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9章 杏坛启幕:授人以渔与传承扎根(1/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系统激活,我有一座全能三甲》最新章节。

清晨五点零六分,明泽医院的晨雾尚未散尽,量子指挥中心的环形大屏已被“培训基地筹备进度表”占满——从课程体系搭建到实操场地布置,从进修人员食宿安排到考核标准制定,28项筹备任务旁标注着“景初技术组”或“景行流程组”的责任标签。“明泽一号”的合成语音带着序章般的沉稳响起:“自然菌群干预技术培训基地筹备进度78%;首批36名基层医院进修人员明日报到,分‘技术班’‘流程班’两组;景初技术课程包生成完成,景行流程教学手册审核通过;今日接诊量预测9.2万人次,运行状态:平稳。”

沈知行站在主控制台前,指尖划过技术课程包的目录——从菌群分离基础到提取物制备工艺,从联合用药机制到耐药问题处置,12节核心课程均附带着“理论+实操”双模块设计。他44岁的面庞上,眼角细纹里藏着对“传帮带”的郑重,目光落在“技术班实操导师”一栏:“周明,你给景初当技术督导,重点把关提取物制备的安全规范;感染科总主任协助设计考核题库,要贴近基层临床实际。”

苏晴快步走到流程教学手册前,指尖点过“门诊流程优化”“患者分级接收”等章节,43岁的她眼底亮着细致的光:“景行,你把‘双菌治疗’的接诊全流程做成VR模拟场景,让进修人员能沉浸式体验。林薇,你负责流程班的实操督导,教他们用‘调度助手’做流量预判。”她转头对沈知行补充,“后勤中心已备好进修宿舍,‘食宿助手’同步了天气、交通信息,报到流程能压缩到15分钟/人。”

六点整,景初抱着笔记本电脑走进指挥中心,17岁的少年眉宇间带着几分严谨:“爸爸,技术课程的‘基层适配版’改好了——把大型萃取设备操作换成简易提取装置教程,新增‘自制菌群培养箱’的低成本方案,用‘明泽一号’模拟过,成功率达90%。”他调出视频演示,“这是我拍的实操教学短片,每步都标了安全要点,基层医生一看就懂。”

景行紧随其后,手里的平板显示着VR场景截图:“妈妈,接诊流程VR场景做好了!分‘轻度患者’‘重度耐药患者’‘儿童患者’三种情景,进修人员能自己选角色演练,操作错了会弹出提示,‘智能评分助手’还能自动打分。”她指着数据面板,“昨天请护士站的姐姐试玩,平均评分85分,说比看手册直观10倍。”

周明的视频连线同步接入:“技术班实操场地已布置完毕,20个实验台配齐了简易提取装置和菌群培养设备,‘安全操作助手’已接入监控,违规操作会自动报警。考核用的模拟样本也准备好了,和临床真实样本相似度98%。”

林薇补充道:“流程班的VR教室调试好了,36台设备能同时联网,支持多人协作演练。我把景行设计的‘调度预案模板’导进系统,进修人员演练后能直接导出自己的方案,方便回去落地。”

第一阶段:迎新启幕——细节里的“培训温度”

高效报到:流程优化的首堂示范

上午八点,首批进修人员陆续抵达院区。景行站在报到大厅的总服务台,指尖在终端上快速操作:“王医生,您是技术班的,这是实验服和实操手册,住3号楼201室,步行5分钟就能到科研中心;李护士,您是流程班的,VR设备已帮您激活,下午两点在门诊楼3楼教室上课。”

她身后的自助报到机前,进修人员只需刷身份证,就能打印出“个人专属培训手册”,包含课程表、作息时间、场地导航等信息。“这是‘报到助手’自动生成的,每个人的专业和需求都提前录入了。”景行笑着解释,“要是对住宿有疑问,旁边的‘智能答疑机’能语音解答,比问人快多了。”

苏晴站在大厅角落观察,看着进修人员拿着手册有序离开,对沈知行说:“你看,她连报到后的引导路线都规划好了,技术班往科研中心,流程班往门诊楼,避免扎堆。这就是最好的‘流程教学’——用行动示范。”

上午十点,36名进修人员全部报到完毕,平均耗时12分钟/人。景行的终端弹出报到复盘:“95%的进修人员对报到效率满意,3人提出住宿调整需求,已通过‘后勤调度助手’解决,无任何投诉。”她跑到指挥中心,脸上带着汗珠却满眼明亮:“妈妈,首战告捷!下午的VR课我都准备好了。”

开班第一课:理念传承的初心铺垫

下午两点,开班仪式在多功能厅举行。沈知行走上讲台,身后的大屏播放着“双菌治疗”的救治片段——从首例耐药患者的艰难突破到全国中毒病例的大幅下降。“今天的培训,不只是教技术、传流程,更要讲清楚‘为什么做’。”他的目光扫过台下的进修人员,“基层医院是救治的第一道防线,你们掌握的每一项技术,都可能在偏远山区救下一条命。”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他侧身让出位置,景初和景行走到台前。景初捧着技术手册:“我会教大家最实用的菌群干预技术,不搞花架子,确保回去就能用;景行补充道:“我会把9万接诊量的流程经验教给大家,让你们在基层也能做到‘高效又暖心’。”

台下响起热烈的掌声,一位来自西南山区的医生举起手:“我们医院设备差,连萃取设备都没有,学了能用上吗?”景初立刻回答:“您放心,我准备了‘无设备提取法’,用常见的酒精和纱布就能做,虽然纯度低一点,但应急足够用,今天下午的实操课就教这个。”

沈知行看着儿女从容应对的模样,对身旁的周明说:“这堂课的核心不是讲技术,是给他们信心。景初和景行做到了——用真诚比用专业更能打动人。”

第二阶段:技术授课——把“高精尖”译成“接地气”

理论精讲:复杂原理的通俗拆解

下午三点,技术班的第一堂课在科研中心开讲。景初站在讲台上,身后的大屏弹出菌群结构示意图,没有复杂的学术术语,反而画着卡通图谱:“大家看,‘变异侧耳-07’就像‘警察’,‘平菇变异株01’是‘坏人’,警察身上的‘萜类化合物’就是手铐,能牢牢锁住坏人的毒性位点。”

台下的进修人员哄笑起来,原本紧张的氛围瞬间放松。“这是我用‘明泽一号’做的分子结合动画,放慢100倍后就是这样。”景初切换画面,“基层医院不用纠结原理,记住‘警察抓坏人’的模型就行,重点学怎么‘找警察’‘用手铐’。”

他调出“基层适配技术清单”:“找不到‘变异侧耳-07’也没关系,我整理了全国12种有拮抗作用的常见菌群,比如东北的‘冻蘑’、南方的‘鸡油菌’,都附了识别图和提取方法,扫手册上的二维码就能看。”

周明坐在教室后排,悄悄给沈知行发消息:“景初太懂基层需求了,把我们之前忽略的‘替代方案’讲得明明白白,比我当年讲得还好。”沈知行回复:“这就是‘问题导向’的教学,比照本宣科有用10倍。”

实操演练:安全可控的动手教学

下午四点,实操课在实验台展开。每个台面上都摆着简易提取装置——烧杯、纱布、酒精,还有提前准备好的“变异侧耳-07”样本。景初穿梭在实验台间,手把手教大家操作:“先把菌种切碎,用75%的酒精浸泡20分钟,记得戴手套,酒精易燃,旁边的灭火器要随手能拿到。”

一位医生在过滤时不小心洒了酒精,“安全操作助手”立刻报警,景初快步上前:“别慌,先用抹布吸干,再用清水擦,千万不能用明火。”他演示着正确操作,“这就是我在视频里说的安全要点,基层条件有限,安全永远是第一位的。”

他走到另一个实验台,看着培养皿里的菌群:“您这个培养温度高了,‘变异侧耳-07’喜欢22℃,超过25℃就长不好。我教您用‘水温计+保温箱’自制恒温环境,成本才50块。”

傍晚六点,实操课结束。进修人员手里都拿着自己提取的淡黄色提取物,脸上满是成就感。“没想到这么简单!”那位西南山区的医生激动地说,“回去我就找菌种,咱们医院也能做‘天然解毒剂’了!”景初笑着递给他一张卡片:“这是我的工作微信,有问题随时问,24小时在线。”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