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9章 有些事不上秤没有四两重(1/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穿越大明:老朱拿我当刀使》最新章节。

武备三库的浓烟如同狼烟,瞬间惊动了大半大同城。救火的呼喊声、兵丁奔跑的脚步声、以及暗中酝酿的杀机,交织在一起。镇国秦王吴铭在刀疤参将等忠诚军官的拼死护卫下,带着面如死灰的库大使,艰难地冲出了已然起火的库房。

外面已然是一片混乱。郭英派来的“救火”兵丁,与其说是救火,不如说是试图趁乱冲入库房,要么灭口,要么毁灭证据。然而,刀疤参将的人马死死守住库房入口,与对方形成了对峙。

“王爷!郭英这是要造反!”刀疤参将甲胄染血,嘶声吼道,“必须立刻控制局面!”

吴铭看着眼前混乱的场景,知道生死存亡就在这一刻。他不再犹豫,拔出腰间御赐宝剑,朗声高喝,声音在嘈杂的夜空中异常清晰:“众将士听令!总兵郭英,贪墨军饷,倒卖军械,私通外敌,更欲纵火毁灭证据,行刺钦差,罪同谋逆!本王奉旨整顿边务,便宜行事!凡放下武器者,既往不咎!负隅顽抗者,格杀勿论!”

他直接给郭英定了性——谋逆!这是最重的罪名,也是最能震慑普通士卒的罪名。

与此同时,他安排好的后手也开始发动。那些早已对郭英不满、暗中接受吴铭银钱安抚的底层士卒,在几个有心军官的带领下,开始鼓噪起来:

“郭克扣我们的粮饷!王爷给我们发饷!”

“郭英把好兵器都卖给鞑子了!他想害死我们!”

“跟着王爷,清君侧,杀奸臣!”

混乱如同瘟疫般蔓延。大部分普通士卒本就对郭英怨声载道,此刻见有亲王带头,又得了实惠,顿时人心浮动。加上刀疤参将等中坚军官的奋力搏杀,郭英派系的控制力迅速瓦解。

郭英见势不妙,知事已败露,竟一不做二不休,带着最核心的一批死士亲兵,强行打开大同北门,企图投奔塞外的北元!

“追!绝不能让他跑了!”吴铭厉声下令。若让郭英逃入草原,不仅坐实了其通敌之罪,更会泄露大明北疆虚实,后患无穷!

刀疤参将亲自率领骑兵出城追击。夜色中,一场激烈的追逐战在长城脚下展开。最终,郭英被拦截在距离边墙不到五里的地方,其亲兵死士被尽数歼灭,郭英本人则在乱军中被刀疤参将一箭射落马下,重伤被擒。

这一夜,大同城火光冲天,杀声震地。当黎明来临,阳光驱散硝烟,城头已然变换了大王旗。郭英党羽被迅速肃清,主要头目或被擒获,或在抵抗中被格杀。吴铭以雷霆万钧之势,迅速掌控了大同城的局面。

局势初定,吴铭没有丝毫停歇。他知道,这只是斩除了最大的毒瘤,但北疆肌体早已千疮百孔,必须刮骨疗毒。

他首先做的,是稳定军心。公开处决了数名民愤极大的郭英嫡系军官,将查抄的部分郭英及其党羽的家产,迅速折算成钱粮,足额补发了拖欠所有士卒的饷银,并改善了伙食。同时,他将库房中那些被私藏的精良军械取出,优先装备表现忠勇的部队。

这一系列举措,如同久旱甘霖,迅速赢得了大同守军的基本拥护。士卒们发现,这位王爷是动真格的,是真来给他们做主的。

紧接着,吴铭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他依据审计结果和库大使等人的供词,重新核定了兵额,裁撤了大量虚籍,将节省下来的钱粮用于实实在在的养兵。他提拔了一批像刀疤参将这样有战功、有威望、相对清廉的军官,填补了郭英倒台后的权力真空,并让吴定国(已从宣府赶来汇合)参与部分军务,历练的同时也代表着他的存在。

对于军械,他命令随行的格物院工匠,就地设立维修工坊,全力修复那些尚可挽救的武器,尤其是火铳。同时,他紧急上书朝廷,请求从天津工坊调拨一批新式火铳和火药,以增强大同防务。

最关键的是,他建立了新的监督机制。从士卒中公推代表,参与粮饷发放的监督;设立直属于他的监察小队,定期巡查各营,受理军士申诉,严防克扣和虐待士卒的现象再次发生。

就在吴铭于大同全力整军经武之时,塞外的北元也并未闲着。扩廓帖木儿(王保保)整合内部的速度超出预期,探马回报,北元骑兵活动日益频繁,小规模的摩擦不断,似乎在试探大同防务的虚实。

吴铭深知,内部整顿固然重要,但若没有外部胜利的支撑,一切成果都可能瞬间崩塌。他必须打一场胜仗,一场足够提振士气、震慑北元的胜仗。

他精心策划了一次反击。利用北元轻敌冒进的心理,故意示弱,引诱其一支三千人的骑兵偏师深入大同外围预设的伏击圈。然后以新整编的、装备了部分新式火铳的精锐为主力,辅以熟悉地形的边军骑兵,在野战中给予其沉重打击。

此战,明军一改往日颓势,战术明确,火力凶猛,士卒用命。北元骑兵在密集的火铳射击和突如其来的反击下溃不成军,被斩首千余,俘虏数百,只有少数逃回草原。

“大同大捷”的消息,再次以八百里加急的速度传回京师!朝野为之振奋!自徐达去世后,北疆已经很久没有传来如此酣畅淋漓的胜利消息了。

然而,应天府内的反应,却颇为微妙。

朱标看着捷报,脸上并无多少喜色,反而眉头微锁。吴铭在北疆的动作太快,太狠,太得军心。先斩后奏拿下总兵郭英(虽证据确凿),如今又取得军功,其在北疆的威望已然树立。这固然稳定了边关,但……是否会造就另一个尾大不掉的“徐达”?甚至,比徐达更难以掌控?毕竟,吴铭背后还有神秘的新明。

杨士奇等文官更是忧心忡忡,接连上书,提醒皇帝“防微杜渐”,“边将权重,非国家之福”,暗示应尽快将吴铭调离北疆。

就在朝堂为如何安置吴铭而争论时,朱标的旨意到了大同。旨意中,对吴铭“整肃边务、力挫北元”之功大加褒奖,赏赐倍于往常。但紧接着,旨意话锋一转,以“京师繁剧,需王肱骨”为由,令吴铭“交接军务,即刻还京”。

明升暗调。皇帝终究还是无法放心让他久掌北疆兵权。

吴铭接到旨意,面色平静,仿佛早有预料。他没有任何拖延,迅速而有序地完成了交接,将大同防务交给了由他提拔、皇帝新任命的将领(其中不乏他暗中认可的人选),并留下了部分核心的改革章程。

离城那日,大同军民再次自发相送,规模更胜上次。许多士卒和百姓跪在道路两旁,高呼“王爷千岁”,真情流露。吴铭看着这些质朴而充满感激的面孔,心中百感交集。他知道,自己在这里播下了一些种子,但能否生根发芽,还需时间的检验。

回京的队伍,比来时更加庞大,除了王府护卫,还有吴定国以及部分愿意追随他离开的边军老兵。然而,归途同样不平坦。

刚离开大同不久,队伍便再次遭遇了不明身份的骑兵骚扰。这些骑兵来去如风,战术刁钻,不似北元正规军,倒更像……马贼或者某些势力蓄养的死士。

“是江南那边?还是朝中有人不想我活着回去?”吴铭坐在马车中,听着外面的厮杀声,眼神冰冷。他吩咐护卫不必追击,全力护卫车队南下。

一路有惊无险,队伍终于抵达京师郊外。然而,就在即将进城之时,一骑快马飞驰而来,带来了一个让吴铭骤然变色的消息——留守京城的徐妙锦,在日前外出前往格物院途中,所乘马车受惊,虽人员无恙,但拉车的马匹事后检验,竟是被喂食了缓慢发作的毒药!若非马车失控不严重,后果不堪设想!

对方的手,竟然伸到了京城,伸向了他的家人!

吴铭猛地攥紧了拳头,指节因用力而发白。他看着近在咫尺的、巍峨的应天城墙,那熟悉的繁华之下,隐藏的是比北疆战场更加凶险的刀光剑影。

他知道,回到这座城池,意味着另一场更加复杂、更加残酷的博弈,已然拉开序幕。而这一次,他的软肋,已然暴露在敌人的视野之中。

镇国秦王吴铭归京,尚未踏入王府,便听闻妻子徐妙锦险些遇害的消息。一股冰冷的怒意瞬间席卷全身,远比在大同面对刀光剑影时更甚。对方已然毫无底线,将毒手伸向了内宅妇孺!

他强压着翻腾的杀意,车队无声地驶入已然戒备森严的秦王府。府门内,徐妙锦带着吴麒、吴麟安然无恙地迎候,但母子三人眼中残留的惊悸,以及徐妙锦眉宇间那一丝难以掩饰的后怕,让吴铭的心狠狠一抽。

“回来了。”徐妙锦上前,声音微哑,千言万语化作这三个字。

“回来了。”吴铭握住她冰凉的手,目光扫过两个明显被吓到、紧紧依偎着母亲的儿子,声音低沉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没事了,以后……不会再发生这种事。”

他没有过多询问细节,此刻安抚家人更重要。但当夜,在确认妻儿安睡后,吴铭立刻召见了王府侍卫统领以及新明在京的暗卫首领。

“查!掘地三尺也要把下毒的人揪出来!所有接触过马匹、饲料、车辆的人,一个不漏!”吴铭的声音在书房中如同寒冰,“府内所有人员,重新甄别。凡有疑点者,宁可错清,不可错留!”

他眼中闪过一丝狠厉,“告诉我们在京里所有的人,从今天起,眼睛给我放亮一点。但凡有敢伸手的,不管来自哪里,先把爪子给我剁了!有什么事,本王担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