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体表经纬藏玄机(1/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针途》最新章节。

鼠疫阴云笼罩下的医学堂,迎来了一个特殊的早晨。今天是针灸经络课程的开端,由陆九芝老先生亲授。令人意外的是,麦克莱恩博士和几位西医教员早早来到东苑针灸讲堂,占据了前排位置。

“稀奇,洋教授们也来学针灸?”周振邦低声对林闻溪说。

林闻溪注意到麦克莱恩带着一本厚厚的笔记本和一套精细的解剖图,显然有备而来。

陆老先生步入讲堂,身后跟着两位助手抬着一个等人高的铜人模型。这尊铜人制作精美,全身布满了密密麻麻的穴点,表面涂有一层蜡质。

“此乃仿宋天圣针灸铜人所制,”陆老抚摸着铜人表面,“内藏脏腑,表刻经穴。古时考核医者,以蜡封穴,内注清水,针入水出,方为合格。”

学生们围上前去,好奇地观察这尊着名的教学模型。梁启远皱眉道:“这些穴位与西医解剖学中的神经血管走向并不完全一致,有何科学依据?”

陆老不答反问:“诸位可知为何针剌合谷能治牙痛?为何灸足三里能强身健体?为何晕厥掐人中可醒神?”

这些问题让讲堂安静下来。就连麦克莱恩也露出思索的表情。

“西医见肌肉、血管、神经,中医见经络、腧穴、气血。”陆老让助手褪去铜人表面的蜡层,露出底下密密麻麻的穴点标记,“今日我们便从手太阴肺经开始,探讨这体表经纬中藏的玄机。”

课程开始,陆老详细讲解肺经的循行路线、主要穴位和主治病证。他不仅讲述古典理论,还结合临床案例:“我曾治一咳喘患者,中西医治疗数月无效。察其太渊穴处有明显压痛点,针剌后当晚咳喘即缓。连针七日,其病若失。”

麦克莱恩举手提问:“陆先生,您所说的经络,在西医解剖中并无对应结构。如何证明它不是想象中的产物?”

陆老微微一笑:“溪流在地图上清晰可见,你掘地三尺却未必见水。经络如斯,是气血运行的通路,而非具体的管道。”他请一位学生上前,在其前臂演示循经感传现象——沿肺经路线轻叩,确实能产生特殊的麻胀感传导。

“有趣!”麦克莱恩认真记录,“这种现象或许与神经传导有关。”

课后,学生们分成小组练习取穴定位。林闻溪与周振邦一组,互相在对方身上寻找肺经穴位。

“闻溪,你觉得经络真的存在吗?”周振邦一边按着林闻溪手腕处的太渊穴一边问,“西医解剖了那么多尸体,从未发现经络结构。”

林闻溪沉思道:“祖父曾说,‘经络如枢机,玄冥幽微,变化难极’。或许它不像血管神经那样有形可见,而是某种功能性的联系通路。”

这时,麦克莱恩走过来:“林,能让我试试定位吗?我想亲身体验一下。”

在林闻溪指导下,麦克莱恩准确找到了周振邦的尺泽穴。当他按压穴位时,周振邦突然感到一阵酸麻沿手臂上传:“就是这种感觉!中医说的‘得气’!”

麦克莱恩惊讶地看着自己的手指:“很神奇。压力并不大,却产生了明显的放射感。这或许与神经反射有关。”

下午的解剖学课程,由麦克莱恩讲授周围神经系统。奇妙的是,他特意将课程内容与上午的经络理论对照讲解。

“大家看,”麦克莱恩指着解剖图,“手太阴肺经的循行路线,与桡神经和肌皮神经的分布区域有相当程度的重合。而合谷穴的位置,正好是桡神经浅支的分支处。”

他在黑板上画出对比图:“我不认为这是巧合。古人虽然不了解神经解剖,但通过长期实践,发现了体表特定点与内脏功能的联系规律。”

这番言论让崇西派学生们大为震惊。梁启远忍不住问:“博士,您是在为中医经络理论寻找科学依据吗?”

麦克莱恩正色道:“科学不是信仰,是求真。如果某种现象确实存在且可重复,我们就应该研究它背后的原理,而不是因为它不符合现有理论就否定它。”

他展示了最新的研究资料:法国医生们通过注射放射性同位素追踪,发现沿经络路线的扩散速度确实比周围组织快;日本学者发现穴位处的电阻低于周围皮肤;德国学者通过红外热像技术显示针刺后沿经络的温度变化...

“看,现代科学正在验证古老智慧的合理性。”麦克莱恩总结道,“也许不久的将来,我们能够用科学语言解释经络和穴位的奥秘。”

课程结束后,林闻溪沉浸在深思中。他来到空无一人的针灸练习室,面对铜人模型,手指轻抚那些穴点印记。

“观其形易,会其神难。”陆老的声音从身后传来。不知何时,老先生已站在门口。

林闻溪忙行礼:“陆老,学生只是在思考中西医对人体认识的不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