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修复师与老街坊(1/1)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琉璃碎金》最新章节。

非遗街区庆典结束后的第二天清晨,问渠斋的竹门刚被推开,远处便传来清脆的拐杖声。王奶奶提着装满艾叶粿的竹篮稳步走来,身后跟着两位街坊,小心翼翼地抬着一个用蓝布遮盖的旧物件。

"砚辞、顾小子,可算等到你们了!"王奶奶抹去额间的细汗,声音里带着久别重逢的喜悦。他轻轻掀开蓝布,露出一个半旧的樟木箱。箱盖的铜锁已锈迹斑斑,侧面裂开一道指宽的缝隙,透出岁月的痕迹。

顾云深连忙搬来竹凳请老人坐下,沈砚辞则蹲身仔细检视木箱。他的指尖轻抚裂缝处的木纹,若有所思:"这是老樟木料,用的是'燕尾榫'工艺,看这做工,应该是民国时期的老物件了。"王奶奶咬了口艾叶粿,眯着眼回忆:"这箱子是我当年的陪嫁,你顾爷爷还帮我修过锁扣呢。现在孙子要成亲,我想把嫁衣放进去,可这裂缝总掉木屑,怕刮坏了料子。"

正在整理木工料的林小满闻声走来,手中还握着沈父留下的旧木工尺。"王奶奶,让我试试吧!"少年信心满满,"沈老师教过我'补榫'的法子,先用老樟木片填缝,再用蜂蜡封边,保证恢复原样。"赵伯也从工坊探出头:"我这儿有去年收的老樟木料,纹路应该能对上。"

消息不胫而走,一上午工夫,又有五位老街坊带着各自的旧物陆续到来。李大爷抱着一个缺了两颗算珠的竹制算盘,感慨这是沈父年轻时为他做的,陪伴他记了三十年的杂货铺账目;张婶端来一个青花瓷碗,碗沿缺了个小口,那是顾爷爷用"金缮"修补过的,如今想再补好留作念想;连开茶馆的刘叔都扛来一块旧牌匾,"清香阁"三字的漆皮已斑驳脱落,背面还刻着"景明题"——正是顾爷爷的笔迹。

问渠斋的庭院顿时变成了热闹的"老街修复坊"。沈砚辞带着林小满专心修复樟木箱,耐心讲解如何辨认樟木的"顺纹"与"逆纹",补缝时要顺着原有木纹下刀;顾云深坐在修复台前调制金缮用料,特意加入少许腊梅花蜜:"这样补好的碗会带着梅香,正好配您的嫁衣。"赵伯和阿木则忙着修复算盘,用的仍是沈父留下的木工刨子,刨花卷着樟木香在庭院中飘散。

修至正午,王奶奶忽然想起什么,让街坊取来一个铁皮盒。里面珍藏着泛黄的老照片:"这张是你顾爷爷帮我修箱子时拍的,看他穿着蓝布衫,手里还攥着竹刀。"照片中,顾爷爷蹲在木箱旁,沈父在旁递工具,背景里的问渠斋竹门上还挂着当年的"修笺"木牌。沈砚辞接过照片,发现背面有一行小字:"街坊的物件,修的是念想,守的是人情。"

李大爷看着沈砚辞修复算盘的手法,不禁拍腿感叹:"这手法跟你沈爷爷一模一样!他当年修算盘,总先把算珠泡在茶水里润透,说这样磨出来的珠子更亮。"沈砚辞笑着点头,将算珠浸入顾云深刚沏的桂花茶中:"这是父亲日记里记的法子,说老竹料怕干,茶水中的茶多酚能养护纹路。"林小满认真记下"茶水润竹"的要点,在修复手册上仔细标注。

最动人的时刻当属修补牌匾。顾云深用细毛笔蘸着调好的漆,一点点补全"清香阁"的字迹。王奶奶和街坊们围在一旁,你一言我一语地追忆往昔:"当年这牌匾挂起来时,你顾爷爷还在茶馆里教我们写毛笔字呢。沈爷爷总带着砚辞来喝茶,小家伙蹲在柜台前看账本,就跟现在小满一样认真。"阳光透过腊梅枝桠洒在牌匾上,新补的漆色与旧漆渐渐交融,仿佛将散落的时光重新拼合。

傍晚时分,修好的老物件在庭院中整齐陈列。樟木箱的裂缝补得严丝合缝,新配的铜锁泛着温润光泽;青花瓷碗的缺口用金缮补成一朵梅花,比原先更添韵致;算盘的新算珠磨得圆润光滑,拨动时依旧清脆;"清香阁"的牌匾悬于竹架,在夕照中熠熠生辉。王奶奶轻抚樟木箱,眼眶微湿:"不是物件修好了值钱,是你们把我们的念想都修回来了。"

老周端来腊梅粥,街坊们围坐石桌边喝边聊。刘叔提议:"咱们老街坊凑点钱,在问渠斋旁办个'老街记忆展',把这些修好的老物件陈列出来,再请砚辞他们做数字化存档,让后辈们都了解咱们老街的故事。"张婶立即附和:"我再捐个旧纺车,是我娘传下来的,顾爷爷也帮忙修过!"

沈砚辞与顾云深相视而笑。林小满举着刚画好的展柜设计图兴奋道:"我设计了带护本纹的展柜,赵伯和阿木叔一定能做!我还可以给每件物件制作讲解牌,把王奶奶、李大爷的故事都写上去。"沈砚辞轻拍少年肩头,望向满院街坊:"不必凑钱,问渠斋的东厢房正好空着,我们一起动手改造成展厅。修复师守着手艺,老街坊守着回忆,我们本就是一家人。"

夜色渐深,街坊们陆续带着修好的物件归家。王奶奶走在最后,回望问渠斋的灯火,感慨道:"当年你爷爷们守着问渠斋,就像守着老街的根。现在你们接着守,这根就不会断。"顾云深立于竹门边挥手相送,望着老人的身影渐行渐远,空气中樟木箱的余香混着艾叶粿的温热气息,让他心头暖意融融。

沈砚辞从身后轻轻拥住他,指向东厢房:"父亲日记里写道,当年街坊们常给问渠斋送菜送粮,爷爷们修物件从不收钱,只换碗热粥。"他拿起那叠老照片,"如今我们修的不是物件,是在续写这份人情。"这正是"烬中炽焰"最真实的模样——它不在华美的展厅里供人观赏,而是深植于日常生活的烟火气中。是邻里相赠的艾叶粿,是精心修补的旧木箱,是代代相传的温情,在每一个平凡的日子里静静燃烧,温暖着寻常百姓家的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