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暗流涌动·初露锋芒(1/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魂越千年:沙丘遗帝再定华夏》最新章节。

晨光熹微,沛县县衙却比往日更早地苏醒过来。

赵政踏入刑名曹衙署时,几名老吏正围在火盆边,端着陶碗吸溜着稀薄的粟米粥,聊着市井闲话。见他进来,几人慌忙起身,脸上堆起惯常的、带着几分敷衍的恭敬。

“赵吏掾。”

赵政微微颔首,目光已落在案几上那堆积着薄灰的卷宗上。他随手拿起最上面一卷,展开。是一桩盗窃案,案情模糊,证词矛盾,最后以嫌疑人在狱中“畏罪自尽”结案。

“此案,赃物可曾追回?”他声音平静地问。

负责刑名的老吏李矦忙咽下嘴里的粥,答道:“回吏掾,不曾。但那贼人已死…”

“人死,案未必清。”赵政打断他,将竹简放下,声音不大,却让整个衙署安静下来,“律法之威,在于公正,而非苛酷。卷宗存疑,证据不足者,发回重审。不得再用刑讯逼供,需以人证、物证定案。”

李矦和几个老吏面面相觑,脸上写满了难以置信。不用刑讯?那还怎么断案?这新上任的赵吏掾,莫非是个读书读傻了的迂腐之人?

“吏掾,这…怕是不合惯例吧?”李矦试图争辩,“那些刁民滑吏,不动刑,岂肯老实交代?”

赵政抬眼看他,目光并不锐利,却带着一种无形的压力:“惯例若皆是真理,夏商周何以更替?按我说的做。若有疑案难断,报于我处。”

他不再多言,转身走向仓廪。留下李矦等人愣在原地,咀嚼着那句“夏商周何以更替”,心头莫名骇然。这…这是一个小小吏掾该说的话吗?

‘这新来的头儿,怕不是个愣头青?不用刑,难道要靠念经让贼人悔过?’李矦内心嘀咕,仿佛已经看到未来堆积如山的悬案和来自郡府的斥责文书。

仓廪处,萧何早已在此等候。几个管账的胥吏捧着厚厚的、杂乱无章的竹简,脸上带着惯有的迷糊与怠惰。

赵政拿起一卷账目,扫了几眼,眉头微蹙。收支混杂,项目不清,字迹潦草,简直是一团乱麻。

“从今日起,仓廪账目,按此法记录。”他取过一枚空白竹简,用笔划分出四个区域,分别标注“旧管”、“新收”、“开除”、“实在”。

“旧管,即上月结余;新收,本月收入;开除,本月支出;实在,本月结余。四项须得持平。每笔收支,注明来源、去向、经手人。账目每旬一核,每月一结。”

他言简意赅地解释了“四柱清册”的基本原理。萧何眼中精光一闪,他精于吏事,立刻意识到这种方法的清晰与严谨,远超当下通行的流水记账,能极大减少贪墨和错漏。

胥吏们却傻眼了,看着那划分区域的竹简,如同看天书。这得多费多少竹简?得多写多少字?

‘这位爷是嫌我们不够忙?’一个年轻胥吏苦着脸想,‘这弯弯绕绕的,比俺婆娘纳的鞋底还复杂!’

赵政将他们的表情尽收眼底,淡淡道:“学不会的,可以去刑名曹协助李矦审案。”他顿了顿,补充道,“不用刑的那种。”

那年轻胥吏瞬间脸色发白,把头摇得像拨浪鼓。去刑名曹跟那些老油子打交道,还不如在这里学这“天书”呢!

萧何忍着笑意,肃然道:“都听明白了?即日起,按赵吏掾之法行事!若有怠慢,严惩不贷!”

安排完仓廪之事,赵政对萧何道:“去城防营地看看。”

萧何点头,心中却有些疑惑。政务千头万绪,城防之事,自有曹参负责,赵政为何要亲自去?

此时的城防营地,气氛算不上紧张。几十个兵卒松散地站着,曹参正在前方演示长戟的刺击动作,动作标准,虎虎生风。但下面的兵卒,有的眼神飘忽,有的动作绵软,更有甚者,哈欠连天。

曹参看得心头火起,却又有些无可奈何。沛县承平日久,这些兵卒疏于操练,也是常情。他只能加大音量,反复强调动作要领。

就在这时,他眼角的余光瞥见两个人影走了过来——是赵政和萧何。

曹参一愣,收了架势,快步迎上:“赵吏掾,萧功曹,你们怎么来了?”他心思直率,没想到赵政是来“视察”的,只当是路过。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