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3章 风定根深·岭南闭环(2/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魂越千年:沙丘遗帝再定华夏》最新章节。

岭南的风波,迅速化为中枢提炼经验的养料。

兴洛城,行政院内,曹参看着手中厚厚一沓文书,脸上露出欣慰之色。他面前,是刚刚整理完毕的《万民治理三则》。

“习俗适配制,技术下沉制,双语调解制……”他轻声念着,对身旁的桑弘羊笑道,“桑尚书,你看,这岭南一趟,可是给我们趟出了一条实实在在的路子。尤其是这‘双语调解’,李吏那小子,可是立了大功。”

桑弘羊点头,从袖中取出一张硬木制成的卡片,上面用清晰的刻痕记录着户籍信息、物资领取记录,甚至还有一个简单的“稻穗”图案。“曹院正再看这个,‘民生卡’的样本。岭南试点效果极好,百姓凭此卡申领物资,一目了然,官吏难以做手脚。我已下令户部,三月内,推广至荆楚、巴蜀!”

与此同时,在吏部新开设的“治理研习班”内,坐满了从各地郡县抽调而来的主官。赵政并未穿着冕服,只是一身简约的深衣,站在前方。他手中拿着三块分别涂着红、黄、绿颜色的木牌。

“诸位,”他将木牌举起,“治理如治水,堵不如疏,防不如预。这‘风险清单’,就是让你们提前看清河道里的暗礁。”他拿起绿色木牌,“粮价平稳,民情和睦,此为绿,可安心发展。”换上黄色,“若有小范围纠纷,或粮价略有波动,此为黄,需地方密切关注,及时调解。”最后举起红色木牌,神色严肃,“但若出现如吴桀般囤积粮械、煽动对立,或大规模灾荒迹象,这便是红!必须立即上报中枢,不得隐瞒!朕要的,不是等船撞了才呼救的庸吏,而是能提前发现暗礁的良臣!”

他目光扫过下方若有所思的众官员,语气放缓:“举个例子,你家粮仓,米快见底了,你知道要买米,这是绿;若是隔壁失了火,你知道要提水防备,这是黄;若是自家粮仓已经冒烟了,你还藏着掖着,那就是等着房子烧光!这‘风险清单’,就是帮你们看清,家里的‘米’还有多少,‘火’在何处!”

生动的比喻让众官员恍然大悟,纷纷笑了起来,气氛活跃,对这新制度有了更直观的理解。

工部衙门内,更是另一番景象。墨家工匠们将改良秧马、水车的图纸进行了最后的标准化处理。负责此事的墨老,指着图纸上清晰的尺寸标注,以及旁边为了更直观而画上的简笔小人(比如标注秧马高度时,旁边画了个坐姿的小人,标明“高度至此”),对宋礼解释道:“尚书大人,如此刊印,即便是不识字的匠人,看图也能大致明白,可保各地制作农具,规格统一,质量相当。”

宋礼还没说话,一旁来核对物资账目的桑弘羊凑过来一看,忍不住调侃:“妙啊!墨老,你们这图纸,画的比我们户部的账册还明白!连我这不懂行的都能看个大概!”

墨老捋须微笑:“桑尚书过奖。大统君常说,‘技术要让人用得上,看得懂’。我等不过是遵令而行,让这农具之利,能毫无偏差地惠及万民。”

岭南,龙且和阿蛮站在一片长势喜人的稻田边。

“阿蛮兄弟,秋收之时,咱们可就说好了,比比谁这田里打出来的稻子多!”龙且拍着阿蛮结实的肩膀,“输了的人,可得请喝地道的椰酒!”

阿蛮豪爽大笑:“龙将军,就怕你酒量不行!我们岭南的稻子,喝着珠江水长的,肯定比你那北边来的种子强!”

刚押运物资过来的樊哙正好听到,嚷嚷着加入:“算我一个!我拿北境的羊肉参赌!你们要是输了,椰酒管够,还得教我叉鱼!”

三人相视,豪迈的笑声在田野间回荡。

而李吏,则即将踏上返回兴洛的行程。越人百姓们自发前来送行,送上了一筐筐新鲜的荔枝、芒果。阿珠桑将一个亲手编织、缀着金黄稻穗的挂饰塞到他手里,眼中带着不舍:“李‘半语’,以后还会回岭南吗?”

李吏摩挲着那充满田园气息的挂饰,眼中也有些湿润,笑道:“会!肯定回!走到哪儿,我都记得岭南的田埂,记得你们的声音。”

万民宫,夕阳的余晖透过窗棂,为光洁的地面铺上一层暖金色。

萧何捧着《全国民生卡推广进度表》和《万民治理三则》的审议通过文书,轻声道:“大统君,岭南已定,吴桀流放,新政通达,经验推广全国。这华绥的‘文明奠基’,算是扎下根了。”

赵政负手立于巨大的地图前,目光从已然平定的岭南,缓缓扫过广袤的华夏疆域。他手中,轻轻捏着那个李吏带回的、带着泥土芬芳的稻穗挂饰。

“旧秦之弊,在于严苛寡恩,视民如草芥。”他的声音低沉而充满力量,“而我们,要将这‘民’字,刻进律法,融入农具,写进每一张民生卡里。”

他举起那枚稻穗,在夕阳下泛着温暖的光泽。

“萧卿,你看,这不仅仅是一株稻穗。”

“这是岭南的风,是田埂上的笑,是阿蛮的信任,是阿珠的巧手,是万民安饱的希望。”

“让这希望之根,深扎于华夏每一寸土地之上……”

他的话语微微一顿,目光投向更遥远的未来,语气坚定如铁:

“……如此,方为真正的,万世不移之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