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3章 依法办事(1/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锦衣天下名》最新章节。

长源县一案,在李牧之(萧彻)雷厉风行的查处和铁面无私的判决下,迅速了结。张崇山及数名罪大恶极者被明正典刑,押赴刑场,秋后问斩。其余涉案胥吏,按其罪责,或流放、或革职、或杖责、或罚俸,无一幸免。

消息像长了翅膀一样飞遍江州大街小巷,乃至传遍周边州县。

初时,官场一片死寂,人人自危,私下里咒骂李牧之“酷吏”、“不通人情”、“断人前程”者不在少数。茶楼酒肆的雅间里,时常有低语窃窃,担忧这“李青天”的下一把火会烧到自己头上。

然而,当判决文书正式张贴于各县衙门口的告示栏,当长源县那些被解救的役工、被减免了赋税的农户的真实故事口耳相传开来,民间的情绪如同积蓄已久的火山,轰然爆发。

“听说了吗?长源县那个吃人不吐骨头的张县令,被李青天砍了头!” “何止!他手下那帮爪牙,一个没跑掉!” “城西王老五家的儿子,就是被强拉去服役差点打死那个,官府不仅放了人,还给了抚恤银钱!” “今年的秋税,长源县真的按新法收了!比往年少了三成不止!”

酒馆里,田间地头,市集巷陌,百姓们交头接耳,脸上是多年未见的畅快和希望。虽然大多数人依旧谨慎,不敢大声评议官非,但那压抑不住的兴奋之情,却从眼神里、从语气中流露出来。

“苍天有眼啊!总算来了个为民做主的官!” “要是李大人能一直在我们江州就好了…” “听说李大人还要继续查呢!其他县的老爷们,这会儿怕是睡不着觉喽!”

这几日,江州府衙门口也悄然发生了变化。不再是只有鸣冤击鼓时才会聚拢些胆战心惊的百姓,开始有三五成群的人,远远地望着那扇威严的大门,指指点点,眼神中充满了好奇与期待。甚至有人挎着鸡蛋、提着新米,想以此表达谢意,虽都被门吏婉拒,但这份心意却真切地传递开来。

李牧之外出巡查时,马车偶尔经过街市,会引来无声的注目礼。不再是以往那种畏惧和躲避的目光,而是带着敬意和感激的注视。甚至有胆大的老者,会在马车经过时,远远地躬身作揖。

这一日,李牧之轻车简从,悄然再访长源县。 县衙依旧,但气氛已截然不同。新任的代理县令是李牧之从府衙擢升的一位年轻干吏,虽经验尚浅,却满怀锐气,严格按照新法章程办事。 走在街上,虽依旧能看出曾经的破败痕迹,但百姓的脸上已多了几分生气。商铺开门迎客,田间有人劳作,虽值深秋,却仿佛有了一丝早春的暖意。

在一处正在修缮水利的工地上,李牧之看到了以工代赈的百姓。他们虽然劳作辛苦,却面色红润,见到官服人员也不再惊慌躲避,反而有人主动上前,诉说这新渠修好后能灌溉多少田地。 “托李大人的福,咱们今年冬天总算能喘口气了!”一个老农抹着汗,憨厚地笑道。

赵文远跟在李牧之身后,低声道:“大人,民心可用啊。” 李牧之微微颔首,心中却无太多喜悦。他知道,查处一批贪官,只能换来一时清明。长源县的改变,源于铁腕的清算和暂时的强力介入。一旦他离开,或者压力稍减,那些盘根错节的势力是否会卷土重来?新法的执行能否持续?其他州县是否仍在阳奉阴违?

大快人心,固然是好。 但人心易变,吏治之弊却根深蒂固。

返回府城时,已是黄昏。暮色中,城门巍峨。 李牧之的马车在入城时,稍稍停顿。他掀开车帘一角,看到城门旁新贴出的安民告示下,围着不少百姓,一位识字的老者正在大声诵读,周围人听得聚精会神。 那告示的内容,是关于严惩贪墨、推行新法的朝廷谕旨,以及长源县案的处置概要。

看着那些专注而充满希冀的面孔,李牧之缓缓放下了车帘。 车轱辘压过青石板路,发出沉闷的声响。 他知道,这“大快人心”的背后,是无数双期待的眼睛,是沉甸甸的责任。 这条路,他才刚刚撬开一块顽石,前方,还有更长的崎岖,更深的黑暗需要去面对。 但此刻,百姓那一点点燃起的希望之光,就是他必须坚持下去的理由。

马车驶入府衙,李牧之走下马车,步伐沉稳,走向那依旧灯火通明的书房。 那里,还有更多的卷宗、更多的难题、以及那匿名信提示的“更深的水”在等待着他。 风波暂息,然暗流未止。

书房内,油灯将李牧之的身影拉得细长,投在满是卷宗的墙壁上,如同一个坚守孤城的战士。

他从怀中取出那片刻着“小心”二字的枯叶,置于灯下,指尖轻轻划过那细若蚊足的刻痕。这已是第三封警告。对方似乎总能快他一步,洞悉危险。

“更深的水…”李牧之喃喃自语,目光再次落在那几册从库房中“抢救”出的长源县往年账册上。刘司库的阻拦绝非偶然,这些账册必然触及了某些人不想让他看到的秘密。

他摒弃杂念,重新埋首于数字之海。这一次,他不再局限于长源一县,而是将江州其余九县近三年的税赋概要也一并摊开,交叉比对。

时间在更漏滴答中流逝。窗外万籁俱寂,唯有秋虫偶尔低鸣。

突然,他的目光在其中一册账册的某一页停滞了。

那是长源县去年上报的“修缮官道、桥梁”的支出项,数额巨大。但根据他实地所见,长源县的道路桥梁破败不堪,绝无如此大规模修缮的痕迹。这笔银子,去了哪里?

他的手指顺着这笔支出的记录向下移动,心跳渐渐加速。账目做得极其高明,支出、核销、归档,流程单据一应俱全,几乎天衣无缝。若非他亲眼见过长源县的真实情况,绝对会被这完美的账目蒙骗过去。

然而,就在核销归档的签章处,他发现了极其细微的异常。

核销官员的签章印泥颜色,与前后几页的略有差异,似乎…更鲜亮一些,不像是存放了一年多的印迹。而且,那笔迹虽极力模仿,但起笔收锋的细微习惯,与这位官员在其他文书上的签字有毫厘之差。

这是一份后来补造的假账!是为了应对核查而后补进去的!

李牧之猛地站起身,在书架上快速翻找,找出所有带有那位核销官员签名的文书进行比对。越是比对,那假账的痕迹越是明显。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