百姓疾苦,方不负圣恩。"
远处,未央宫高台上,刘禅凭栏远眺,看着这座正在慢慢变化的都城。通过那次"梦境",他深知一个文明的程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如何对待最脆弱的成员。而他能做的就是在这个时代播下人文司法和人道主义的种子,让它慢慢生根发芽。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