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习惯的养成(1/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琉璃碎金》最新章节。

晨光初透,腊梅的幽香随着微风飘进问渠斋半开的木窗。

沈砚辞推开那扇熟悉的木门,门轴发出轻柔的吱呀声。

他手里拎着两个冒着热气的纸袋,肩头还沾着清晨的露水。

左手小心翼翼捧着一杯绕了三条街才买到的焦糖玛奇朵,杯壁上凝结着细密的水珠,奶泡的绵密香气若有若无地飘散;右手提着张奶奶刚出锅的豆沙包,纸袋边缘已被蒸汽浸出深色的痕迹,红豆的甜香与面粉的麦香交织在一起,唤醒了沉睡一夜的味蕾。

"早。"顾云深从修复台前抬起头,手里还握着爷爷传下的那柄包浆温润的木槌。

晨光恰好落在他微蹙的眉间,看到沈砚辞的身影,他眼底不自觉地漾开一抹顾暖的笑意,"今天怎么亲自去取了?不是说要赶早去印刷厂看教材样本吗?"

"顺路。"沈砚辞将咖啡轻轻放在台边,细心地垫上两层纸巾防烫,又顺手把散落在台上的拓印工具往内侧挪了挪,"张奶奶特意嘱咐,说今天的豆沙包馅料里加了新采的桂花,要趁热吃才能品出香味。"他将豆沙包仔细摆放在顾云深常用的白瓷盘里,六个包子围成完美的圆圈,动作熟练得仿佛已经重复过千百遍。

这半个月来,这样的场景每天都在问渠斋上演。

自从开始筹备培训班,两人之间渐渐形成了无数心照不宣的默契。

沈砚辞总会提前十分钟到,先推开后院教室的窗户通风,再仔细整理前一日未及归位的工具——木槌要挂在西墙的钉架上,拓印刀要收进靛蓝布袋,桑皮纸要按新旧程度分开叠放。

顾云深则会特意早起半小时,不仅调好当天要用的朱砂,还会顺手为沈砚辞更换手臂上的创可贴——尽管伤口早已愈合,这个带着关切的小习惯却保留了下来,成为晨间仪式的一部分。

"苏秘书长一早就发来了教材的修订稿。"沈砚辞从公文包里取出一个厚实的文件袋,袋口还沾着新鲜的墨香,"她说如果我们今天能审阅完,明天就能送去复印。"

顾云深先抿了一口咖啡,顾热的奶泡恰到好处地中和了连夜整理教学大纲的疲惫。

他又小心地咬了一口豆沙包,细腻的红豆馅在舌尖化开,桂花的清香果然在唇齿间流转,正是这半个月来最熟悉的安心滋味。

他指向修复台靠窗的一角:"放这里吧,垫着爷爷留下的那块蓝布,我们一起看。"

摊开的教材扉页上,顾家特有的雷纹拓印在米白的桑皮纸上泛着古朴的光泽。

两人肩并肩翻阅着纸页,沈砚辞的左手在指点重点时偶尔会碰到顾云深的指尖,带着清晨特有的微凉。

这种不经意的触碰,早已成为他们相处中最自然的节奏,就像修复室里檀香与墨香交融的气息,再寻常不过。

"这一章可以加个具体的实例。"沈砚辞修长的手指停在"拓印技法应用"页面的空白处,"就写你上月修复李警官那些受潮档案的完整过程,从除霉到托裱,步步详解。"

顾云深赞同地点头,顺手在页边画了个工整的小圈——这是他们商讨时的习惯记号。

他的笔迹清秀如新发的竹枝,沈砚辞的注释则利落似出鞘的刀刃,两种截然不同的字迹在纸页上和谐共存,仿佛经过长年累月的磨合,终于找到了最舒适的共处方式。

"云深,砚辞!"老周洪亮的嗓音从巷口由远及近地传来。他扛着两个新编的竹制课桌迈进问渠斋,额上还挂着细密的汗珠,"完全按你们图纸上的要求,桌面加宽了两寸,桌腿也做了防滑处理!"

两人赶忙放下纸笔上前帮忙。

竹桌被打磨得光滑圆润,每个榫卯都严丝合缝,散发着清新的竹香。"太周到了。"顾云深抚摸着冰凉的桌面,指尖划过细密的竹纹,由衷赞叹,"这手艺,学员们见了定要争相请教。"

"客气什么!"老周爽朗一笑,用袖子抹了把额角的汗,"我还顺手编了几个竹笔筒,下次带来。王婶的围裙也快绣好了,她非要给每件都绣不同的雷纹花样,说是要让学员们各具特色。"

送走风风火火的老周,顾云深转身从抽屉里取出一个靛蓝染的布包。

解开系绳,六把新磨的拓印刀整齐排列,乌木刀柄上都细致地缠着防滑的红绳,绳结打得一模一样。"你试试这把。"他递给沈砚辞其中一把,"我按你的手型重新调整了刀柄弧度,看手感如何。"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