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章 寒露风紧(2/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旱魃:陇塬骸骨三百万》最新章节。
回到城楼,副官已经在等着了。“司令,汪天庆那边有消息了。”副官递过来一张纸条,“他说马家军在三十里铺的兵力不多,要是想偷袭,今晚是个好机会。”
陈珪璋接过纸条,看了一眼。汪天庆是他手下的第一猛将,四十里铺那仗,就是汪天庆带着三百人,全歼了马家军的一千人,战斗力没的说。“让汪天庆准备一下。”他说,“今晚三更,偷袭三十里铺,先把粮道抢回来。另外,派人盯着虎彪,看他跟马家军那边怎么联系。”
副官应了声,转身下去传令。陈珪璋走到窗边,看着窗外渐渐暗下来的天色。城楼上的灯笼已经点了起来,昏黄的光映在城墙上,像一道道伤口。远处传来逃难人的哭声,断断续续的,被风吹得飘过来,绕在耳边,挥之不去。
他想起小时候,平凉城不是这样的。那时候,南大街的粮店不用排队,一银元能买两袋麦子,城隍庙前的说书先生讲的都是《三国》《水浒》的热闹段子,城门外也没有逃难的人,更没有饿死人的惨状。可现在,一切都变了。沈阳陷了,吉林陷了,日本人还在往西进,马家军在城外盯着,虎彪在城里搞鬼,刘志刚在黑松沟招兵买马……平凉城就像一艘在风浪里飘摇的船,随时都可能翻。
“爹,您在想什么?”门口传来一声轻唤,是他的儿子陈少安。陈少安才十六岁,却已经跟着他在军营里待了两年,脸上带着些少年人的青涩,眼神却很亮。
陈珪璋回头,笑了笑:“没什么。你怎么来了?”
“我听说您今天去南大街降了粮价,百姓们都在夸您。”陈少安走到他身边,递过来一件棉袄,“天凉了,您穿上吧。”
陈珪璋接过棉袄,披在身上,心里暖了些。“少安,”他说,“要是有一天,平凉城保不住了,你就带着百姓往西逃,别回头。”
陈少安愣了愣,随即摇了摇头:“爹,我不逃。我要跟您一起守着平凉城,跟马家军打,跟日本人打!”
陈珪璋摸了摸他的头,没说话。他知道,这乱世里,想守住一座城,太难了。可他不能退,也不能怕。平凉城是他的根,是城里百姓的家,他得守着,哪怕拼了这条命。
三更天,汪天庆带着五百人,悄悄出了城。他们穿着黑衣,手里拿着刀和枪,借着夜色的掩护,往三十里铺摸去。马家军的帐篷里还亮着灯,兵士们大多已经睡了,只有几个哨兵在外面巡逻,手里拿着火把,昏昏欲睡。
汪天庆做了个手势,手下的兵士立刻散开,悄悄靠近哨兵。没等哨兵反应过来,就被捂住嘴,抹了脖子。随后,汪天庆带着人冲进帐篷,马家军的兵士从睡梦中惊醒,还没来得及拿武器,就被砍倒在地。
这场偷袭很顺利。不到半个时辰,三十里铺的马家军就被全歼了。汪天庆让人把马家军的粮食装上马车,准备运回平凉城。可就在这时,远处传来一阵马蹄声——是马家军的援军到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不好!”汪天庆低喝一声,“快,把粮食装车,往城里撤!”
兵士们赶紧行动,可马车太重,走得慢。马家军的援军越来越近,箭像雨点一样射过来,不少兵士中了箭,倒在地上。汪天庆咬了咬牙,拔出腰间的刀:“你们先撤,我来断后!”
手下的兵士不肯:“汪将军,要走一起走!”
“少废话!”汪天庆瞪了他们一眼,“粮食要紧,要是粮食丢了,平凉城就完了!快撤!”
兵士们没办法,只能推着马车往城里跑。汪天庆带着十几个弟兄,挡在后面,跟马家军的援军厮杀起来。他的刀砍得卷了刃,身上也中了好几箭,可他还是没退。他知道,他多撑一会儿,粮食就多一分希望。
就在汪天庆快撑不住的时候,远处传来一阵喊杀声——是陈珪璋带着人来了。原来,陈珪璋担心汪天庆出事,亲自带着援军赶来。马家军的援军见平凉城的兵力多,不敢再拼,赶紧撤了。
陈珪璋跑到汪天庆身边,扶起他:“天庆,你怎么样?”
汪天庆笑了笑,咳出一口血:“司令,没事……粮食……粮食保住了。”
陈珪璋点了点头,眼眶有些红。他让人把汪天庆抬上马车,然后带着队伍,押着粮食,往平凉城走。天边已经泛起了鱼肚白,风还在刮,可陈珪璋觉得,这风好像没那么冷了。
回到平凉城,百姓们都涌到街上,看着运粮的马车,欢呼雀跃。虎彪也来了,脸上堆着笑:“陈司令,您真是厉害!竟然把粮道打通了,这下平凉城有救了!”
陈珪璋没理他,只让人把粮食运到粮店,按照之前的约定,定量供应。他知道,这只是暂时的胜利。马家军不会善罢甘休,日本人还在往西来,平凉城的危机,还没过去。
可他看着街上欢呼的百姓,看着身边受伤的汪天庆,看着儿子陈少安眼里的光,心里突然有了些底气。乱世虽难,可只要还有人愿意守着这座城,还有人愿意为百姓拼命,平凉城就不会倒。
寒露的风还在刮,可平凉城的灯,却比往常亮了些。陈珪璋站在城楼上,望着远处的天际线。他知道,接下来的路还很长,还会有更多的困难,更多的厮杀。可他不怕。他会守着这座城,守着城里的百姓,直到把日本人赶出去,直到这乱世结束,直到平凉城恢复往日的热闹与安宁。
风裹着沙砾,刮过他的脸颊,他却没动。他的眼神,像城楼上的枪杆一样,坚定而执着。在这民国二十年的寒露里,平凉城的粮,暂时有了着落;可平凉城的愁,还需要更多的人,用热血和生命,去慢慢化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