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5章 溪边偶遇,一曲《清平调》(1/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穿越三国之扶持汉献帝一统天下》最新章节。

江南的暮春,总是带着一丝缠绵的诗意。

姜小伍行至一处名为“镜月潭”的所在,潭水清澈,宛如一块巨大的碧玉,将天光云影,两岸青山,都揽入怀中。他一时兴起,便在潭边的一块青石上,铺开画纸,研好徽墨,准备将这满湖春色,收入画中。

他正凝神构思,一阵清脆的,如玉石相击的声音,从不远处传来。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苏子瞻此句,用来形容此景,倒也贴切,只是……少了几分魂魄。”

姜小伍闻声望去,只见一位身穿素白长裙的女子,正站在一株垂柳下。她身形窈窕,气质空灵,手中捧着一卷书,眉眼间,带着一股书卷的清气。仿佛她不是从人间走来,而是从这山水画中,走出的仙子。

姜小伍心中一动,放下画笔,笑道:“姑娘好见解。不知在姑娘看来,此景之魂,在于何处?”

女子循声看来,看到姜小伍和他面前的笔墨,眼中闪过一丝讶异,随即莞尔一笑:“此景之魂,不在晴,不在雨,而在‘镜’与‘月’。镜能映万物,月本无实体。它映照的,是观者之心。心中有景,处处皆是景;心中有情,时时皆有情。”

这番话,正说中了姜小伍的心声。他不禁抚掌赞叹:“好一个‘心中有情,时时皆有情’!姑娘高见。在下姜小伍,敢问姑娘芳名?”

“我姓苏,单名一个‘涟’字,涟漪的涟。”苏涟款款走来,目光落在了姜小伍的画纸上,“看先生的笔墨,想必也是此道中人。不知先生,欲为此景,题一首怎样的诗?”

姜小伍来了兴致,提起笔,饱蘸浓墨,在画纸一角,一挥而就:

**“一潭碧玉映天光,两岸青山入画廊。**

**我欲借来三分色,画尽江南春满堂。”**

苏涟轻声念着,美目中流露出欣赏之色:“先生之诗,豪迈开阔,有吞吐山河之气。只是……”

“只是又如何?”姜小伍饶有兴致地看着她。

“只是太过‘满’了。”苏涟微微一笑,也提起一支笔,在旁边,续了两句:

**“留得空白三分月,方引诗心到梦乡。”**

一“满”一“空”,一“实”一“虚”,两相结合,意境瞬间升华。

姜小伍看着那两句清丽脱俗的诗,再看看眼前这位气质如兰的女子,心中,第一次,对一个陌生人,产生了如此强烈的,知己之感。

“苏姑娘,你我这番相遇,若不浮一大白,岂不可惜?”

“正有此意。”

---

### **第二章:山水为媒,一路诗画同行**

那一次偶遇,开启了一段,如诗如画的同行。

他们仿佛是失散多年的知己,一拍即合。他们一起,游遍了江南的名山大川。

在西湖的断桥上,他们共赏残雪,姜小伍画下雪景,苏涟则在画上题诗:“断桥非断雪为桥,一段相思一段遥。”

在黄山的迎客松下,他们观云海翻腾,苏涟抚琴,姜小伍则和着琴声,长吟而出:“松涛阵阵迎远客,云海茫茫洗尘心。”

在苏州的园林里,他们穿行于亭台楼阁,假山池沼。姜小伍感叹于造园者的巧夺天工,苏涟却笑着说:“再巧的园林,也困不住真正的山水。真正的山水,在心中。”

姜小伍发现,苏涟不仅诗词造诣极深,更对文学,有着独到而深刻的见解。她能从一句“人生若只如初见”,谈到纳兰性德的悲欢;能从一首《将进酒》,剖析出李白的自信与孤独。

和她在一起,姜小伍感觉自己那刚刚觉醒的“文字神韵”,变得更加精纯,更加通透。他不再仅仅是“看”到文字的形态,更能“感受”到文字背后,那千百年来,沉淀的情感与风骨。

而苏涟,也被姜小伍身上那种,融合了商海的锐气、江湖的侠气,和文人的雅气的独特气质,深深吸引。他不像她见过的任何一个,只会掉书袋的文人。他的世界,是鲜活的,是立体的,是充满了无限可能的。

山水为媒,诗画为聘。他们的感情,在这一次次的唱和与交流中,悄然滋长,如同春日里的藤蔓,缠绕着彼此的心。

---

### **第三章:诗词大会,神仙眷侣的惊世一战**

一天,他们在一家茶馆歇脚,看到了电视上的一则新闻——国家正在举办“中华诗词大会”,面向全国,寻找最懂诗词的人。

“小伍,我们去参加吧。”苏涟的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

“哦?为何?”姜小伍笑着问。

“我想看看,我们这一路的山水,我们心中的诗情,能走到哪一步。”苏涟看着他,眼神坚定,“而且,我想和你,并肩作战。”

姜小伍看着她眼中的光芒,心中一暖,点了点头:“好。”

他们以“山水知音”为名,报了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