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7章 明朝当憨货们遇上《崇祯历书》(2/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艺之神》最新章节。

汤若望:西方传教士,精通天文历法,参与《崇祯历书》编纂,来给众人讲解西方天文知识。

李学者:懂西方天文的中国学者,协助汤若望教学。

年轻官员甲:对西方天文充满好奇,积极提问。

年轻官员乙:认真做笔记,努力理解知识。

汤若望(拿着地球仪,用不太流利的中文讲解):这是地球仪,我们生活的地球,是围绕着太阳转动的,这就是哥白尼先生提出的日心说。

阿木(眼睛睁得大大的,一脸惊讶):啥?地球绕着太阳转?我一直以为太阳是绕着地球转的呢。

阿陶(挠挠头,疑惑地说):这怎么可能?每天太阳不都是从东边升起,西边落下,明明是太阳在动啊。

李学者(耐心解释):这是因为我们身处地球上,以地球为参照,就会感觉是太阳在运动。实际上,地球不仅绕着太阳公转,还在自转,所以才有了昼夜交替和四季变化。

阿漆(若有所思地点点头):好像有点明白了,可这也太难想象了。

年轻官员甲(举手提问):那月亮又是怎么回事呢?

汤若望(指着地球仪上的月亮模型):月亮是地球的卫星,它围绕着地球转动。

阿木(突然一拍大腿):哎呀,我好像懂了,就像我们做木工活时,那个旋转的木盘,我们看着木盘在转,其实我们自己也在跟着转。

汤若望(笑着点头):对,就是这个道理,理解得很好。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然而,在学习过程中,阿陶还是状况百出。在学习天体运行轨道时,汤若望在黑板上画了几个同心圆表示不同天体的轨道。

阿陶(看着黑板,突然大声说):我知道了,这就像我们烧陶器时,那个转动的陶轮,这些轨道就是陶轮上的纹路!

众人(先是一愣,然后忍不住笑出声来)

李学者(笑着解释):阿陶,虽然你的比喻很有趣,但不太准确。这些轨道是天体在太空中运行的轨迹,和陶轮的纹路可不一样。

阿陶(不好意思地挠挠头):嘿嘿,我就是想找个熟悉的东西来理解,看来没弄对。

尽管笑话不断,但阿木、阿陶、阿漆三人都学得很认真。他们每天早早来到钦天监,认真听汤若望和李学者讲解,遇到不懂的地方就反复请教。晚上回到工坊,还会拿出自己做的简易模型,模拟天体的运行。

阿木(拿着两个木球,一个代表地球,一个代表太阳,边比划边说):阿陶、阿漆,你们看,这样地球绕着太阳转,是不是就像这样?

阿陶(凑过去仔细看):嗯,好像是这么回事。不过这速度怎么把握呢?

阿漆(思考着说):书上说不同天体公转速度不一样,我们得想办法弄清楚。

三人就这样你一言我一语,不断讨论和尝试,逐渐掌握了一些基本的天文知识,为制作天文仪器打下了基础 。

第五幕:仪器制作风波

场景:宫束班工坊,制作天文仪器的场地,堆满了各种材料和半成品。

人物:

阿木:憨厚老实的木匠,总是犯些低级错误,但对木工充满热情。

阿陶:固执的陶匠,坚信自己对火候的判断,却常把陶器烧砸。

阿漆:细心的漆匠,只是有时会过于追求完美而耽误进度。

钦天监官员甲:来与宫束班对接的钦天监官员,有些傲慢。

钦天监官员乙:协助甲的钦天监官员,比较温和。

阿木(拿着一个齿轮,正准备安装,突然一拍脑袋):坏了,我好像把这个齿轮的方向弄反了!(赶紧拆下来重新安装)

阿陶(在一旁制作陶制的零件,看着窑炉里的东西,信心满满):这次我的火候肯定没问题,这零件肯定能烧好。(过了一会儿,打开窑炉,却发现零件有些变形)哎呀,怎么还是不行!

阿漆(给仪器的外壳上漆,皱着眉头):这漆的颜色还是不太均匀,得再打磨一下重新上。(又开始忙碌起来)

钦天监官员甲(走过来,看到混乱的场景,生气地说):你们到底在干什么?都这么久了,这仪器还没做好!工期都要被你们耽误了!

阿木(连忙解释):大人,我们一直在努力,就是这仪器太复杂了,总是出些小差错。

钦天监官员乙(看了看半成品,安慰道):别着急,慢慢来,只要保证质量就行。不过,这进度确实得加快了。

就在这时,阿木在安装一个关键零件时,不小心把零件掉进了旁边的水桶里。

阿木(惊慌失措):完了完了,这可怎么办!(赶紧把零件捞出来)

阿陶(突然眼睛一亮):等等,阿木,你看这零件在水里,好像能更清楚地看到它的形状和尺寸,我们是不是可以利用这个来检查零件有没有安装好?

众人(都围过来,觉得这个想法很新奇)

阿漆(点头):好像有点道理,这样可以避免很多肉眼看不出来的误差。

于是,他们开始利用水来辅助检查零件的安装,还真发现了不少之前没注意到的问题,及时进行了修正。

然而,新的问题又出现了。在制作仪器的支架时,阿木发现原本准备的木材强度不够,无法支撑仪器的重量。

阿木(着急地说):这可麻烦了,要是换木材,又得耽误时间。

阿陶(想了想):要不我们把几根木材拼接起来,增加它的强度?

阿漆(提出疑问):但是拼接的地方会不会不牢固啊?

阿木(灵机一动):我们可以在拼接处加上一些金属片固定,再用榫卯结构连接,应该就没问题了。

三人经过一番尝试,终于成功制作出了强度足够的支架。

钦天监官员甲(看着逐渐成型的仪器,虽然还有些不满,但也不得不承认他们的努力):虽然过程坎坷了些,但总算是有进展了。你们继续加油,要是再出问题,可别怪我不客气。

阿木、阿陶、阿漆(齐声):大人放心,我们一定尽快完成!(又投入到紧张的制作中,尽管困难重重,但他们凭借着奇思妙想和不断尝试,一步一步朝着完成仪器的目标前进 )

第六幕:新历的诞生

场景:钦天监的大堂,《崇祯历书》的编纂完成,新的天文仪器也制作完成并通过检验,众人聚集在此举行庆功宴。

人物:

阿木:憨厚老实的木匠,总是犯些低级错误,但对木工充满热情。

阿陶:固执的陶匠,坚信自己对火候的判断,却常把陶器烧砸。

阿漆:细心的漆匠,只是有时会过于追求完美而耽误进度。

王监正:钦天监监正,传统历法的坚定维护者。

李监副:思想较为开明,对西方天文知识有一定了解,支持参考西方知识修订历法。

汤若望:西方传教士,精通天文历法,参与《崇祯历书》编纂。

徐光启:主持编纂《崇祯历书》,对西方科学知识有深入研究。

大堂内,布置得十分喜庆,桌上摆满了美酒佳肴。新制作的天文仪器在大堂中央摆放着,散发着古朴而庄重的气息。众人纷纷入座。

王监正(站起身,满脸笑容):今日,《崇祯历书》编纂完成,新的天文仪器也制作成功,这都是大家的功劳。尤其是宫束班的几位工匠,在制作仪器过程中,虽历经波折,但始终坚持不懈,值得嘉奖!

阿木、阿陶、阿漆(连忙站起来,有些不好意思):大人过奖了,这都是我们应该做的。

李监副(笑着点头):是啊,此次能成功,离不开大家的共同努力。汤若望先生和徐光启大人,为我们带来了西方先进的天文知识,让我们对宇宙有了新的认识。

汤若望(用中文说道):能为大明的历法修订出一份力,是我的荣幸。这是中西文化交流的成果,希望以后能有更多这样的合作。

徐光启(捋了捋胡须):此次修订历法,引入西方知识,是为了让我朝历法更加精准,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和百姓。这只是一个开始,未来我们还需不断探索。

阿木(端起酒杯):我阿木以前只知道做木工,没想到还能参与到这么重要的事情中来。这几个月,虽然天天出错,可也学到了好多东西。来,我敬大家一杯!

阿陶(也端起酒杯,大声说):对,我阿陶烧了这么多年陶器,这次做天文仪器的陶制零件,可把我难坏了。不过,现在看着这仪器,心里可自豪了。干杯!

阿漆(微笑着):我就想着把漆上好,让仪器不仅实用,还好看。今天这成果,真是来之不易。

众人纷纷举杯,一饮而尽,大堂内充满了欢声笑语。

王监正(感慨地说):此次之后,我朝的历法将更加准确,对天象的观测也将更加精准。这对国家的农业生产、军事活动等都有着重要意义。

李监副(点头表示赞同):是啊,希望我们能以此为契机,让钦天监的工作更上一层楼,也让大明的科技文化不断发展。

徐光启(看着天文仪器,目光坚定):科技之道,无穷无尽。我们要保持开放的心态,不断学习,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汤若望(表示认同):在西方,天文学也在不断发展。我相信,只要我们相互学习,一定能取得更大的进步。

阿木、阿陶、阿漆听着这些话,虽然不太懂其中的深意,但他们知道,自己参与了一件了不起的事情。他们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期待,期待着在工艺这条道路上,继续前行,创造更多的可能 。