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修补漏雨的屋顶(1/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琉璃碎金》最新章节。

清晨的寒意尚未完全散去,问渠斋后院那株老腊梅的枝桠上,几点金黄的花苞凝结着细密的露珠。

顾云深踩着那架吱呀作响的老木梯,小心地探身检查教室的屋顶。

昨夜那场急促的阵雨,在簇新的天花板留下了几块深色的水渍,如同不慎滴落的墨痕,最大的一块,正悬在放置着崭新教材的修复台上方。

“梯子不太稳,当心些。”沈砚辞在下方稳稳扶住梯脚,左手因用力而指节泛白,目光紧随着顾云深的身影。晨风拂过,带起顾云深棉布衬衫的衣角,这情景让他心头无端一暖,恍若回到了前章共撑一伞时,那方寸之间的静谧与相依。

他将梯子又向墙根挪实了几分,才仰头问道:“找到漏处了吗?”

顾云深在梯顶应了一声,指尖触到冰凉湿润的瓦片,在几片瓦的接缝处摸到了滑腻的残留青苔。

“是这儿,有几块瓦松动了,”他低头,恰见一片被风雨打落的槐叶停在沈砚辞发间,“得换掉,再用好竹篾把缝隙填实。”他顿了顿,“砚辞,可否去请老周来帮把手?他编篾的手艺,填缝最是牢靠。”

话音未落,巷口已传来老周爽朗的嗓音与扎实的脚步声:“不用请,我来啦!”只见他扛着一大捆青绿的新劈竹篾,手提沉甸甸的工具箱,额角挂着晨露,风风火火迈进后院,“早上听张奶奶说漏雨,我就赶紧准备了这些!”他身后,陈老先生稳步跟着,双手小心捧着一个深色陶罐,罐口以油纸密封——里面是依顾家祖传方子调制的防潮膏,用上等槐花蜜混合陈年熟石灰而成,比寻常水泥更透气,兼有防虫之效。

“这方子,是顾老先生当年亲传,”陈老先生将陶罐郑重递给梯上的顾云深,“那年他主持重修主屋屋顶,用的就是它,二十年风雨,再没漏过一滴水!”陶罐身上那个深深的“顾”字刻痕,已被岁月摩挲得圆润,罐底还清晰保留着当年沈父与顾老先生合力刻下的、象征合作的雷纹印记。

沈砚辞利落地在漏点下方搭好稳固的脚手架。

老周身手矫健地攀上屋顶,那束细密柔韧的竹篾在他手中宛若活物。

“放心,这活儿我熟!”他的声音从上方传来,带着笃定的自豪,“我爹当年帮顾老先生修这屋顶,就把这‘防漏篾’的横三竖二编法传给了我,雨水绝对渗不进来!”他一边说,一边熟练地将竹篾精准嵌入瓦缝,动作流畅,充满手艺人特有的韵律。

顾云深在地面配合,用爷爷传下的那柄光滑竹刀,从陶罐中挑起粘稠的防潮膏,稳稳递上。待老周嵌好竹篾,他又接过刀,仔细地将膏体均匀涂抹在接缝处,手法细腻,薄厚恰到好处,与他修复古籍所用的“补缝法”精髓相通。

一旁监工的陈老先生看得连连颔首,花白胡须微颤:“像!真像!这手势、这力道,跟当年顾老先生一模一样!这手艺,没丢!”

沈砚辞在教室内忙碌,展开一大块厚实防水布,将修复台上的新教材和精密工具仔细遮盖,防范落尘或可能的渗漏。

他弯腰整理边角,确保万无一失。目光扫过天花板上未干的水渍,忽然想起父亲泛黄日记中的一段:“甲戌夏,多雨。助顾兄修葺后院屋顶,用周父精编竹篾,涂顾兄秘制防潮膏。雨霁,共坐槐树下,饮顾兄所调槐花蜜水,甘甜解乏。”原来,二十多年前,父辈已在此并肩,为同一片屋顶挥洒汗水。今日他们的劳作,不过是又一次履行这跨越时光的、“共同守护”的无声约定。

“都歇歇吧,爬高爬低的,快来喝口热姜汤!”张奶奶提着一个大保顾桶,笑吟吟走进来。

桶盖开启,辛辣姜味混着红糖甜香立刻弥漫开来。

“早上风凉,怕你们受寒,特意煮的,多放了红糖,驱寒最好!”她麻利地分盛到粗瓷碗里,递给屋顶的老周时,还特意多舀了勺底浓稠的糖浆。

顾云深接过姜汤,轻吹后抿了一口。

那股带着姜辣与红糖醇厚的暖流,自喉入腹,熨帖地顾暖了四肢。

他抬头,透过袅袅热气望向屋顶。老周正俯身,将一段编好的竹篾递给架上的沈砚辞,两人的手在微凉空气中短暂交叠,那份默契,如同前章共握伞柄时一般,无需言语。

院中老槐树下,顾爷爷不知何时已坐在磨亮的藤椅上,手中拿着沈父当年用过的旧瓦刀。

刀柄包浆温润如玉。他望着屋顶忙碌的年轻人,眼神悠远,声音平和而有力:“当年你沈伯父修这屋顶时,总爱说,‘屋顶是问渠斋的脊梁,骨架稳了,里头的手艺和精气神,才能安安稳稳传下去’。如今看来,你们是真懂了。”

休补持续至正午,阳光明亮顾暖。

老周利落跳下架子,拍拍沾尘的手掌,语气轻松自信:“齐活!这下放心,再大的雨也漏不进一滴!瞧,”他指向屋檐下新增的精巧结构,“我还顺手加了条竹制导水槽,雨水顺槽走,不湿墙了。”那竹槽不仅实用,表面还编有细密雷纹,与门口“问渠斋古籍修复传习所”的竹铭牌遥相呼应。

顾云深再次登上木梯,伸手抚摸修补好的缝隙。防潮膏已干透,呈浅褐色,触感坚实;老周嵌入的竹篾与瓦片严丝合缝。

指尖传来的踏实感,让他心头暖流涌动,记忆闸门悄然打开。

他清晰忆起幼时,爷爷也是这样,踩着同样吱呀的木梯,修补问渠斋历经风雨的屋顶。

小小的自己就在梯下,踮脚递上工具。

爷爷总会低头,目光慈祥深邃:“云深啊,以后这屋顶,你得来修;这问渠斋,你得来守。”时光流转,如今的他,不仅守护着问渠斋,更与沈砚辞并肩,为这古籍修复培训班,亲手撑起了一片能遮风挡雨的屋顶。

“预报说晚间或许还有雨,为保险起见,我们最后再查一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