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4章 佛郎机使团,到了(2/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穿越大明:老朱拿我当刀使》最新章节。
他看着埋头研究的吴麟,又想起正在谈判桌上与佛郎机人周旋的自己,心中感慨。外部世界的冲击已然来临,无论是合作还是竞争,大明都需要更多像吴麟这样,能够沉下心来钻研“格物”之学的下一代。佛郎机人带来的不仅是挑战,更是一面镜子,映照出大明在某些领域的不足与未来努力的方向。
与佛郎机使团的谈判陷入了僵局。阿尔瓦雷斯坚持要求更多特权,尤其是在传教和获得固定补给点这两项上毫不退让,而吴铭代表大明朝廷,在此等原则性问题上亦无妥协空间。谈判桌上,双方言辞交锋,互不相让;谈判桌外,暗流涌动。
为了向大明展示其“无可匹敌”的技术实力,施加压力,阿尔瓦雷斯在征得朱元璋“有限度观摩”的许可后,提议在长江江面的一片开阔水域,进行一场小规模的“火器演射”。
这一日,江风凛冽,双方官员及各怀心思的勋贵将领齐聚岸边临时搭建的观礼台。佛郎机人推出了两门带有轮子的青铜火炮,其炮管修长,结构精巧,与明军现有火炮形制迥异。
演射开始。目标设定在约三百步外的一排废弃木船。
只见佛郎机炮手熟练地装填、瞄准,随着一声令下,炮口喷吐出炽烈的火焰与浓烟,震耳欲聋的巨响过后,远处的一艘木船应声被轰出一个巨大的窟窿,木屑横飞!
更令人心惊的是其射速与精度!相较于明军火炮漫长的装填过程,佛郎机炮采用子铳预装弹药,更换迅速,连续射击的间隔短得多。且其弹丸飞行稳定,几乎指哪打哪,三轮射击后,那排作为靶标的木船已是支离破碎!
观礼台上,不少大明将领脸色变得极其难看。他们深知,若在海上遭遇此等火炮,己方那些射程近、精度差、射速慢的老旧舰炮,将毫无还手之力。就连一向沉稳的朱元璋,目睹此景,眼角也不易察觉地抽搐了一下。
阿尔瓦雷斯面带得色,看向吴铭:“太傅阁下,以为我葡萄牙之火炮如何?若贵国水师能装备此等利器,扫清南洋海寇,易如反掌。” 话语中的炫耀与施舍意味,毫不掩饰。
吴铭心中亦是震动,但面上不动声色,淡淡道:“贵国火炮,确有其独到之处。然,兵器乃杀伐之器,究其根本,在于御使之人与持器之心。” 他并未露怯,反而将话题引向了人的因素,但内心OS:“技术代差确实存在,必须尽快赶上!逆向工程得抓紧了!”
这场演射,如同一块巨石投入平静的湖面,在朝堂内外引发了巨大的波澜。 先前反对水师建设的声浪几乎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强烈的危机感与追赶欲望。就连最保守的官员,也不得不承认,海外确有远超想象的技艺。
压力,瞬间来到了吴铭和他主导的军器局、水师一边。
然而,就在这凝重的氛围中,太保府内,却悄然发生了一件小事,带来了一丝别样的亮色。
吴铭将从佛郎机使团那里“借”来研究(以鉴赏为名)的一座小型、结构相对简单的自鸣钟,带回了府中书房。他本意是想召集工匠尝试仿制其关键的发条与擒纵机构,以期应用于未来的精密仪器乃至火炮的瞄准机构上。
这座拆开了部分外壳、露出内部精巧齿轮的钟表,立刻成了吴麟最新的“玩具”。他几乎整天泡在书房里,不言不语,只是痴痴地看着那些咬合的齿轮,听着那“滴答”的声响,小手指随着齿轮的转动在空中虚划。
几日后,吴铭正为火炮精度问题困扰,在书房内对着几张改进草图凝神思考,未能留意到安静待在角落的幼子。忽然,他听到一阵轻微的、规律的“咔哒”声,不同于钟表的声响。
他循声望去,只见吴麟正蹲在地上,面前摆着那几个吴铭给他玩的木质齿轮模型,以及一些从旧物上拆下的小弹簧和铜片。令吴铭目瞪口呆的是,吴麟竟然用这些简陋的材料,搭建出了一个极其简易的、依靠小弹簧驱动并能实现间歇性“咔哒”声的联动机构!其原理,竟与钟表内部的擒纵机构有几分神似!
虽然粗糙、稚嫩,且动力微弱无法持久,但这确确实实是一个六岁孩童,在无人指导、仅凭观察和摆弄后,自行摸索、复制出的机械结构!
吴铭心中的震撼,远超过看到佛郎机火炮演射!他快步走过去,蹲下身,声音因激动而有些微颤:“麟儿……你,你是怎么想到的?”
吴麟抬起头,小脸上还带着专注后的迷茫,他指了指那边拆开的自鸣钟,又指了指自己搭建的小机构,模糊地说道:“它……动……停……动……停……像心跳……” 他用自己有限的词汇和感知,描述着他所理解的擒纵原理——规律性的释放与约束。
吴铭一把将儿子紧紧抱在怀里,心中翻涌着难以言喻的激动与骄傲。内心OS:“这哪里是天赋?这简直是机械工程领域的绝世天才!老天爷,你送来的到底是什么样的宝贝?!”
他意识到,吴麟的这种近乎本能的、对机械结构与运动规律的理解力,其价值或许不亚于一支舰队!若能善加引导,假以时日,其在精密制造、机械设计领域的成就,将不可限量,甚至可能成为大明追赶乃至超越西番技术的关键!
“好!好麟儿!”吴铭抚摸着儿子的头,“你喜欢这个,爹爹以后给你找更多好玩的东西,找最好的老师!”
佛郎机人以火炮逞威于外,施加着技术的压力;而府中幼子,却以一颗纯粹探究的“格物”之心,悄然展露出破解这技术壁垒的惊人潜力。外压与内秀,危机与希望,在这洪武十八年的冬天,奇异地交织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