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章 兜兜转转(1/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滨津市第十三中学》最新章节。
华夏北方民谚云:初一饺子初二面,初三合子王家庄,初四烙饼卷鸡蛋。
初二中午在家吃完了面,池宿一家开始着手收拾行李。为了方便,池笙他们并未购买火车票,而是租了一辆SUV。
因为池笙本身就是孤儿,舒杨家在滨津市也没什么亲戚,只有外婆家的亲戚全都集中在老家——齐鲁省周亭县。
两地相距差不多五百多公里,一路上池笙与舒杨倒着开了不到六个小时,总算抵达了外婆的老家。
回到老家的那一刻,外婆都不用人扶着了,走路非常快,往前走了十几米忽然站住了脚步,因为眼前的景象和几十年前完全不一样了,自己就好像来到了一个特别陌生的环境。
这时,从村口走出来几个老人,与外婆交谈了几句后,便互相抱在了一起。
他们喜极而泣,互相攀谈了一番后,将池宿一家接到了外婆弟弟家。
在外婆的老家呆了一段时间,外婆倒是非常忙,几乎一天来好几拨亲戚。
池宿一家四口光是应付这些亲戚,就有些应接不暇了,好不容易消停了,又开始吃流水席。
好吃归好吃,却架不住天天大鱼大肉的啊,吃再多也会觉得腻。再加上成天在小县城里无所事事,池宿只能干溜达。
舒杨倒还好,拿着画板到村头高地去写生,池笙拿着笔和一个笔记本走街串巷。池宿问自己老爹这是干什么?池笙说好多民风民俗随着时代的发展都渐渐失传了,趁着自己还走得动,去转一转,把能找到的都记载下来,回去整理一下。
别看这个小县城,其实也有上千年的历史了,最早战国时期的许多国都就离这里不远,最远的也就二百来公里。
随后池笙指向那个祠堂说,这个祠堂起码也得将近两千年了,虽然有翻修的痕迹在,不过村民对这个祠堂保存的很好。
由于池笙说的好多涉及到历史,一下子勾起了池宿的兴趣,好脑子不如烂笔头,池宿也是心血来潮找池笙要了一个新的笔记本,池笙一边说,一边记。
比如那个年代什么样的建筑风格,文字特性是什么样的?什么朝代,房屋的布局是如何,建筑风格是啥样特色。加上风土人情,结合地理环境,形成的文化体系。
池宿不光是记,就连看到建筑物上的符号也是采取简单的素描记下来,池笙见儿子这么认真,估计是因为他们两口子考古的影响吧?于是好奇地问池宿,你上学时要是听讲这么认真,估计也不会这次掉那么多名次。
池宿听老爹没说几句正文又开始扯皮,也懒得跟他解释,佯装没听到,找到一处看不懂的团或者物件就问池笙,他们的由来以及什么含义。见儿子对历史如此上心,池笙也是没继续逗他,反而事无巨细地给池宿掰开揉碎地进行讲解。
在周亭县住了差不多一个礼拜,池宿跟池笙的小记事本已经写满了,外婆也只得依依不舍的跟家里的亲戚意义道别,并且约定,待池宿上大学后,搬回老家,安享晚年。
之后的几天,池笙带着他们一路上走走停停,用了三天的时间,绕了大半个齐鲁省,最终绕道来到了京城市。
那时候的京城市用不着进京证,池笙将车开到二环内的一个胡同口,便打电话。
没一会儿,一个五十多岁的半大老头从胡同里小跑着出来了,一见池笙便跟他抱在了一起。
不用多说,这个就是老罗了,池笙从后备箱拿出了几瓶自己珍藏的酒。
于是便在老罗家住下了,看着他们成天聊以前的事,外婆都有些坐不住了,她将池宿拉在一边说,估摸着咱们在京城得住些日子,要不配她转转。
池宿点头称是,成天在四合院里要么就是胡同周围溜达,早就给他憋坏了。
在老罗的安排下,手底下的人开车带着池宿跟外婆在京城各个着名景点转了转。
趁着池宿和外婆外出,舒杨和池笙通过老罗联系上他们的直属领导,对于这十几年的工作做一个汇报。
毕竟在西欧,条件有限,有些事情不能做得过于明显,防人之心不可无嘛。
这一天,池宿正陪着外婆在原来的皇家公园转悠,只听背后有人叫他:“池宿?想不到你来京城了呀。”
池宿扭头一看,竟然是徒生会的齐竞。
想到京城市徒生会的大本营,池宿也对齐竞的出现见怪不怪:“是啊,陪父母来一趟,见见老同事。这不在他们家憋了两天,憋坏了,跟外婆出来散散心。”
外婆见池宿在京城还有认识人,虽说觉得有些奇怪,毕竟自己外孙有自己的圈子也不好过问,于是扯个理由往前面唱戏的地方去了,说聊完了去那边找她。
“你们跟兴华联合怎么样了?快解决了吗?”
齐竞一上来就是开门见山,池宿对于这类事也是相当无语,当初见到徒生会的人加上敖煊那副好战的德行,感觉不久的将来,或许有一天会跟他们有冲突。
原来还有班君实他们当挡箭牌,等跟兴华联合清算完毕后,那些高三的也差不多该退出舞台了,自己到时候如何面对徒生会这么庞大的组织呢?
“开学后,估计过不了多久,我们就得算总账了......”
“是嘛......起码你还有些盼头,我这边算是没头了......”
齐竞说话的时候,神色黯然了下来。池宿见他一副苦大仇深的模样也是懒得搭理,看着原皇家园林的景色,装作什么都没听见一样。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