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7章 战地培训体系成(2/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针途》最新章节。

女兵班的班长叫杨秀英,原是北平女中的学生,抗战爆发后投奔延安。她聪明好学,但对手术血淋淋的场面本能地恐惧。

“林教员,我...我见血就头晕。”杨秀英羞愧地承认。

林闻溪没有批评她,而是说:“明天开始,你跟着顾教员处理轻伤员,慢慢适应。”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在顾静昭的耐心指导下,杨秀英逐渐克服了心理障碍。毕业后,她主动要求分配到最前线的手术队,后来成为有名的“战地白衣天使”。

少数民族班的学员来自蒙古、回、藏等民族,语言不通成为最大障碍。林闻溪特地请来翻译,并采用更多图示教学。

一位叫巴特尔的蒙古学员,原本是牧民,对草药有独特认知。他认出几种蒙古族传统用药,经过验证后补充进了培训教材。

“我们的体系要吸收各民族的智慧。”林闻溪在教研会上说,“这才是真正的中西医结合。”

到1943年夏,培训中心已培养出三百多名战地医护人员,分布在各根据地。前线的战伤死亡率显着下降,感染率也得到控制。

最让林闻溪自豪的是,许多部队建立了自己的培训点,形成了分级培训网络。他提出的“每个连队有卫生员,每个营有医疗站,每个团有手术队”的目标正在实现。

一天,林闻溪收到一封特殊来信。那是首批学员小王写来的,他现在已经是某主力团的医疗队长。

“林教员,昨天我们团打了场恶仗,伤员很多。我们用您教的方法,救回了二十多个重伤员。有个战士腹部中弹,肠子都流出来了,我们按照培训时的模拟练习,清洗、回纳、缝合,居然救活了他!感谢您的教导...”

读着信,林闻溪眼眶湿润。他想起在重庆时,何敬之之流曾嘲笑他的理想是“乌托邦”。现在,这个“乌托邦”正在成为现实。

1943年秋,培训中心迎来周副主席视察。看完学员们的实操演示后,他高度评价:“你们创造了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战地医疗体系,这是对抗战的重大贡献!”

周副主席还特地题词:“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这十个字后来成为新中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宗旨。

然而林闻溪没有停止前进的脚步。他开始筹划更高级的培训课程,包括战地手术、流行病防控、药材制备等。

“我们要培养的不是简单的卫生员,而是能够独当一面的战地医生。”他对教研组说。

同时,他还组织编写了各专科手册:《战伤处理手册》《常见病防治手册》《中药制备手册》...这些手册后来成为各根据地的标准教材。

寒冬再次降临延安,培训中心的窑洞里却温暖如春。第三批学员正在这里学习,他们的脸上已经看不到最初的迷茫和恐惧,取而代之的是专注和自信。

林闻溪站在讲台上,看着这些年轻的面孔,仿佛看到了中国医疗事业的未来。他知道,这些学员就像种子,将撒遍全国,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窗外,延河已经结冰,但在冰层之下,河水仍在流淌,等待着春天的到来。就像中国的医疗事业,虽然此刻艰难,却蕴含着无限的生机。

培训结束后,林闻溪独自登上后山。站在山顶,他可以望见远方的延河,以及河畔星星点点的灯火。每一盏灯下,都可能有一个正在刻苦学习的未来医护工作者。

“老师,您在这里啊。”顾静昭不知何时来到他身边,“风大,当心着凉。”

林闻溪没有回头,只是轻声问:“静昭,你说我们做的这些,真的能改变中国的医疗状况吗?”

“当然能。”顾静昭语气坚定,“你已经改变了那么多人的命运。还记得李正雄队长的话吗?‘医人能救百千,医国能救兆亿’。你现在做的,就是在医国啊。”

林闻溪望向远方,目光越过千沟万壑的黄土高原,仿佛看到了战火纷飞的前线,看到了那些因为他们的培训而获救的生命。

是的,这条路还很长,但方向已经明确。通过培训千千万万的基层医护人员,中国的医疗卫生事业终将迎来根本性的改变。

夜幕降临,培训中心的灯光次第亮起,像黑暗中闪耀的星辰,照亮着中国医疗的未来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