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6章 昌马大地震(2/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旱魃:陇塬骸骨三百万》最新章节。

土房的门框已经歪了,屋顶的瓦片不断往下掉。贺俊刚看见王大娘蜷缩在炕角,吓得浑身发抖。他赶紧冲进去,一把抓住王大娘的胳膊,想把她拉出来。可刚走两步,一块木板就从屋顶掉下来,朝着王大娘砸过去。贺俊刚想都没想,用自己的后背挡住了木板——“咚”的一声,木板重重砸在他背上,疼得他眼前一黑。

“俊刚!”狗娃大喊一声,冲过来把木板搬开,和贺俊刚一起把王大娘扶了出来。

刚走出土房,“轰隆”一声,整间房子就塌了下来,扬起的尘土把他们都笼罩住了。王大娘拉着贺俊刚的手,哭得说不出话:“好孩子,谢谢你,谢谢你……”

贺俊刚摇摇头,后背疼得厉害,却还是强撑着说:“大娘,没事就好,快去找个安全的地方躲躲。”

他抬头看向四周,只见几间土房已经彻底塌了,还有几间的屋顶陷了下去,乡亲们都躲在空地上,脸上满是惊恐。吴新辉正站在空地中央,大声喊着:“大家别慌!先往开阔地方跑!战士们跟我来,疏散老人和孩子!”贺峻霖拄着拐杖,跟在吴新辉身边,指挥战士们搭建临时棚子,冯栋和冯虎扛着木板,跑得满头大汗。

“俊刚!你没事吧?”吴新辉看到他,快步走过来,伸手摸了摸他的后背,“疼不疼?要不要先去旁边歇会儿?”

“俺没事,吴政委。”贺俊刚挺直腰板,“俺还能帮忙。”

他说着,就朝着冯栋他们走过去,帮忙搬木板。狗娃也跟过来,两人一起扛着一块大木板,往空地上走。雪又开始下了,落在脸上,和汗水混在一起,又冷又黏。贺俊刚的后背越来越疼,可他不敢停下——他知道,现在不是休息的时候,还有很多乡亲需要帮忙,还有很多事情要做。

忙到傍晚,才把乡亲们都安置到临时搭建的棚子里。吴新辉和贺峻霖一起清点人数,发现没有一个人伤亡,两人都松了口气。可很快,新的问题来了——村里的水井被震塌了,泉水也不知道流到哪里去了,乡亲们没水喝了。

“这可咋整啊?没水喝,咱们可撑不了多久。”一个乡亲着急地说,“天这么冷,雪水也不能喝,会冻坏肚子的。”

贺俊刚也跟着着急,他想起以前在家的时候,要是水井干了,爹就会带着他去山里找泉水。他刚想开口,就看见吴新辉皱着眉思索片刻,转头对身边的战士说:“去把刘双喜叫过来,他是经验丰富的老农,最熟悉山里的水源。”

没过多久,刘双喜就跑了过来。吴新辉拍了拍他的肩膀:“双喜,你赶紧带着几个人去山里看看,以前的泉水是不是偏移了,能不能找到新的水源。”

“俺这就去!”刘双喜点点头,转身就要走。贺俊刚赶紧上前一步:“吴政委,俺也去!俺以前在家找过泉水,说不定能帮上忙。”

狗娃也跟着举手:“俺也去!多个人多份力气!”

吴新辉看了看两人,点头同意:“行,你们跟双喜一起去,注意安全,要是天黑前找不到,就先回来,咱们明天再找。”

贺俊刚和狗娃跟着刘双喜往东边的山脚下走。山脚下的雪很厚,踩在上面没到膝盖。刘双喜边走边听,突然停在一处积雪融化的地方:“俺听着,声音就是从这儿传出来的,下面肯定有泉水。”

刘双喜拿起一把锄头,用力挖下去,积雪被挖开,露出下面的泥土。贺俊刚也拿起一把锄头,跟着挖起来。泥土很硬,一锄头下去,只能挖起一小块,震得他虎口发麻。狗娃也不甘示弱,用铲子铲着泥土,脸上的汗水顺着脸颊往下流,很快就结成了冰。

乡亲们也都过来帮忙,有的用锄头挖,有的用篮子运泥土,有的则在旁边递热水。贺俊刚挖了一会儿,后背的疼痛越来越剧烈,额头上的汗水把头发都浸湿了。狗娃看见他脸色不对,走过来接过他手里的锄头:“俊刚,你歇会儿,俺来挖。”

“俺没事。”贺俊刚摇摇头,又抢过锄头,“多挖一会儿,就能早点挖出泉水,乡亲们就能早点喝上水了。”

他说着,又用力挖了起来。就在这时,他感觉到锄头碰到了什么东西,发出“叮咚”的声音。他赶紧放慢动作,小心翼翼地挖着周围的泥土——很快,一股清澈的泉水从泥土里冒了出来,顺着坑底流了出来。

“出水了!出水了!”乡亲们欢呼起来,围着水坑,脸上露出了笑容。

贺俊刚也笑了,他放下锄头,坐在雪地上,看着泉水不断地冒出来,心里觉得暖暖的。狗娃走过来,递给他一个水壶:“快喝点水,你都快累垮了。”

贺俊刚接过水壶,喝了一口热水,暖流顺着喉咙滑下去,后背的疼痛好像也减轻了不少。他看着身边的乡亲们,看着不远处正在帮忙搭建棚子的贺峻霖、吴新辉、冯栋、冯虎,突然觉得,就算遇到再大的困难,只要大家一起努力,就没有过不去的坎。

接下来的几天,黑松沟的人们开始重建家园。吴新辉和贺峻霖一起制定了重建计划,战士们帮着乡亲们修补倒塌的房屋,清理被堵塞的道路;刘花和村里的妇女们则负责给大家做饭、烧热水,铁锅里炖着的土豆和野菜汤咕嘟冒泡,香气飘出老远,把寒风里的冷意都驱散了大半。刘花总怕大家冻着,每天天不亮就起来烧炕,把战士们和乡亲们临时住的棚子烘得暖融融的,还把自己攒的几尺粗布拿出来,给棚子缝了挡风的门帘。有孩子冻得哭,她就把孩子揣进自己的棉袄里,用体温焐着,嘴里哼着山里的老调子,哄得孩子慢慢睡着。

贺俊刚每天除了帮着修补房屋,还会跟着吴新辉学认字。吴新辉把树枝削成笔,在雪地上写“团结”“坚守”,教贺俊刚念,还跟他讲这些字的意思:“咱们黑松沟能扛过地震,靠的就是团结,以后打马家军,更得守住这份心。”贺俊刚学得认真,晚上躺在棚子里,还会借着油灯的光,在纸片上反复写这两个字,指尖被墨汁染黑了也不在意——他觉得这字里藏着劲儿,像爹以前编草绳时,一圈圈绕在木架上的力道,扎实又牢靠。

狗娃还是老样子,闲不住,白天自己练枪,枪法越来越准,能一枪打中百米外的松果;晚上就拉着贺俊刚讲自己老家的事,说等赶走马家军,要带贺俊刚去吃老家的油饼,还说要教他爬树掏鸟窝。贺俊刚听着,总忍不住笑,觉得狗娃的眼睛亮得像星星,比黑松沟夜里的篝火还暖。

转眼就到了除夕。前一天夜里下了场大雪,把黑松沟盖得白茫茫一片,晨光一照,晃得人心里都亮堂。乡亲们杀了一头养了大半年的猪,妇女们忙着剁肉馅、蒸馒头,战士们则在空地中央搭了个大灶台,架起一口大锅,炖着猪肉白菜,香味飘得满沟都是。

吴新辉和贺峻霖站在灶台边,看着忙碌的人群,相视而笑。吴新辉从怀里掏出一小壶酒,递给贺峻霖:“今年虽然苦点,但是大家都挺了过来,还挖出了新泉水,是个好兆头。”贺峻霖接过酒,抿了一口,又递给吴新辉:“等开春了,咱们就去联络周边的队伍,把马家军的据点再拔掉几个,让乡亲们能安安稳稳种地。”

贺俊刚和狗娃忙着给乡亲们分碗筷,见孩子们围着灶台转,就偷偷给每个孩子塞一块煮得软烂的猪肉。有个虎头虎脑的小男孩,咬着肉含糊地说:“俊刚哥,明年咱们还能一起过年吗?”贺俊刚蹲下来,摸了摸孩子的头:“能,以后每年都能,咱们还能在新盖的房子里过年。”

天黑下来的时候,篝火被点燃了,橘红色的火苗窜得老高,映着每个人的脸。大家围坐在火堆旁,吃着猪肉,喝着热汤,有人唱起了山里的歌,有人说起了笑话,连王大娘都抹着眼泪笑,说这是她这辈子过得最热闹的除夕——哪怕住的是棚子,喝的是泉水,可身边都是贴心人,比啥都强。

贺俊刚坐在贺峻霖身边,手里拿着一个馒头,看着眼前的景象,眼眶突然热了。他想起爹走的时候,也是冬天,家里冷冷清清的,只有他一个人守着空屋;现在身边有峻霖哥,有吴政委,有狗娃,有这么多乡亲,就像有了一个新的家。他摸了摸贴身的口袋,爹的信还在,信纸被体温焐得软软的,像是爹在轻轻拍他的背。

“俊刚,咋了?”贺峻霖注意到他的异样,递过来一块猪肉,“是不是想家了?”

贺俊刚摇摇头,又点点头,声音有点哑:“想,也不想。俺想爹,可俺觉得,爹要是看到现在这样,肯定也高兴。”他顿了顿,看向篝火,“哥,俺以后也要像你和吴政委一样,守着黑松沟,守着大家,把马家军打跑。”

贺峻霖笑了,拍了拍他的肩膀:“好,哥信你。等开春了,就教你更多本事,咱们一起干。”

吴新辉也凑过来,递给贺俊刚一个红布条,上面用墨写着“守家”两个字:“这是给你的,咱们黑松沟的人,都得记着守家——守着自己的家,守着乡亲们的家。”

贺俊刚接过红布条,紧紧攥在手里,布条上的字像是有温度,烫得他手心发暖。他抬头看向篝火,火苗跳动着,把每个人的影子拉得长长的,叠在一起,像一片紧紧靠在一起的黑松林,风吹过来,也摇不动。

夜深了,乡亲们和战士们渐渐散去,棚子里传来此起彼伏的鼾声。贺俊刚躺在土炕上,盖着厚厚的被子,听着外面的寒风呼啸,却一点也不觉得冷。他把爹的信拿出来,借着月光看了看,虽然很多字还认不全,可他记得爹写的“你哥是个好孩子”,现在他知道,爹没说错,峻霖哥是好哥哥,黑松沟的每个人,都是好人。

他把红布条系在手腕上,又把信塞回贴身的口袋,闭上眼睛。梦里,他好像回到了家乡的黄土坡,爹在院子里编草绳,他在旁边帮忙,阳光暖烘烘的;突然,画面又变成了黑松沟,篝火还在烧,狗娃在喊他去练枪,吴新辉在雪地上教他写字,刘花端着热汤走过来,笑着说“快喝,别凉了”。

第二天一早,天刚蒙蒙亮,贺俊刚就醒了。他走出棚子,看见吴新辉和贺峻霖已经在空地上商量事情,冯虎带着战士们在练操,刘花在灶台边生火,狗娃正蹲在地上,用树枝在雪地上画着什么。

“俊刚哥!你看俺画的!”狗娃看见他,兴奋地招手。贺俊刚走过去,看见雪地上画着一座新房子,房子旁边有棵大松树,树下站着好几个人,旁边写着“黑松沟的家”。

贺俊刚笑了,蹲下来,在旁边画了一个小小的篝火,火苗画得长长的,像要把整个画面都照亮。他知道,这个冬天很快就会过去,春天会来,新房子会盖起来,泉水会一直流,黑松沟的人,会一直在一起,把家守得牢牢的,把日子过得分外红火。

手腕上的红布条被风吹得轻轻晃动,贺俊刚摸了摸,又摸了摸贴身的信,心里踏实得很。他抬头看向远处的黑松林,阳光正从树缝里钻出来,洒在雪地上,亮得像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