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井边医馆——公共卫生与防疫(1/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丝路万里驼铃》最新章节。

晨光沿着雪山的脊背缓缓滑落,雪水顺着主渠流入城,在城北的老井旁汇成一汪浅浅的清池。井栏被岁月磨得温润,井边的老榆树展开如盖的枝叶,阳光透过叶隙,在水面上织出细碎的光斑。

白诃黎城主站在井边,望着那一圈圈扩散的涟漪,像在端详一张无形的城脉图。

“水是命。”他低声道,“命要净,城才安。”

沈砚秋带着杜衡、罗衣、秦十三与几名学徒来到井边。杜衡放下一只木匣,打开,里面是一排整齐的瓷瓶、一卷麻布、几束草药,还有几枚刻着不同符号的小木牌。

“这是‘净水瓶’,这是‘洗手皂’,这是‘隔离木牌’。”杜衡一一介绍,“净水瓶里是煮沸后冷却的井水,洗手皂用猪胰与灰碱制成,隔离木牌则分‘红、黄、白’三色——红牌为急疫,黄牌为观察,白牌为康复。”

“这便是你说的‘看得见的防疫’?”白诃黎问。

“是。”杜衡点头,“让百姓一看就懂,一学就会。”

沈砚秋补充:“我们还要在井边立‘净手台’,在市场设‘净水点’,在医馆设‘隔离室’。”

“医馆设在哪里?”白诃黎问。

“就在这井边。”沈砚秋指向榆树后的一片空地,“依井而建,依渠而通,便于取水与排污。”

一、井边医馆的诞生

工匠们很快在榆树后搭起了几间朴素的木屋,前堂为诊脉处,后堂为煎药间,侧室为隔离室,后院晾晒草药。屋檐下挂着三枚木牌:红、黄、白,随风轻摆。

杜衡在井旁砌了一个简易的净手台,台上放着两只净水瓶和一块洗手皂。他亲自示范:取一勺净水,湿润双手,涂抹皂液,揉搓至起泡,再用净水冲净,最后用麻布擦干。

“饭前便后要洗手,井边取水要排队,不喝生水,不吃腐食。”他用简洁的语言编成口诀,由罗衣翻译成多种语言,写在木牌上,插在井边与市场。

几位老人围上来,半信半疑地照着做。一位孩童洗完手,迫不及待地去拿烤馕,吃得津津有味。

“这皂,滑滑的,香香的。”孩童笑道。

“滑,是为了带走脏污;香,是草木的气息。”杜衡回应。

二、金手指:三色木牌与净水法

杜衡从木匣中取出一卷薄册,封面上写着《井边三则》。

“这是‘井边三则’。”他道,“一则,井水必煮沸后饮用;二则,病人须隔离,分色管理;三则,垃圾与污水须远离井渠。”

他又拿出一套“病情竹筹”,每枚竹筹上刻着不同的症状图案:发热、咳嗽、腹泻、皮疹。

“这是‘病情竹筹’。”他道,“病人或家属可自取相应竹筹,交给医师,减少语言障碍,避免遗漏。”

白诃黎拿起一枚“发热”竹筹,点头道:“此法甚好,既可快速分诊,也便于统计。”

沈砚秋补充:“我们还可绘制‘水源图’,标明水井与水渠的位置,标注‘禁倒垃圾’‘禁洗污物’的区域。”

很快,一张简易的水源图被画在医馆的墙上,井与渠用蓝色标注,禁倒区用红色标注。几个孩童围在图前,用手指沿着蓝色的线条游走,像在一条看不见的河上航行。

三、第一场义诊

医馆开张的第一天,杜衡与本地老医师坐诊。第一位病人是个发热的孩童,母亲焦急地将他抱来。杜衡取出“发热”竹筹,又用手背轻触孩童的额头,再摸脉。

“风寒入里,需发汗。”他道,“三服药,日服两次,多喝热水,注意休息。”

他从药柜中取出几味草药,用秤称量,包成三包,递给母亲。罗衣在一旁解释用法用量,并叮嘱她回家后用净水煮药,服药前后洗手。

“这药要收钱吗?”母亲问。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