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章 他们的最后时刻来临了(2/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穿越大明:老朱拿我当刀使》最新章节。

“臣,定不辱命!”吴铭沉声应道。他知道,这不仅是信任,更是将一副沉重的担子压在了他的肩上。此案牵连甚广,审理过程必是步步惊心。

退朝的钟声响起,百官如同潮水般退出皇极殿,许多人面色苍白,脚步虚浮。今日的朝会,如同一场风暴,席卷之后,留下的是一片狼藉与深入骨髓的寒意。胡惟庸案的血迹未干,景川侯案再起波澜,这位洪武皇帝的手段,让所有人胆战心惊。

吴铭走在出宫的路上,感受着四周投来的各种目光——有敬畏,有嫉妒,有恐惧,也有深深的忌惮。他知道,经此一役,他在朝中的地位已然不同,彻底成为了皇帝手中一把出鞘的利刃,但也因此将自己置于更显眼、更危险的位置。

回到府中,压抑的气氛已被一种劫后余生的庆幸所取代。护卫们脸上带着疲惫,却更有昂扬之气。徐妙锦抱着已然退烧、正在安睡的吴定国迎了上来,看到吴铭手臂上重新包扎过的伤口,眼圈又是一红。

“朝堂上……都结束了?”她轻声问。

“暂时告一段落。”吴铭接过儿子,小心地抱着,感受着那微弱却平稳的呼吸,心中一片安宁,“首恶已擒,但后续审理,还需时日。”

徐妙锦依偎在他身边,低声道:“我只盼着,从此能家宅平安,定国能无忧无虑地长大。”

吴铭没有回答,只是将妻儿拥得更紧。家宅平安,在这洪武朝堂,何其奢侈。但他会竭尽全力,去守护这份安宁。

是夜,吴铭书房灯火通明。他需要梳理案情,拟定审讯提纲,协调都察院与刑部、大理寺的关系。桌上除了卷宗,还放着一份纪纲秘密送来的初步抄家清单,曹震府中查抄出的金银珠宝、田产地契堆积如山,其数额之巨,令人瞠目结舌,更坐实了其贪腐之罪。

然而,在翻阅清单时,吴铭的目光停留在几件来自海外的奇巧物件上,还有几封语焉不详、似乎与海外某股势力往来的密信残片。曹震虽倒,但那条“海船”线索似乎并未完全断绝,背后是否还有更深的海域,更庞大的阴影?他想起那批未曾落网的海外“匠人”,心中隐隐觉得,此事或许并未真正了结。

与此同时,乾清宫内,朱元璋独自站在巨大的大明疆域图前,目光幽深。扳倒了曹震,剪除了一股尾大不掉的勋贵势力,加强了皇权,但他脸上并无多少喜色。他深知,权力的毒草野火烧不尽,旧的势力倒下,新的势力又会滋生。朝堂之上的平衡已被打破,接下来,该如何布局,如何确保朱标能顺利接手一个相对安稳的江山,是他必须深思的问题。他的目光,或许已投向了更远处。

吴铭审阅着卷宗,偶尔抬头望向窗外漆黑的夜空。一场风暴平息,但夜空依旧深邃,预示着未来的航程绝不会风平浪静。

景川侯曹震一案,随着三司会审的最终定谳,如同一块巨石砸入深潭,在洪武朝的朝堂上激起了层层扩散的涟漪。曹震及其核心党羽被明正典刑,家产抄没,其庞大的势力网络被连根拔起。朝野上下,为之震慑,一时间,勋贵武将们行事收敛了许多,以往那种骄横跋扈的气焰被打压下去大半。

吴铭作为主审官之一,全程参与了这桩大案的审理。他凭借现代的逻辑思维和证据意识,将曹震一党的罪证梳理得条理清晰、铁证如山,使得审讯过程异常顺利,也让同僚们对其刮目相看。然而,案卷合上的那一刻,吴铭心中并无多少轻松之感。抄家清单中那些来自海外的奇异物事,以及未能彻底查清的“海船”与海外匠人线索,像一根细刺,扎在他的心头。他知道,斩断的或许只是一条显露在外的触手,更深处的黑暗或许仍在潜滋暗长。

这日下朝回府,已是华灯初上。府内气氛安宁,与前些日子的紧张肃杀截然不同。徐妙锦正抱着咿呀学语的吴定国在院中看晚霞,小家伙挥舞着胖乎乎的手臂,试图抓住天边那抹绚烂的色彩。看到吴铭回来,徐妙锦脸上绽开温柔的笑意,怀中的定国也冲着父亲咯咯直笑。

“爹爹……抱……”小家伙含糊不清地喊着,伸出了小手。

这一声呼唤,瞬间融化了吴铭满身的疲惫。他快步上前,小心地将儿子接过来,高高举起,引得定国发出一串欢快的笑声。徐妙锦在一旁看着,眼中满是幸福。

“案子……彻底了结了?”她轻声问。

“嗯,明面上的,算是了结了。”吴铭逗弄着儿子,语气却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凝重,“只是,还有些尾巴,让人放心不下。”

徐妙锦聪慧,立刻明白丈夫所指,柔声道:“既已尽力,问心无愧便好。朝堂之事,终究难以一蹴而就。如今家里安宁,定国康健,已是上天庇佑。”

吴铭点点头,将儿子抱在怀中,感受着那份沉甸甸的温暖。是啊,眼前的温馨弥足珍贵,值得他用尽全力去守护。他暂时将朝堂的纷扰压下,享受着这难得的天伦之乐。

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数日后的一次御前奏对,朱元璋在处理完日常政务后,单独留下了吴铭。

老皇帝的精神看起来不错,但眼神中的锐利却丝毫未减。他屏退左右,看着吴铭,忽然问道:“吴铭,曹震案了了,你觉得,接下来朝廷的重心,当放在何处?”

吴铭心中一凛,知道这是皇帝在考校他,或许也是在为下一步的布局探路。他沉吟片刻,谨慎答道:“回陛下,北元虽暂退,然边患未绝,仍需整饬武备,巩固边防。国内经此前动荡,民生待复,轻徭薄赋、劝课农桑乃是根本。此外……吏治清则天下安,都察院职责重大,臣等自当继续砥砺前行。”

朱元璋听完,不置可否,手指轻轻敲着御案,忽然话锋一转:“咱听说,你审案时,对曹震府里那些海外来的玩意儿,很是上心?”

吴铭心头一跳,坦然道:“是,臣确实留意。曹震一案,其与海外隐秘勾连,虽证据未全,但其所图恐非仅限于贪墨。臣以为,海疆之患,未必小于北虏,不可不察。”

朱元璋眼中闪过一丝精光,微微颔首:“你能想到这一层,很好。倭寇频扰沿海,前元余孽亦有遁逃海上者,这海上,确实不太平。” 他顿了顿,语气变得深沉,“咱大明,不能只盯着陆地上的这点事儿。水师、海防、乃至……通商,都需有人去好好思量思量。”

吴铭似乎捕捉到了什么,试探着问:“陛下的意思是?”

朱元璋却没有直接回答,而是站起身,走到那幅巨大的大明混一图前,目光投向了那一片广阔的、标注简略的海洋,意味深长地说:“案子结了,你也辛苦了。回去好生歇几日,陪陪妻儿。过些时日,咱或许有新的差事交给你。这大明的路,还长着呢。”

离开皇宫,吴铭反复咀嚼着朱元璋的话。新的差事?与水师、海防、乃至通商有关?难道皇帝终于要将目光投向海洋了?这无疑是一个充满挑战也更危险的方向,但其中蕴含的可能性,也让他那颗来自现代的灵魂隐隐感到兴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