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8章 妙锦!你真是我的女诸葛!(1/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穿越大明:老朱拿我当刀使》最新章节。

吴铭提出的条陈虽未立刻全面推行,但“量化考评”的理念借着皇帝的默许和都察院的成功先例,如同投入水面的石子,开始在其他衙门激起不大不小的涟漪。

最先响应的是一些本就求治心切或希望打破沉闷格局的部门官员,如工部、刑部的部分司官,他们尝试着在本部门内引入类似的考评方法,虽形式粗浅,却也带来了一些新气象。

然而,更多的则是暗地里的抵触和阳奉阴违。不少官员习惯了按部就班、论资排辈,对这种将工作量化、直接与升迁奖惩挂钩的方式极为不适,私下里抱怨这是“操切”、“苛待士人”、“有辱斯文”。执行过程中也遇到了各种软钉子:数据填报拖延、标准理解不一、甚至故意制造混乱。

都察院内部,也并非铁板一块。绩效考核虽提升了效率,但也带来了新的问题。除了之前的内卷苗头,一些资深御史开始倚老卖老,表面上遵从,实则消极应对,认为吴铭这套是“哗众取宠”,长久不了。还有人心生怨怼,觉得考核标准过于严苛,让自己颜面扫地。

这日,都察院内部召开月度考评会议。当吴铭宣布本月考评结果,并对几名连续考评垫底、且确有怠惰情形的御史提出训诫,要求其限期改进时,终于有人忍不住爆发了。

一位姓钱的老御史,须发皆白,资历颇深,但近年确无甚建树,此次又被评了“下等”。他猛地站起身,老脸涨得通红,指着吴铭怒道:

“吴副宪!你才入都察院几日?安敢如此折辱老夫!老夫为御史时,你还在穿开裆裤!如今竟拿这等商贾盘算之术来考评我等风宪之臣?简直是滑天下之大稽!都察院不是你的工坊,御史不是你的雇工!”

值房内顿时一片寂静,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吴铭身上,想看他如何应对这公开的挑战。

吴铭面色平静,并未动怒。他等钱御史吼完,才缓缓开口,声音不大,却清晰传入每个人耳中:“钱御史,资历深浅,与是否尽职尽责,并无必然关联。陛下设都察院,是为纠劾百司,澄清吏治,不是让我等在此安享尊荣,论资排辈的。”

他拿起一份卷宗:“您本月经办三案,一案证据不足被驳回,一案拖延半月未有进展,唯一办结的一案,弹劾一县令‘接待礼仪不周’,此等细枝末节,于国于民,有何益处?若这也算尽忠职守,那朝廷俸禄,是否太好拿了?”

钱御史被噎得说不出话,脸色由红转白。

吴铭目光扫过全场:“绩效考核,非是商贾之术,而是务实之法!目的无他,唯在激励实干,惩戒庸惰!让能者得其位,劳者得其酬!若有人认为恪尽职守、拿出实绩是‘折辱’,那本官倒要请问,在其位不谋其政,尸位素餐,难道才是御史的风骨吗?!”

他语气转厉:“今日,不是本官折辱钱御史,是钱御史自己的作为,折辱了身上这身獬豸补服,折辱了陛下赋予的监察之权!”

一席话,掷地有声,说得钱御史哑口无言,颓然坐下。其他原本心有不服或打算看热闹的官员,也纷纷低下头,不敢与吴铭对视。他们意识到,这位年轻的副宪,不仅有圣眷,有手段,更有清晰的理念和不容置疑的决心。

会议结束后,都察院内的气氛虽然有些压抑,但工作效率却无形中又提升了一截。吴铭知道,改革必然伴随阵痛,但他别无选择。

就在他忙于梳理都察院内部事务,思考如何将改革更稳妥地推向更深层次时,一封六百里加急的军报,如同一声惊雷,骤然打破了朝堂短暂的平静!

军报来自广东!

并非之前监察御史的密奏,而是广东都指挥使司发出的正式急报:永嘉侯朱亮祖,纵容部下与当地豪强发生大规模械斗,死伤数十人!其后更是带兵包围了番禺知县衙门,威胁知县!地方局势已然失控!

消息传开,朝野震惊!

一位镇守侯爵,竟敢私自调兵,围攻朝廷命官所在的县衙?!这简直是形同造反!

朱元璋在奉天殿上勃然大怒,当场摔碎了茶盏!厉声下令:“即刻锁拿朱亮祖回京问罪!着锦衣卫、刑部、都察院三司会审!广东都指挥使司相关将领,一体查办!”

所有人的目光,再次不由自主地投向了吴铭。

粮仓案中那被压下的线索,广东监察御史之前的密奏,以及如今朱亮祖捅出的这天大的窟窿…一切似乎串联成了一条清晰的线。

而皇帝点名都察院参与三司会审,其意不言自明——这把刚刚在粮仓案中淬炼过的快刀,将要挥向一位真正的勋贵巨头!

吴铭出列,躬身领旨,面色沉静如水。他这把刀,能否斩得动这根盘根错节的硬骨头?

数日后……

永嘉侯朱亮祖纵兵围衙的消息,如同在滚沸的油锅里泼进一瓢冷水,瞬间在朝堂炸开。

勋贵集团反应尤为激烈。与朱亮祖交好或同属淮西一脉的勋臣们,虽知朱亮祖此事做得太过荒唐,但兔死狐悲,更不能容忍文官(尤其是吴铭这样以狠辣着称的文官)来审判一位战功赫赫的侯爷。

一时间,为朱亮祖求情、辩解的声音甚嚣尘上。

有言:“永嘉侯性情刚烈,定是地方官办事不力,激变军心,侯爷乃不得已而为之!”

有言:“侯爷于国有大功,纵有小过,亦当念其旧劳,从宽处置,以安勋臣之心!”

更有甚者,暗中串联,试图向陛下施压,希望能将此事“大事化小”,最好交由五军都督府内部处理,而非三司会审。

然而,朱元璋的态度异常坚决。他深知此事性质之恶劣已触及皇权底线——武将私自动兵威胁文官,此风绝不可长!他需要借此机会,狠狠敲打日渐骄纵的勋贵集团。而三司会审,尤其是让刚刚办完铁案的都察院参与,正是要向所有人表明他绝不姑息的决心。

旨意下达的第二天,刑部、都察院、锦衣卫三方便召开了第一次会审筹备会议。地点设在刑部大堂,气氛凝重而微妙。

刑部由一位左侍郎牵头,态度谨慎,言语间颇多顾虑,反复强调要“证据确凿”、“程序周全”,显然不愿过度得罪勋贵集团。

锦衣卫这边,毛骧并未亲自到场,只派了一位镇抚使。那镇抚使面无表情,如同泥塑木雕,只听不说,只表示锦衣卫将全力提供案卷、缉拿相关人犯,一副唯皇命是从的姿态。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