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科举风云(1/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强汉之墨色如血》最新章节。

雪覆双京寒意浓,诏开科举热潮涌。

寒门骤见登天路,豪族惊闻易世风。

魏吴遗才窥汉祚,边陲俊杰望云龙。

一朝榜定乾坤转,尽入彀中共鼎钟。

肇元二年的第一场大雪,纷纷扬扬数日,将长安与建业两座都城染得皓然一色。朱门高户的琉璃瓦上积玉堆琼,里坊街巷的青石板路覆絮埋霜,渭水与秦淮皆凝滞无声,唯见冰棱垂挂,寒气砭骨。然天地虽寂,人心却炽。一股燥热暗流,自未央宫与建业台城涌出,沿驿道官路奔腾四散,穿透重重关山,漫入州郡县乡,最终在诏书抵达的那一刻,轰然点燃了整个大汉疆域,乃至魏、吴旧地的万千心绪。

——《鼎新革故策》卷五,千呼万唤始出来!

皇帝刘禅力排众议,丞相诸葛亮鼎力支撑,骠骑将军赵云、车骑将军魏延等勋旧附议,酝酿数月、震动天下的开科取士之诏,终以明发邸报、驿站快马、州郡布告等方式,昭告天下:

“朕闻三代之治,皆在得人;强汉之兴,必赖群才。今寰宇初定,百废待兴,非博选英贤,无以光昭大业。兹特开文武贡举之科,天下之士,无论华夷,不拘门第,凡有志于匡扶社稷、效力疆场者,皆可依例赴考。朕将亲览殿试,量才授职,共享太平!”

文科:由丞相诸葛亮总领长安试场,录尚书事费祎总领建业试场。试以经义、策论、算学、律法。

武科:由骠骑将军赵云总领长安试场,车骑将军魏延总领建业试场。试以弓马、兵法、阵略、技击。

各州郡依名额荐送优异者,亦可自荐投考。一经录取,即授官身,优给廪禄。

此诏一出,真如巨石投湖,激浪千重!尤其是“无论华夷,不拘门第”八字,堪称石破天惊,在士林、军伍、市井、乡野间,掀起了前所未有的震荡。

***

雪夜未央,温室殿内炉火融融,刘禅与诸葛亮对坐手谈,黑白子落枰无声,然二人心思,皆不在棋局。

“相父,此诏一下,恐谤议如潮。”刘禅拈着一枚温润白玉棋子,目光却投向窗外雪幕,“‘不拘门第’四字,不知要触动多少高门显宦的肝肠。”

诸葛亮羽扇轻摇,神色平静如深潭:“陛下,谤议必不可免。然天下初定,曹魏虽平,东吴虽附,然人心未全然归汉。更有鲜卑、羌氐、南蛮,皆需羁縻化导。若仍固守九品中正之旧制,选官只问门第,不论贤愚,则寒门英才无进身之阶,边地豪杰怀才不遇,魏吴遗士心存观望,久而久之,怨气郁结,非国家之福。”

他落下一子,继续道:“且观此次东征,军中如李铮、林风,工苑如蒲远,朝中如辛苗、李文,皆非高门出身,然皆能建功立业,可见英雄何必尽出世家?陛下欲成中兴大业,必要广开才路,聚天下英杰于彀中。此科举之制,虽仿隋唐而早设,实乃顺应时势,不得不为。”

刘禅点头:“相父所言,朕岂不知。只是……赵老将军、魏将军他们,对武科由他们主持,自是欣然。然文中之科,由相父与费祎总领,恐一些儒林老臣,暗讥丞相以权扶植亲信,把持文脉。”

诸葛亮淡然一笑:“臣之心,日月可鉴。长安、建业两处试场,命题、阅卷事宜由朕亲自过问,并命礼部与国子监共同负责,确保公正公平。臣与文伟(费祎字)只总揽其务,防其紊乱而已。且试题兼考经义、策论、算学、律法,非熟读死经者所能擅场,正可选拔通实务之才。至于谤议,臣一身当之。”

刘禅动容,执棋之手重重按在枰上:“好!有相父此言,朕无忧矣!此科既开,便如开闸泄洪,势不可挡。纵有顽石阻路,亦当被洪流冲刷而去!”

君臣相视,皆看到对方眼中坚定的光芒。这科举之策,非止为选才,更是要将选官之权从地方豪强、中央门阀手中,逐步收归中央,加强皇权,夯实中兴之基的一场深远布局。殿外风雪呼啸,殿内炉火噼啪,仿佛在为这场即将到来的变革奏响序曲。

***

诏书传至颍川荀氏宅邸时,家主荀崧(以其为魏晋名士荀彧之后代虚构)正与几位族老围炉赏雪、品评诗文。

仆从呈上抄录的诏文,荀崧览毕,原本红润的面色渐渐沉郁,将那纸笺传于众人。暖阁内鸦雀无声,只余炭火轻微爆响。

半晌,一位须发皆白的族老颤声道:“‘不拘门第’?这……这成何体统!岂非要将贩夫走卒、边夷野人,都与吾等清流子弟同列朝班?斯文扫地!斯文扫地啊!”

另一较为年轻的族人蹙眉道:“朝廷此举,恐是诸葛丞相之意。其素重实务,不喜清谈。如今开科考什么算学、律法,分明是要打压我等着重经学传承的世族。”

“岂止!”又一人接口,“以往州郡中正皆由我辈品题人物,荐举官员,权柄在手。如今朝廷直接开科取士,这中正之权,名存实亡矣!长此以往,吾辈子弟入仕之途,岂不被寒门挤占?”

众人议论纷纷,皆露忧愤之色。唯荀崧沉默良久,方缓缓道:“诸位稍安勿躁。朝廷此策,固然激进,然其势已成,恐难逆转。我荀氏诗礼传家,经学底蕴岂是寒门短时间可及?即便考那策论、算学,我族中俊秀,如璨儿、寓儿,亦未必输于人。”

他顿了顿,眼中闪过精光:“况且,朝廷开科,总要有人充任学官、阅卷官。吾辈门生故旧遍布朝野,未必不能在其中施加影响。再者,即便科举入仕,日后升迁铨选,依然需论资历、看人脉,绝非一考定终身。当下之急,非是抗拒,而是顺应。即刻挑选族中聪颖子弟,精心准备,务必要在首次科举中脱颖而出,占得先机!如此,方能在新格局中,保全我荀氏门楣不坠!”

众族老闻言,虽仍有不甘,却知家主所言乃是老成谋国之道,只得喟然应下。然那股“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的固有格局被打破的危机感,已如窗外寒雪,渗入了每一个高门子弟的心头。

类似的情景,在弘农杨氏、河东裴氏、琅琊王氏等侨姓与吴姓世家大族中接连上演。惊愕、愤怒、忧虑之后,最终大多选择了荀崧般的策略:一面私下抱怨、甚至串联试图施加影响,一面不得不紧急筹备,将族中精英推上科举这座新的独木桥。

***

与高门大宅中的压抑氛围截然相反,诏书在广大寒门学子、贫寒士人中引发的,是近乎疯狂的喜悦与希望。

长安城南,陋巷窄屋,油灯如豆。年轻的学子张黎(于前章出现,习律法)手捧一份辗转得来的诏书抄本,双手因激动而剧烈颤抖,眼中闪烁着泪光。其父只是一名小吏,家道中落,虽自身刻苦,于国子学中成绩优异,然若无此科,依往常惯例,最多得一郡县小吏之职,欲入中枢,难如登天。

“父亲!母亲!朝廷开科了!不拘门第!儿有机会了!”他奔出小屋,对着正在厨下忙碌的双亲,声音哽咽。

其父接过诏书,就着昏暗灯火细看,浑浊的老眼渐渐亮起,喃喃道:“天恩浩荡!真是天恩浩荡!黎儿,你的才学不输那些膏粱子弟,定要把握此次良机!家中便是砸锅卖铁,也供你备考!”

类似情景,在无数茅屋草舍中发生。寒窗十载,甚至数十载的苦读,终于看到了一丝穿透阶层壁垒的曙光。他们无钱无势,唯一的资本便是自身的才学与毅力。科举,给了他们一个相对公平的竞技场。

一时间,洛阳纸贵。长安、成都、洛阳、建业等大城的书肆人满为患,以往冷门的算学、律法书籍被抢购一空。许多贫寒学子自发组织起诗社、学社,互相切磋经义,讨论策论。烛火通明之夜,遍布帝国的大小城镇,无数张年轻而饥渴的面孔,埋首于书山卷海之中,心中燃烧着“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炽热梦想。

李文的兄长李焱,已调入兵部,闻讯后特意休沐一日,找到仍在工部学习、协助光学坊事务的李文,郑重道:“文弟,此乃百年未有之变局!你通晓实务,又曾在朝鲜历练,于策论、律法、算学皆有涉猎,正合此科!切莫错过机会,定要潜心备考,光耀门楣,报效国家!”李文重重点头,眼中满是坚定。

这股来自底层的、压抑已久的力量,正被科举之诏彻底引爆,汹涌澎湃,势不可挡。

***

诏书中“无论华夷”四字,对于帝国边疆及归附部族而言,不啻于一声春雷。

朝鲜都护府,王险城。

副都护库莫奚拿着都护马岱转来的诏书,看了半晌(他汉文尚不熟练,需人讲解),猛地一拍桌案,震得酒杯乱跳:“好!大汉皇帝陛下果然信人!说话算话!这科举,俺们沮沃部的儿郎也能考?”

马岱捻须微笑:“自然。诏书明言‘无论华夷’。都护府初立,正需通晓汉律、熟悉民情的本族人才。库莫奚副都护,你可遴选部族中聪慧敏捷、心向汉化的青年,延请汉人教授,努力备考。若能考中,归来便是朝廷命官,于你治理地方,大有裨益。”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