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7章 永续之城·民心之策(1/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魂越千年:沙丘遗帝再定华夏》最新章节。

海风带着咸腥气,卷过观星台。赵政指间那方薄薄的帛书,重若千钧。

萧何屏息凝神,看着主公的背影——那总是挺直如松的脊梁,此刻竟微微颤抖。他听见极轻的、几乎被海浪吞没的三个字从赵政唇间逸出:

“……找到了。”

“先生?”萧何上前一步,心中惊疑不定。那帛书上究竟写了什么,竟让泰山崩于前而不变色的主公如此失态?

赵政缓缓转身,晨光恰好跃出海平面,将他眼中未干的泪痕照得晶莹。可他嘴角却是上扬的,那是一种萧何从未见过的、混合着悲怆与狂喜的神情。

“萧何,”赵政的声音带着一丝沙哑,却异常清晰,“我们,并不孤独。”

他将帛书递过。萧何急忙接过,目光扫过上面韩信那力透纸背的急报:

“南陆深处三日航,溯大河而上,见巨城依山傍水,石墙高愈五丈,绵延望不到尽头。城中塔楼林立,样式古拙,非今时任何匠造。遣精通古篆者近观,主城门额以整块青石雕琢,铭文曰——‘永续华夏’。”

“城外良田阡陌,引水渠纵横,植稻谷、桑麻,亦有诸多不识之作物。民数千,衣冠虽简,然右衽结发,操古秦音掺杂土语,尚可辨‘饭否’、‘无恙’等词。遇老者,自称‘福寿里三老’,言其祖乃‘奉天帝命,跨海求仙’之徐氏部众……”

萧何的手也开始颤抖,他猛地抬头,眼中尽是难以置信:“徐福!是徐福先师的后人?!这……这怎么可能!海外竟真有一支华夏苗裔,延续至今?”

“不止是苗裔,”赵政走向栏杆,眺望无垠大海,心潮澎湃如脚下惊涛,“他们建起了城邦,发展了农耕,保留了语言……他们真的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永续’。”他闭上眼,深吸一口气,“我一直以为,我是孤独的播种者,在蛮荒中艰难地点燃星火。可现在……韩信告诉我,早在百年前,就已经有人在这片陌生的土地上,种下了一颗种子,并且,它活下来了!”

他的激动感染了萧何。这位素来沉稳的谋士也只觉得一股热流冲上头顶,声音发颤:“天佑华夏!文明火种,竟真的未曾熄灭!先生,这是神迹!是您一直追寻的……印证!”

“不,这不是神迹。”赵政睁开眼,目光已恢复沉静,但那沉静之下,是更加汹涌的暗流,“这是人力的证明。是徐福和他带领的那三千童男童女、百工巧匠,用智慧和血汗创造的奇迹。它证明了一点:华夏文明,拥有在全新环境中扎根、适应并繁荣的强大生命力!”

就在这时,墨影如同鬼魅般出现在阴影里,低声禀报:“主公,刘邦使者已至客舍,请求召见。他带来了那卷《民本策》。”

萧何从巨大的震惊中猛地回神,忧色浮上脸庞:“刘邦此时派使……时机太巧了。先生,南方之事,关乎国本,是否暂缓接见?”

赵政沉吟片刻,眼中锐光一闪:“不,正好相反。让他来。让他看看,什么是真正的‘永续’之基。”

他看向墨影:“通知格物院农桑堂,取三株挂果最多的‘火种’(番茄),连根带土,用最好的陶盆装好,半个时辰后送到议事厅外。再取一卷工器堂新绘的‘龙骨水车’改良图,一并送去。”

墨影领命而去。

萧何若有所悟:“先生是想……”

“刘邦不是读完《民本策》夜不能寐吗?”赵政嘴角勾起一抹深邃的弧度,“那我就让他看看,写在竹简上的理念,如何变成田中果实,手中利器。思想可以打动智者,但能养活万民、强大邦国的,永远是实绩。”

半个时辰后,东海议事厅。

这里没有咸阳宫的雕梁画栋,也没有彭城霸王殿的金戈铁马,只有素白墙壁,原木梁柱,以及一张巨大的、铺满了海图和沙盘的木桌。

刘邦的使者郦食其,一身儒衫,风尘仆仆,却难掩眼中精光。他恭敬地奉上一个锦盒,盒中正是数卷略显残破的竹简。

“汉王偶得此物,观之如醍醐灌顶,深感赵公之志,不在鼎之轻重,而在民之福祉。汉王言,若能与此书作者一晤,纵论天下之道,死而无憾。”郦食其言语恳切,目光却不着痕迹地扫过厅内布置,以及主位上那位白发青年。

赵政没有立刻去接竹简,只是轻轻抚摸着锦盒边缘,仿佛在触碰一段尘封的岁月。那里面,有他魂游千年后,对这片土地最深沉的爱与反思。

“郦先生,”赵政开口,声音平和,“汉王可知,这《民本策》中,最核心的一句是什么?”

郦食其微微躬身:“可是‘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赵政摇头:“那是孟夫子的道理。我这书中核心,只有五字——‘民心即天命’。”

他站起身,走到厅外廊下。郦食其和萧何跟随其后。

廊下摆着三盆生机勃勃的植物,朱红色的果实累累垂下,在阳光下如同宝石。旁边还有一张摊开的绢帛,上面绘制着结构精巧的水车图样。

“此物,名为‘火种’,”赵政指着一株番茄,“亩产可达千斤,不择地力,耐旱抗病。旁边是改良的龙骨水车,一具可灌田五十亩,节省人力过半。”

郦食其眼中闪过惊异,他蹲下身,仔细观察那从未见过的红色果实,又看了看那精妙的水车图,心中震动。他是辩士,更是务实之人,深知这两样东西对民生的意义,远胜万千豪言壮语。

“汉王忧心百姓,我深信不疑。”赵政的声音从上方传来,“但请问先生,是几句写在竹简上的‘民贵君轻’更能让黔果腹,还是这一株株能结果实、一架架能引水灌田的‘火种’与‘水车’更能安邦定国?”

郦食其一时语塞。

赵政继续道:“《民本策》是路标,指引方向。但真正通往‘民心’的路,需要用这些实实在在的东西,一寸一寸去铺就。汉王若真有心,不妨想想,是急着与我论道,还是先让关中百姓,也能种上这‘火种’,用上这‘水车’?”

他转身,目光如炬,直视郦食其:“请回复汉王,赵政愿以百车‘火种’种苗、十架水车匠人为礼,换取汉中三年不犯我东海商路,并开放边境五市。思想可以交流,但诚意,需用行动证明。”

郦食其深吸一口气,深深一揖:“赵公之言,如雷贯耳。食其必当一字不差,禀明汉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