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章 我来点炮(1/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穿越大明:老朱拿我当刀使》最新章节。
都察院档案房的那场“意外”大火,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在朝堂内外引起了不小的震动。左都御史引咎自请处分,几个相关的管事书吏被革职查办,最终以“灯烛管理不慎、天干物燥”结案,草草收场。
但暗地里的波澜,却远未平息。
吴铭将那片侥幸得来的残片,以及自己对大火背后用意的猜测,通过绝对可靠的渠道秘密送到了徐达手中。
徐达的反应比吴铭预想的还要迅速和激烈。他并未直接插手都察院的烂摊子,而是在数日后的五军都督府例行会议上,以“整肃军纪、核查历年边镇军备损耗”为由,雷厉风行地成立了一个由绝对心腹将领组成的秘密核查小组,绕过兵部和中书省,直接调阅各边镇、卫所乃至军器监的原始档案底册。
与此同时,新帝朱标似乎也感受到了某种不安。在一次小范围的御前会议上,他提及都察院大火,忧心忡忡道:“…新政未启,先失旧档,绝非吉兆。朕观近日奏报,各地似有暗流涌动,边镇请饷、军械换装的文书也较往年频繁…中书省要多加留意,户部、兵部核查需更加严谨,切勿再出纰漏。”
他这番话,看似是对政务的常规要求,但落在有心人耳中,却不啻于一道加强监管的信号。原本可能还想借着大火浑水摸鱼、加快某些“暗路”流程的人,顿时感到压力大增,动作不得不更加隐蔽和谨慎。
吴铭冷眼旁观,深知这是徐达与新帝之间某种无言的默契在发挥作用。大火非但没有摧毁线索,反而打草惊蛇,促使掌控力量开始收紧缰绳。
他的注意力再次回到那片残片上。“丙寅”,“七十三”,以及那半个“…司”印文。他反复琢磨,忽然想起,当时,正是朝廷大力整顿天下驿传、规范勘合符箓制度的年份。而掌管全国驿传、公文传递的机构,正是“行人司”!
那半个印文,极有可能是“行人司”的关防!
一片行人司的公文残片,为何会出现在存放近年文书的库房中,并险些被大火一并销毁?除非…这份公文与近年发生的某些事有着重大关联,以至于有人必须将其与近年文书一同抹去!
吴铭立刻来了精神。他再次以“完善新政需参考旧例”为名,请求调阅行人司十年来前后关于驿传、勘合管理制度的存档。这次,他绕开了都察院内部,直接行文至行人司。
行人司虽觉诧异,但吴铭理由正当,又是新帝看重的干员,便也配合地送来了相关卷宗。
吴铭一头扎进这些故纸堆中。文书浩如烟海,他耐着性子,一页页翻阅,寻找任何可能与“七十三”这个编号相关的信息。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一本厚厚的《勘合符箓请领核销总册》中,他找到了编号“七十三”的记录!
记录显示,岁秋,签发给“辽东都指挥使司”的一批新式勘合符,其编号段正是从“七十三”开始!而这批勘合的用途标注是:“专用于与…(字迹模糊)…及边…(模糊)…物资核验调拨”。
辽东都指挥使司?边物资核验调拨?吴铭的心脏再次狂跳起来!北疆粮饷案、可能的私兵、军械…线索似乎又一次交汇了!
他立刻追查这批勘合符后续的使用核销记录。然而,记录显示,这批勘合在发出后不久,便因“驿路遭劫”、“遗失损毁”等原因,上报注销了。
一次普通的遗失?吴铭绝不相信。洪武年间对勘合管理极其严格,大规模遗失是重大事故,必然会有详细调查记录。他立刻查找相关调查卷宗,却发现…关于这批勘合遗失的调查结论部分,竟然缺失了!档案袋里只留下一张附条,写着“原档调阅未归”。
调阅未归?被谁调阅了?何时调阅的?
吴铭顺藤摸瓜,翻查行人司的调阅记录。记录显示,就在去年先帝病重期间,这批调查卷宗被一位名叫“高瑞”的御史调走,理由是“核查旧案”,至今未还。
高瑞?吴铭对这个名字有印象。这正是北疆粮饷案中,那位最终认定粮饷“亏空属实、系管吏贪墨、已畏罪自杀”的经办御史之一!而他本人,在案结后不久,也“意外”坠马身亡了!
所有的线索,在这一刻彻底串联了起来!
一批发给辽东都司、用于边境物资调拨的特殊勘合符离奇“遗失”。
去年,先帝病重,调查其遗失案的卷宗被御史高瑞调走。
不久,高瑞经办了北疆粮饷案,迅速结案。
案结后,高瑞身死。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