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造鼎(2/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艺之神》最新章节。

更可笑的是给鼎刻纹饰。墨老说简单刻些云纹就行,庄重。石陀却偷偷在鼎腹上刻了一只歪歪扭扭的鸟,还得意地说:“这是神鸟,能保佑鼎烧不坏。”结果刻得太深,烧制时那地方直接裂了个洞,活像神鸟啄了个窟窿飞了。

烧窑夜:烟火里的“惊魂”与笑料

终于到了烧窑这天。墨老特意选了个吉日,还杀了只鸡祭祀窑神。可这群憨货,没等墨老发话,就急着往窑里塞柴火。

石陀负责鼓风,他嫌皮囊太小,跑去找了个大羊皮袋,使劲吹。结果用力过猛,“嘭”一声,羊皮袋破了个洞,风没鼓进去,倒把他自己吹得后退了几步,一屁股坐在地上,引得众人哈哈大笑。

烧到半夜,窑温上来了,烟火缭绕。木禾负责看火,墨老嘱咐他“烟青则火旺,烟淡则温足”。可木禾看着看着就走神了,盯着烟圈发呆,嘴里还念叨:“这烟像条龙……又像条蛇……”

突然,石陀喊了一声:“烟变黑了!”众人赶紧跑过去看,果然,窑里冒出的烟又黑又浓。墨老心里一紧,赶紧打开窑门查看——原来是石夯加柴火时,把一堆没干的茅草塞了进去,烟是大了,可温度根本不够。

“你加的是柴火还是水草?”墨老气得胡子都翘起来了。石夯低着头,小声说:“我看它干了……谁知道里面还有水……”

折腾到后半夜,温度总算够了。众人守在窑边,又冷又困,却没人敢睡。石陀困得直点头,脑袋一下下磕在旁边的陶瓮上,“咚、咚、咚”的,像在敲鼓。陶叶看他实在困,就推了推他:“别磕了,再磕陶瓮都要被你磕裂了。”石陀迷迷糊糊地睁开眼,嘟囔了一句:“没磕……我在给鼎伴奏呢……”

第二天开窑,众人满怀期待地打开窑门,结果一看,集体沉默了——一窑的鼎模,不是歪了就是裂了,还有一个鼎耳直接烧没了,剩下一个孤零零的,活像个独耳怪。

石陀捡起那个独耳鼎,还自我安慰:“没事,少一个耳,省得对称了。”结果刚说完,那仅剩的一个鼎耳也“咔嚓”一声断了。

墨老看着满地的“残次品”,再看看这群憨货或沮丧或强装镇定的脸,突然“噗嗤”一声笑了出来。接着,众人也跟着笑,从开始的小声笑,到后来的捧腹大笑,笑得眼泪都出来了,连旁边路过的部落族人都被感染了,问:“你们烧出啥宝贝了,这么开心?”

帝亲临:哭笑不得的“成果展示”

颛顼帝听说宫束班在造鼎,特意抽时间来看。墨老赶紧把那些稍微像样点的鼎模摆出来,心里直打鼓。

帝走到石陀做的那个“瘸腿鼎”前,皱了皱眉:“此鼎何以三足不一?”石陀赶紧解释:“回帝,这样显得有个性!”帝愣了一下,没忍住,嘴角微微上扬。

走到木禾做的“三角耳鼎”前,帝又问:“此耳为何呈三角?”木禾硬着头皮答:“象征山之稳固。”帝拿起鼎模看了看,突然笑出声:“朕看倒像两只小兽,正张着嘴要吃东西呢。”

最让帝哭笑不得的是石夯做的那个“歪肚子鼎”。帝摸了摸鼎腹上的坑洼,问:“此乃何纹?”石夯脸一红,小声说:“是……是不小心拍出来的……”

墨老赶紧跪下请罪:“帝,弟子们愚钝,让您见笑了。”

谁知帝却扶起墨老,朗声笑道:“无妨。朕要的是鼎,更是这份用心。虽形态各异,却可见其诚。”他指着那些歪瓜裂枣的鼎模,对身边的大臣说:“你看他们,虽笨,却肯琢磨;虽笑,却不气馁。这般憨劲,才是工匠的本色。”

说完,帝还拿起石陀那个断了耳的鼎模:“这个好,虽有残缺,却有生气。就按这个思路来,朕等着你们的成品。”

众人一听,顿时来了劲。石陀一拍胸脯:“帝放心,我们肯定做出个像样的!”结果一激动,又没站稳,差点把旁边的鼎模撞倒,引得帝和大臣们又是一阵笑。

后来,宫束班这群憨货,用了三个月时间,终于烧出了一口像样的大鼎。虽不如后世青铜鼎那般精美,却三足稳立,双耳对称,鼎腹圆润,透着一股朴拙的厚重。

颛顼帝见了,十分满意,命人将鼎置于祭坛之上。而那些曾经被嘲笑的歪瓜裂枣的鼎模,墨老却没扔,而是把它们埋在了工坊旁,说:“这些虽不成器,却是用心做的,得留着,让后人知道,咱宫束班的手艺,是从笑料里一点点磨出来的。”

藏经阁的竹卷读到这里,总会让人会心一笑。原来那些流传千古的工艺,最初也藏着这般笨拙的可爱;原来那些被称为“憨货”的工匠,他们的较真与执着,早已在笑声里,埋下了“匠心”的种子。

或许,所谓“朴工”,从来都不是指完美无缺的技艺,而是那份不怕犯错、不怕被笑,却始终用心去做的“憨劲”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