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陶魂(2/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华夏英雄谱》最新章节。

几个握着骨耜的年轻人面面相觑,脸上明显写着疑问和不情愿。其中一人忍不住嘟囔道:“舜公,这点薄坡,又背阴,去年草都稀得很,能藏什么好根子?我看还不及村东那荒地肥。”年轻人的话语中充满了质疑,他觉得在这样贫瘠的地方挖掘,无疑是白费力气。

女英从舜的身边上前一步,冬日惨白的光映照着她的额头,勾勒出她精致却又带着坚毅的轮廓。她先是仔细地观察着近处几棵枯败草根的形状,然后蹲下身子,用手轻轻拨开一点薄薄的表土,接着又用脚尖小心翼翼地继续翻动着泥土,一边观察一边说道:“瞧这草根,往深褐色的泥里扎得倔强。再细瞅这泥层,”她微微喘着气,腹部的沉重压迫着腔子里的力量,但她的声音依然平静而笃定,“冻得发僵发白,可下面却含着润,不是浮土能比的。”她的这番话,让众人微微一凛,原本的质疑声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丝犹豫和思考。

舜看向妻子,眼神里带着无声的激赏。女英那坚定的神情,仿佛在诉说着无论前路如何艰难,她都将与舜并肩同行。

他们手持简陋的工具——锄和耜,开始动手挖掘。冬日的大地,硬土层犹如坚固的铠甲,阻挡着他们探寻希望的脚步。每一次锄头落下,都伴随着沉闷的声响,震得人虎口生疼。冰冷的泥土被一点点掀开,露出略深处略软的褐色底泥,那是大地深处的呼吸,带着未知的神秘。

随着挖掘的深入,起初挖出的只是一些细弱短小的茎块,令人满心失望。众人的脸上不禁浮现出沮丧之色,难道这片土地真的如此贫瘠,无法给予他们生存的希望?然而,舜和女英并未气馁,他们的眼神中依然闪烁着坚定的光芒,仿佛在告诉大家,再坚持一下,也许转机就在下一刻。

就在大家情绪低落之时,一个眼尖的青年突然喊了起来:“有了!粗的!”众人的目光瞬间被吸引过去。只见那青年挖到一截弯曲硕大的黄褐色根茎,状如干瘪的老姜,却异常粗壮沉手。这一发现,犹如黑暗中的一道曙光,瞬间点燃了众人的希望。刚才还弥漫在人群中的疲惫与疑色,此刻被一扫而空。

于是,大家更加奋力地挖掘起来。枯焦的荒土在他们汗水和骨耜的叩击下不断翻滚,泥土和草根的气息带着寒气和微湿的腥香,弥散在冰冷的空气里。那股独特的气息,仿佛是大地给予他们的回应,鼓励着他们继续努力。

随着根茎不断被挖出,沉重的陶罐、石锅被重新支起。族人们小心翼翼地将根茎洗净,放入锅中,再添上清冽的泉水。篝火被点燃,火苗欢快地舔舐着罐底,仿佛在为即将到来的美味欢呼。随着温度的升高,清冽的泉水开始被那粗硬的根块染上一种沉静的金黄色泽,腾腾的热气携着一股难以形容的、带着泥土寒气和草木回甘的奇异清气蒸腾而起,扑向每个人的鼻尖。

这股奇异的香气,让众人的心中充满了期待。女英靠坐在火堆旁温热的石头上,看着忙碌的众人,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舜走到她身边,递来一小碗滚烫的葛根汤。女英接过,小口啜饮。那暖流带着根的沉着和泉的甘冽,温柔地熨帖着腹中的不安。她长长地、无声地舒出一口气,仿佛所有的疲惫和忧虑都随着这口气飘散而去。

舜在她身边坐下,握住了她冰凉的手掌。在温暖的篝火映照下,舜的眼神温存中带着沉毅的力量。

当人们再次抬头看这片曾被他们视为“瘦瘠”的坡地时,眼神已然不同。土,还是那片土;荒瘠,依然是那么赤裸裸地呈现着,仿佛从未改变。但在他们心中,土地如同摊开的手掌,纹理间悄然变幻出之前被忽略掉的幽微脉络。他们发现,这片坡地在不同的季节里,有着别样的生机。春天,几株不知名的野花会倔强地从石缝中钻出,绽放出鲜艳的色彩;夏日,一场小雨过后,土壤里会弥漫出清新的气息,那是生命在悄悄孕育。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日子就这样不紧不慢地过着,直到数月之后的一场暴雨,打破了部落原本的宁静。天空像是被撕开了一道大口子,雨水倾盆而下,如注的水流汇聚成汹涌的山洪。山洪裹挟着黄泥和碎石,以排山倒海之势冲下山脊。半山腰那片部落开荒的心血——一片较为平坦肥沃的园子,瞬间被淹没在洪水中。

洪水肆虐,毁坏了这片承载着人们无数希望的园子。雨水把禾苗打得倒伏,与泥浆搅成一团。原本嫩绿的禾苗,此刻在泥水中挣扎,像是即将被黑暗吞噬的生命。人们纷纷从各个角落赶来,站在狼藉边缘,望着泥水里挣扎的幼嫩青绿,心中满是悲痛。有人开始低声哀泣,那哭声在风雨中显得格外凄凉。孩子们躲在大人身后,惊恐地看着眼前的一切,眼中充满了无助。

就在众人沉浸在悲痛之中时,舜带着一群人踩着泥泞赶来。舜的身影在风雨中显得格外高大,他的眼神中透着沉稳与坚毅。他来到园子旁,在短暂的审视后,目光望向了离被毁田地不远、一侧更为高亢、遍布乱石却稳固向阳的坡地。他抬手指向那片坡地,语气平淡无波却又不容置疑:“移苗。这地方稳当。”

人群一阵骚动,困惑和犹豫写在沾满泥水的脸上。大家面面相觑,似乎不敢相信舜的决定。这片乱石坡,石头比土还多,平日里无人问津,怎么能成为移栽禾苗的地方?一个白发老者踏前一步,枯瘦的腿在泥水里瑟瑟发抖。他声音苍老而惶惑地说道:“舜公,这乱石坡……石头比土还多……移上去……不是白耗力气么……”其他族人也纷纷附和,脸上满是担忧与不解。

舜没有立刻回答,他深知这问题的沉重,关乎着村民们未来的生活。他下意识地望向了身侧挺着更大肚子的娥皇。

娥皇原本一直沉默地在舜身侧观察着这片刚被冲刷过的坡地。她的目光在杂乱的石块和残败的植物间穿梭,神色凝重。此时,感受到丈夫无言的目光,她缓缓抬起了那张被雨水打湿却依然沉静的脸。雨水顺着她的脸颊滑落,打湿了她朴素的衣衫,但她的眼神却无比坚定。她指向坡顶几处湿漉漉但异常粗壮的灌木,声音不高,却稳稳穿透淅沥雨声:“爷爷您看那几丛荆条。”

众人的目光顺着娥皇手指的方向望去,只见坡顶的几丛荆条在风雨中顽强地挺立着。洪水如此凶猛,连棵大树都给折了根冲跑,可这些荆条呢?它们扎根扎在石头缝最深处,叶子被洪水冲得七零八落,杆子却硬是立着,展现出一种令人震撼的倔强。

娥皇继续说道:“水那么凶,连棵大树都给折了根冲跑,可它们呢?扎根扎在石头缝最深处,叶子给冲得七零八落,杆子却硬是立着!活得多倔强!”她的眼睛亮得如同浸洗过的墨玉,闪烁着智慧与坚毅的光芒。雨水顺着她的发梢流下,却丝毫没有影响她话语中的力量。“地底下根攀着石头缝,稳得跟山连成一体,再大的雨水也只能顺着石头表面流过去。”

她的话仿佛带着一种奇异的温度,如同冬日里的暖阳,穿透阴霾,照进众人的心里。方才还弥漫在泥水与毁损之间的低沉哀伤,如同被一只手轻轻抹去了一层灰翳。众人凝神再看那片乱石坡,目光变得沉凝。他们不再只看到眼前的破败,而是看到了石块之间窄小但坚实的土壤缝隙,看到了荆条深扎岩隙的根系所昭示的力量。

荆条那顽强的生命力,深深触动了村民们的内心。他们开始意识到,在这片看似绝望的坡地上,其实隐藏着希望。就像这些荆条,在恶劣的环境中,依然能够找到生存的方式,将根深深扎入石缝,与大地紧紧相连。

老翁眼里的疑惧渐渐被一种崭新的衡量替代。他不再只是担忧这片土地的荒芜,而是思考着如何像荆条一样,在困境中找到生机。他凝视着那几丛荆条,仿佛看到了未来的希望。许久之后,他缓缓点了点头,在脚下泥泞中沉重地吐出一字:“挖!”

人们佝偻着身躯,再次弯下腰,雨水如注,无情地冲刷着他们的背脊,顺着衣衫的纹理蜿蜒而下,冰冷刺骨。

石锄在人们手中挥舞,带着沉重的力量,挥向荆棘根部。那荆棘生得极为顽强,根须紧紧盘绕在土地之中,与石锄展开一场激烈的较量。石锄叩击着岩石的边缘缝隙,发出沉闷的声响,在风雨的喧嚣中显得格外突兀。每一次撞击,都溅起细碎的石屑,与雨水混在一起,化作泥污。

这片荒石坡,曾被肆虐的洪水粗暴地蹂躏过,原本就贫瘠的土地变得更加荒芜。但即便如此,新的秩序仍在这片千疮百孔的土地之上顽强地重萌。人们的汗水与雨水交织在一起,湿透了每一件衣衫。衣衫紧紧贴在身上,勾勒出他们瘦弱却坚毅的身形。尽管动作艰辛,却异常坚定,没有丝毫退缩之意。荒石坡上的每一锄落下,都像是对命运一次沉默而执拗的反抗。每一道划痕,都是他们不屈的印记;每一次用力,都是对未来的渴望。

舜也在这劳作的人群之中。他身材高大,面容刚毅,眼神中透着一股不屈的光芒。雨水顺着他的脸颊滑落,滴落在石锄之上,却无法浇灭他内心燃烧的火焰。他深知,这片土地虽满目疮痍,但只要人们齐心协力,定能让它重焕生机。

日子在劳作中悄然流逝,转眼间,寒冬来临。天地间一片银白,刺骨的风如刀割般刮着,似乎要将世间的一切都冻结。历山脚下的河水早已冰封,岸边结满了厚厚的霜凌。

那日,尧帝的使者再次来到历山脚下。此时,舜正半跪在河边结满霜凌的泥地上。他低着头,全部的注意力都倾注在双手之间。他的手指冻得通红发紫,甚至有些僵木,但仍稳如磐石,紧紧握着一块边缘磨得略锐的石片,专注地、极其缓慢地刮削着一块硕大的陶泥。

那陶泥的形态异常丑陋笨重,如同一个庞大而怪异的泥球,表面坑洼不平,布满了岁月的痕迹和粗糙的纹理。舜的额头浸出细汗,在这寒冷的天气里,细汗又瞬间被冷风吹成冰珠,挂在他的眉间,宛如晶莹的宝石。石片薄薄的边缘划过泥胚凸起的一处粗结,发出低哑的摩擦声,一层灰褐色的泥雾被刮削下来,飘散在冰冷的空气里。粗结被一点点抚平,只留下光滑圆润的轮廓。

河滩四周早已黑压压围聚了无数人,男女老少皆有。他们穿着厚重的兽皮,缩着脖子,抵御着寒风的侵袭。此刻,他们却静得可怕,只听得见石片划过湿泥的低沉嘶鸣和河风呜咽着穿过枯苇的声音。人们屏息凝神,几十上百双眼睛死死盯着舜手中那块正在蜕变、却未完全显出形貌的庞然巨泥。

使者身着华丽而厚重的服饰,神情庄重肃穆,在人群中奋力排开拥挤的众人,艰难地朝着舜所在的方向前行。他手中紧紧捧着用珍贵兽皮制成的诏书,那诏书承载着尧帝至高无上的旨意,即将宣布一个足以改变天下格局的重大决定——尧帝将召见舜,并把天下庶务托付于他。

此时的舜,正全神贯注地沉浸在手中的工作里。他面前是一个巨大的泥胚,这泥胚承载着他无数日夜的心血与期望。在他粗糙而有力的大手下,一块石片正有节奏地刮削着泥胚。每一下刮削,都像是在与这沉默的泥土对话,倾注着他对世间万物的理解与感悟。

当使者艰难地快要走到舜面前,正要宣示尧帝那意义非凡的召见和托付重命时,舜手中的石片落下了最后一刮。他像是突然从某种深邃的思绪中惊醒,骤然收手,动作戛然而止。紧接着,他缓缓直起身来,长久跪坐在冰泥上的腿骨关节,因长时间的压迫与寒冷,发出沉闷的“咔”的一声轻响,那声音在寂静而紧张的氛围中,显得格外突兀,仿佛是命运齿轮转动时发出的轻微摩擦声。

就在这一瞬间,奇迹发生了。那原本看似僵硬丑陋、毫无生气的庞然泥胚,在众人眼前豁然清晰起来——竟是一只巨大无比、浑厚圆融的陶瓮!这陶瓮的出现,如同破晓时分冲破黑暗的第一缕曙光,震撼着在场每一个人的心灵。

瓮身线条厚重如山岳,仿佛承载着天地间无尽的重量与沉稳。每一道曲线的转折处,都浑厚如大地涌起的波澜,自然而又充满力量,似乎蕴含着这片土地所孕育的生命的律动。而每一个曾经粗糙不平的棱角,每一处需要手捧的位置,都被打磨得不可思议的圆润与光滑。那细腻的触感,仿佛能抚平人们内心深处的焦虑与不安。

在初冬惨淡的天光下,这庞大的陶瓮泛着沉凝温润的陶色光泽,宛如被岁月精心雕琢,又似被神灵温柔抚摸过一般。它不再是一块冰冷的泥土,而是活成了饱含生命的土地本身,散发着一种古朴而又深沉的气息,让人不禁对大自然的神奇与人类的智慧肃然起敬。

使者原本高举在手中、准备宣布诏书的手,此刻悬在身前,定格在空中。他的目光像被磁石牢牢吸住般,无法从那巨瓮上移开分毫。那眼中满是惊叹与震撼,仿佛看到了一个超越凡人认知的神迹。

人群中爆发出一片近乎窒息的、震撼的抽气声,仿佛有一股无形的力量扼住了每个人的咽喉,让他们在惊叹之余,只能发出这样本能的声音。紧接着,有人已低低惊呼出声,声音中带着无法掩饰的敬畏与诧异。这只陶瓮所展现出的艺术魅力和精神内涵,远远超出了他们的想象,让他们在这一瞬间,感受到了一种来自灵魂深处的触动。

在人群的一侧,娥皇和女英不知何时已悄悄靠近。她们挺着双重的身孕,身体显得格外沉重,但她们的眼神中却透着坚定与期待。此刻,她们紧挨在一起,就像紧紧依靠的两座山丘,相互支撑,共同面对这即将到来的重大时刻。她们的手在粗布衣袖下交握,那双手因为紧张和激动,微微颤抖着,却又用这种仅对方能感受到的、无法抑制的颤抖互相支撑着,传递着彼此的力量与勇气。

两人静静地伫立在巨瓮旁,目光先是落在那只散发着古朴光泽的巨瓮上。这巨瓮体型巨大,浑圆的轮廓在冰雪的映衬下显得格外庄重,仿佛承载着无尽的岁月与期盼。随后,他们的视线不自觉地转向舜,舜的鬓角早已被汗水和冰屑沾满,那凌乱的发丝在寒风中微微颤抖。汗水是他连日来辛勤劳作的见证,而冰屑则是这严寒对他的考验。他的侧影坚毅而又疲惫,犹如一尊雕塑,凝固在这冰天雪地之中。

在两人眼中,那积蓄了日日夜夜、如同熬制苦药般的孤寂与期盼,在这一刻正被一种巨大的、令人鼻酸的温暖洪流冲散、化解。日日夜夜,他们在等待,等待着舜完成这看似不可能的任务。这份孤寂源于对未知的恐惧,对未来的迷茫;而期盼则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族人昌盛的渴望。如今,望着舜和这只凝聚着他心血的巨瓮,那些漫长日子里的煎熬,都在这一瞬间化作了眼底莹亮的流光,那是感动,是欣慰,更是对未来的信心。

舜的腰背挺得笔直,犹如河滩上坚韧的磐石,任那寒风如何呼啸,也无法将他撼动。他冻红的双手垂放在身侧,那双手布满了老茧和裂痕,每一道伤痕都诉说着他的艰辛。他看着自己花了整整三个寒日才磨出的巨瓮,眼神中充满了深情与敬畏。在他眼中,这只巨瓮不仅仅是一件陶器,更像是大地向他敞开的最为厚实、最为安定的承诺。大地孕育万物,而这巨瓮,就像是大地给予他的礼物,承载着他对生活的所有期许,也承载着他对族人的责任。

风卷着残冰在河滩上打着旋,发出尖锐的呼啸声,如同千军万马奔腾而过,又似无数怨灵在哭诉。这风穿过人群,带起一片寒颤,但人们依旧屏息凝神,目光紧紧地盯着舜和那只巨瓮。仿佛整个天地都在为这只陶瓮发出无声的轰鸣,那是大自然对这一伟大创造的惊叹,也是对舜坚韧不拔精神的赞美。

舜缓缓抬起头,目光越过屏息的人群。人群中,有老人,他们饱经沧桑的脸上写满了对未来的期待;有妇女,她们眼中闪烁着温柔与坚定,那是对家庭、对族人的守护;有孩子,他们天真无邪的眼神里充满了好奇与憧憬。舜的目光继续向前,越过河滩奔涌不息的波涛。河水汹涌澎湃,拍打着岸边的礁石,溅起层层水花,那是生命的律动,是大自然的力量。

最后,舜的目光投向远方被薄雪覆盖的山峦。山峦连绵起伏,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淡淡的银光,宛如一条沉睡的巨龙。那片沉默的山影底下,是他的聚落,他的陶坊,他开垦的田地和正在挺起脊梁的族人。

在那聚落里,简陋的房屋错落有致地分布着,烟囱中升起袅袅炊烟,那是生活的气息,是希望的象征。孩子们在聚落的空地上嬉笑玩耍,他们的笑声如同银铃般清脆,在寒冷的空气中回荡。老人们围坐在一起,谈论着过去的故事和对未来的憧憬。妇女们则在屋内忙碌着,准备着一家人的饭菜,那温馨的场景,是舜心中最柔软的角落。

他的陶坊,是他梦想开始的地方。那里摆放着各种各样的陶坯,有的已经成型,有的还在等待着他的雕琢。每一件陶器都倾注了他的心血,每一道纹路都蕴含着他的情感。他在这里度过了无数个日夜,用自己的双手,将泥土变成了一件件精美的艺术品,也将希望注入了每一个族人的心中。

他开垦的田地,在寒冬中显得有些荒芜,但舜知道,只要春天来临,这片土地就会焕发出勃勃生机。他仿佛已经看到了田野里麦浪滚滚,听到了丰收的喜悦欢呼声。这些田地,是族人生活的保障,是他们生存的根基。

而他的族人,在艰难的岁月里,正逐渐挺起脊梁。他们不再畏惧严寒,不再害怕困苦。他们在舜的带领下,团结一心,共同努力,为了美好的未来而奋斗。

在这只巨瓮浑圆的轮廓里,舜似乎看到了更多。他看到了一种足以抵抗一切风霜冻土、承接一切破碎与倾塌、最后将一切苦难酝酿成真正滋养与生机的坚固力量。这种力量,源于他对土地的热爱,对族人的责任,对生活的执着。它正缓缓流进他掌心的纹路,如同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流,涌向那不可测、却定然无比辽阔的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