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无声的界碑(1/1)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星光偏要吻烟台》最新章节。
秋雨终究是落了下来,连绵不绝,敲打着图书馆的玻璃窗,模糊了外面的世界。林微光坐在窗前,面前摊开的参数化设计书籍,字迹仿佛在水中晕开,难以聚焦。沈司澜的话语如同鬼魅,在她脑海里反复回响——“弱点”、“风暴眼”、“陆家的利益”。
她试图将这些扰人的思绪摒除,将注意力拉回到复杂的算法和形态生成逻辑上。下一个设计作业的主题是“临界空间”,要求探索建筑内部与外部、公共与私密之间的过渡与转换。这让她不由自主地想起了结构力学考核那个模型,那些在力与光之间寻求平衡的节点。
笔尖在草图纸上无意识地划动,勾勒出的不再是标准的几何形,而是带着微妙弧度的线条,试图捕捉一种“之间”的状态——既非完全开放,也非彻底封闭;既承载重量,又渴望透光。
雨声淅沥,图书馆里异常安静。直到一个熟悉的高大身影,无声地停在了她的桌旁,投下一片阴影。
林微光抬起头,对上陆时砚没什么情绪的目光。他穿着深灰色的呢绒外套,肩头带着些许未拍净的雨滴,气息间裹挟着室外的清寒。他手里拿着一个厚厚的防水档案袋。
“教授让我把这个转交给你。”他将档案袋放在她桌角,声音平稳,听不出任何波澜,仿佛前几天杂物间里那场激烈的对峙从未发生。“是关于‘临界空间’的一些案例研究和前沿论文,有些是外文原版,图书馆没有收录。”
林微光愣了一下,看着那个档案袋。这不是课程要求的资料,显然是额外的、有针对性的补充。是教授真的特意让他转交,还是……他的意思?
“谢谢。”她低声说,手指触碰了一下档案袋冰凉的表面。
陆时砚没有立刻离开,他的目光落在她摊开的草图纸上,那里正是她关于“光影阈值”的混乱构思。
“形态生成,不能只依赖感性推演。”他开口,语气是惯常的冷静,像在陈述一个物理定律,“参数化工具的核心是逻辑与规则。你的直觉需要被转化为可量化的变量和算法约束。”
他说着,从档案袋里抽出一份打印的论文,翻到某一页,指向上面复杂的数学公式和对应的生形结果。“比如这种基于环境日照数据驱动的表皮开孔算法,或者这种模拟细胞生长、应对不同边界条件的空间分割逻辑。”
他的指尖点着那些冰冷的数据和图形,话语精准而毫无冗余,完全剥离了个人情绪,纯粹是学术上的探讨。
林微光顺着他的指引看去,那些原本觉得晦涩难懂的公式,在他简洁明了的解释下,似乎变得清晰了一些。他指出了她草图构思中几个逻辑上无法自洽、或者难以用参数工具实现的地方。
“这里,弧度的变化率需要定义一个连续的函数,而不是凭感觉勾勒。”
“那个区域的通透性设想,需要考虑结构支撑的必然遮挡,可以通过优化杆件截面或者引入次级网格来解决视觉上的‘阻断感’。”
他没有否定她的艺术感知,而是用他强大的理性思维,为她的感性构想搭建可行的、坚实的实现路径。就像之前做结构模型一样,他负责将飘渺的灵感锚定在坚实的大地上。
这是一种奇特的交流。没有对视,没有寒暄,只有笔尖划过纸张的沙沙声,和他低沉平稳的解说声,混合在窗外的雨声里。他们之间仿佛立起了一道无形的、透明的界碑,彼此站在各自的一侧,谈论着与个人情感完全无关的专业领域,却又在这种纯粹的思维碰撞中,达成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沉默的默契。
他讲解完毕,将论文放回档案袋,重新推到她面前。
“资料里有详细的推导过程和应用实例。”他最后说道,目光终于从图纸上抬起,极快地掠过她的脸,依旧深邃,却不再有之前的暴风雪,也没有温度,像一片平静无波的寒潭。
“数据处理如果有困难,可以借用系里图形实验室的服务器,权限已经开放给你了。”
说完,他微微颔首,算是告别,转身便走,没有丝毫留恋。
林微光看着他的背影消失在图书馆层层叠叠的书架之间,如同他来时一样悄无声息。桌角的档案袋沉甸甸的,里面装的不仅是论文,更像是一套精准的工具,一套他亲手递过来的、可以用来武装她自己的想法、使其更具说服力和可行性的武器。
他没有道歉,没有解释,甚至没有试图缓和关系。他只是用这种方式,清晰地划下了一条线——在专业领域,他认可她,甚至会提供超越常规的帮助;但在个人界限之外,他依旧固守着他那片冰冷的领地,不容逾越。
这种矛盾的态度,比直接的冷漠更让林微光心绪复杂。她拿起那份他刚才指点过的论文,上面似乎还残留着他指尖极淡的气息。她发现,在论文的空白处,有几个极其细微的、用极细铅笔写下的注解和公式简化步骤,字迹凌厉,一如他本人,却让那些复杂的概念变得更容易理解。
这无声的、不着痕迹的“帮助”,究竟意味着什么?是陆家继承人对一个有潜力合作者的投资?还是……他试图用这种方式,弥补那日“愚蠢”二字带来的伤害,或者回应沈司澜那番关于“弱点”的挑拨?
她无从得知。
随后的几天,林微光将自己沉浸在那档案袋的资料和参数化软件的学习中。陆时砚提供的资料和思路如同钥匙,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她开始尝试将那种“临界感”用数据和算法来定义和生成,将光影的变化、空间的流动性转化为可以调节的参数。
她几乎泡在了图形实验室。果然如他所说,她的账户获得了高级权限,可以调用更强大的计算资源来处理复杂的生形模拟。偶尔,在深夜离开实验室时,她会看到隔壁陆时砚常用的那间专业工作室还亮着灯,门紧闭着,不知道他在里面忙碌什么。
他们再没有私下交谈过。即使在公共课上,他也永远是独坐一隅,周身散发着生人勿近的气场。苏曼妮似乎也暂时收敛了锋芒,只是看她的眼神愈发阴沉,像在酝酿着什么。
这天晚上,林微光终于在软件里跑通了一个初步的模型。屏幕上的虚拟空间,随着她调节参数,内部的隔断如同呼吸般微微起伏、开合,光线透过这些动态的缝隙,在地面上投射出不断变化的光影图案,精准地捕捉到了她想要的那种“暧昧”与“过渡”的质感。
成功的喜悦让她暂时忘却了周遭的纷扰。她揉了揉酸涩的眼睛,准备保存数据离开。
就在这时,实验室的门被轻轻推开。进来的是系里一位负责实验室管理的老师,他身后还跟着一个穿着西装、气质精干的中年男人,不像学校的人。
“林微光同学,你还在啊。”老师笑着打招呼,然后对身旁的男人介绍,“张先生,这就是我跟您提过的,林微光同学,她对参数化设计和空间叙事很有研究,这次‘临界空间’的作业初步成果就很亮眼。”
那位张先生目光锐利地打量了一下林微光,又扫过她电脑屏幕上还在缓缓变化的空间模型,眼中闪过一丝惊讶和兴趣。
“林同学,你好。”张先生伸出手,语气客气却带着商人的直觉,“我是‘境域设计’的合伙人张志远。我们事务所目前正在竞标一个海外文化中心项目,其中有一个核心展厅,设计主题恰好就是探讨‘边界与融合’。我看你的这个设计思路,非常新颖,也很有潜力。”
林微光有些懵,下意识地和他握了握手。“境域设计”是国内顶尖的建筑事务所之一,她自然是听过的。
“不知道林同学有没有兴趣,以实习生的身份,参与我们这个项目前期的概念深化和参数化模型支持工作?”张志远直接抛出了橄榄枝,“当然,我们会按照正式实习生的标准支付报酬,并且,如果方案中标,贡献突出的实习生会获得项目署名机会。”
这是一个突如其来的、极具诱惑力的机会!直接参与顶级事务所的实际项目,这对于一个建筑系学生来说,简直是梦寐以求的跳板。
林微光心脏怦怦直跳,几乎要立刻答应下来。但一丝残存的理智让她按捺住了激动。她想起沈司澜的警告,想起陆时砚那复杂难辨的态度,想起可能隐藏在机遇背后的未知风险。
“谢谢张先生的看重,”她尽量让自己的声音保持平稳,“我需要考虑一下,也需要和我的导师沟通。”
“当然可以。”张志远递给她一张名片,“期待你的好消息。不过项目时间比较紧,希望能尽快得到你的答复。”
送走张志远和老师,实验室里重新恢复了安静。林微光握着那张质地精良的名片,感觉它沉甸甸的,像一块通往未知世界的敲门砖,也像一块可能打破现有平衡的石头。
她下意识地看向窗外,陆时砚工作室的灯还亮着。他知道这件事吗?这个突如其来的机会,是纯粹的巧合,还是……又是那冰层之下,某股暗流推动的结果?
她站在原地,窗玻璃上映出她略显迷茫又带着一丝坚定神情的脸。雨不知道什么时候已经停了,清冷的月光透过云隙洒落下来,在地面上投下模糊的光影。
前路,似乎更加清晰,却也更加迷雾重重。而那道由陆时砚立起的、无声的界碑,在她心里,似乎也变得更加清晰,也更加难以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